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军事 > 正文

人民日报发出战争信号 战争预警信号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01 15:48:40 分类:军事 浏览:1161 评论:0


导读:人民日报发出战争信号发起这场战争真正的原因是:一、越南与苏联签订了有军事同盟内涵的友好条约,以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及一百万兵力的实力陈兵中国南疆,与北方的苏军成南北呼应之势,构...

人民日报发出战争信号

发起这场战争真正的原因是:

一、越南与苏联签订了有军事同盟内涵的友好条约,以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及一百万兵力的实力陈兵中国南疆,与北方的苏军成南北呼应之势,构成了对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

二、越南公然大举进攻民主柬埔寨,推翻北京支持的红色高棉政权,无疑扇了中国一记耳光。严重挫伤了中国政府的尊严与国际威望。中国必得声援与支持波尔布特政权,给越南以牵制性的有力一击。并同时加强自己在东南亚的影响,抑制越南的霸权。

三、为了争取美国以抗衡苏联,打通与西方世界联系的桥梁,借以结束西方对中国大陆的冷战与封锁,寻求到新的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机遇。

因而,中越边界战争在所难免,问题的关键只是在何时,用什么方式,什么限度,打击越南。这也正是越军需要知道,而难以确切知道的内容。

几乎在越南大举进攻柬埔寨的同时,中国开始大规模的增兵南疆,并在中越边界集结军力,调整部署。就在越军攻陷金边的第二天,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而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调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外电分析这是为即将对越开战而调整指挥。因为相比于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勇将王必成,杨得志有抗美援朝的作战经验,又有1967年担纲赴越指导战争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的资历,熟悉与了解越南的战局与军力,更适合于指挥对越作战。

随着战争准备的进行,中国对越的外交谈话更加强硬,甚至明确。1月30日,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一次秘密会议上,参议员问邓小平:由于柬埔寨的得到北京支持的政府被推翻以后,共产党邻国的紧张局势,中国是否可能进攻越南?邓小平回答:我们不能允许越南到处捣乱,为了世界和平和稳定,就须扼制霸权主义,打乱战争策划者的战争部署。

在休斯顿与新闻界人士共进午餐时,邓小平说:“尽管中国条件有限,我们要在事实上尽最大可能支持柬埔寨。”

1月30日上午,在同卡特第三次会谈结束后,邓小平在白宫玫瑰园对卡特说:“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站在柬埔寨一边反对越南侵略者。中国永远站在被压迫被侵略的国家和民族一边,反对霸权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为了国际和平和稳定的长远利益,我们将坚决地履行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甚至不惜承担必要的牺牲。”

几天后到东京,邓小平对田中角荣说:“对侵略者不进行惩罚,就有发生连锁反应的危险”。“正在考虑,为了惩罚,冒某种危险也要采取行动。”对大平正芳说:“有必要对越南加以制裁!”

这已是明显的开战信号。

越军也在准备,部署和配备三线部队,以对中国可能的进攻层层阻截。2月7日,法新社自河内报道:越南对最近邓小平连续发出的警告,保持沉着,决不惊慌。

2月12日,越南《人民军队报》社论说:“企图给我们教训的人,应该记取美帝国主义在越南的教训。”他恰恰忘记了:没有中国的鼎力支持,越南根本教训不了美国。

战争机器已经启动。

美国的侦察卫星对中国军队在中越边界的整个部署进行了拍照,统计了人数。《纽约时报》2月10日报道说:在边界有精锐师组成的两个中国集团军。

云南、广西,西线、东线,两支突击大军已摆开了架势。

2月12日,日本的《每日新闻》更是援引美国情报人士的话公开了中国军队的态势:

“ ……据一直在追踪中越边境军事形势的美国人士说:看来,中国已具有发动军事进攻的现实可能性。11日他说,中国是否开始大规模进攻,这要看今后一周的动静而定。美国政府判断,集结的中国军队大约在10日前完全做好了战斗部署,根据一个月来中国军队集结及后勤兵站动向、各部队之间的通讯联络判断,如今这样的攻势已极具现实性。中国军队将选择两条路线进攻:1、从友谊关到越南同登这条路;2、在此西北约一百公里,与越南高平连接的公路。这在美国专家之间已成为固定的看法。

不言自喻。中国所以要大张旗鼓,意在师出有名,堂堂正正。况且,作为军事大国,中国也不屑于高抬越南,把他作为真正的可怕的对手。

开战之初,中国不是没有顾虑。苏军陈兵中苏边界,仅远东就有精锐的44个师,还有哈萨克斯坦与外蒙古。苏越又有类似于军事同盟的友好条约。为了防备北方强敌,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北京、兰州军区所属部队进入等级战备状态,随时应对苏军的进攻。邓小平负特殊使命访美,争取美国在道义上的支持,并做出态势抑制苏联。据估计;中苏边境的苏军完成集结,到全线出动,大约需14天乃至更长时间,这也就是中国对越边界反击战有限战争的时间底线。

1979年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文,无保留地宣布了中国的最后抉择。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照会越南驻华大使馆,最强烈抗议越南侵犯中国领土,制造新的流血事件的行径。这无疑于战争的宣言。

2月17日,新华社奉命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越南当局不断侵犯中国领土,宣布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

战争在预料的形势下,在未料的时间打响了。在两个友邻友好国家之间,这是亚洲人的一场悲剧,所谓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场内讧,中越双方为此付出了惨重的经济损失。这是一场能够避免却没有避免的有限战争。在中国人是养虎遗患,在越南是无事生非,夜郎自大。让两国的执政柄者,去反思它的得失吧!

战争预警信号

古代的号令,主要有旗帜,号角,战鼓,钟锣,手势,口令这几种.要明白这些号令的运用,还要结合古时的军队编制一起说.

将领身边会跟随有一批专门掌管旗鼓的军士,帮助将领传达命令,所以将领又称为"司令";

军队根据兵种的编成等因素,会划分成若干个大约千人的相对独立的战斗单位,由千夫长指挥,千夫长配有代表本部的旌旗. 布阵时,各部的兵马各自聚集在一起,根据要求站立. 步兵通常站在阵中,骑兵居两翼. 我国的步兵大部分都配有弓箭,所以不分专门的弓箭手.作战时,各部在千夫长的带领下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就好比军队的若干个拳头,所以有了"翼"的叫法;

各个千人队又会进一步划分成人数一百左右的单位,由百夫长指挥. 汉朝以前,骑兵还不发达(所以才有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车战是战争的主要形式,一辆战车由2~4匹马牵引,车上乘坐3人--御手居中,戈兵居右,弓手居左,车后跟随步卒70~120人不等,这样一个单位称为"一乘",百夫长通常是乘车的.古时候常用"千乘之国"来形容一个国兵力强盛,"千乘"就是一千輌战车,十余万步卒,规模确实不小;

每个百人队在作战时会分成一排排的行列站立,所以从基层提拔上来的军官又称"行伍出身".体形魁梧的站在最前排,立功的机会也最多.一但前排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立即补上--[前赴后继]就这么来的.每一排约10人,这些人住一个帐篷,在同一个篝火吃饭,所以又称为"一伙",是最亲密的战友.每排会选出一名"十夫长"或"伍长",相当于现在的班长.十夫长负责教导新兵最基本的作战技巧,并使这群人拧成一股绳,因为站在你左边和站在你右边的人,是你战斗中唯一可以依赖的人.

以上是常备编制,有时候根据战斗规模的大小,兵员的多寡,会把若干个千人队临时划归某一名部将指挥(部将本身可能就是一名千夫长).看三国演义,常听到"本部兵马"这样的说法,那就是千夫长直属的亲兵.临时划归的千夫长隶属于部将,不过一旦部队进行整编,这层隶属关系可能就失效了.部将的的旌旗上可以写上自己的姓,这对于武将来说是一种荣耀.而一般的千人队,旌旗上可能只有代表性的鸟兽或者星宿等符号.

这样的编制周朝就已经成型了,参阅[史记·周本纪],周武王牧野之战的有关段落,里面已经出现千夫长,百夫长的称谓(并不是罗马人首创).

----------------华丽的分割线-------------

将领几乎拥有所有的发令手段,旗帜,号角,战鼓,锣罄,手势,口令等.

但是将领能够直接指挥的最小编制是千人队,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最多只能考虑到千人队的层面.古代兵法喜欢结合阴阳玄学,所以部署时也用八卦等来表示方位.所以各千人队的旌旗上会有朱雀玄武等星宿图案,也有用颜色来表示的.

对阵之初,双方将领先寒暄一番,然后各自返回本阵,准备弓箭对射.将领身边的军士会摇动代表弓箭的旗帜(比如说鸟类的图案),通过一定的组合动作(相当于旗语)给各部下达命令.

各部将、千夫长得令后,通过口令或手势(挥舞兵器也是手势的一种)本部兵马各个百人队着手准备,比如说把长矛兵派到前排,并支起挡箭牌;步卒准备弓箭等,千夫长的发令手段一般只有旌旗(用作仪仗的目的更大些),号角,手势,口令.骑兵更喜欢使用号角,确实比较方便;元朝的蒙古军队还配置有马上战鼓手,跟war3的科多兽很像(确切的说,整个兽人种族跟蒙古就很像).

百夫长得令后,通过口令调遣自己的人员进行具体的动作,比如行进到具体的地点,立正,前排的步卒把长矛放平(兵马俑出土过7米长的枪,1个人是耍不来的,需要前后3排的人协作)等动作.百夫长没有什么仪仗,最多就是系了牦牛尾的戟.

一切就绪后,就等将军发令了.整个准备过程还是蛮安静的,所以喊"放!"的时候,基本能听见.顿时箭如飞蝗,铺天盖地,日月无光.负责放箭的百夫队,百夫长还要下口令控制放箭的次序,比如前三排和后三排交替起立放箭、蹲下准备.

待到对方阵型开始散乱,就准备冲击了.这时比较吵噪了,将军喊话是听不见的(好几万人呐),吹一声长号引起各部注意,并用旗语知会各部,接下来慢节奏的擂鼓,下令进攻了.

千夫长得令后,率领本部沿既定方向前进,同时留意来自将军的命令,同时注意其他各部的位置.收下个百人队跟着千夫长的旗帜开始步行向前,未到距离就开始冲锋指挥空耗体力.而担任而担任掩护的千人队则继续放箭,并准备在适当的时机投入战斗.

百夫长这时候挺忙活了,一面要注意给自己的百人队标齐,喊口号控制自己队伍的行进,以保持跟其他百人队步调一致,那样才能掩护好各自的侧翼.一面还要本队鼓舞士气,有可能唱军歌.

双方接近到最后的距离,擂鼓变得急促,顿时杀声震天,开始冲刺了.这时几乎是后排的人用盾牌顶着前面的人往前冲的.经过最初的冲击后,战斗发展成犬牙交错的胶着状态,步卒通常是分成2-3人,背靠背各自为战.这是指挥最艰难的时候,命令下达执行都很困难,所以将军只能指挥到这一级.也是最考验个千夫长、百夫长的时候,平素训练水平的差异这个时候就显示出来了.

千夫长会按照平时训练的阵法,不断变化队形,并注意跟其他千人队的配合.例如在正面的步卒交战时,骑兵千人队及时攻击敌方后方.下令的时候,千夫长吹号引起本部兵马的注意,并指挥甚至带领兵马冲锋.随时注意手下各支百人队,损耗较严重的先后撤做临时休整,后续部队则跟进并掩护其后撤.

各百人队也要密切注意千夫长的命令,及时调整队形,有空缺的要及时补上.被冲散的要尽力重新聚集人员,落单只有死路一条.同时还要紧紧跟随本部千夫长的旌旗,奋力保护千夫长的安全.旌旗一倒,军心会大受打击,折损主将对于部下来说也是一种耻辱.

这个阶段,兵马嘈杂.号角的声音尤显宏亮.号声响起,军士们每每会抬头观望,寻找本部的旌旗.只要将旗还在,士兵心里就有底了.将军观察各部将的旌旗,及时调整部署,集中攻击敌人薄弱的部位.一道命令的下达通常需要经过将领--千夫长--百夫长三级,才能实施.这种时候还能做到令出必行的军队,才能克敌制胜.试想,如果没有平素的训练和严整的纪律,如何通过简单的旗号口令保持数万军马协调一致.

勇猛的一方取得优势,敌军开始败退.号令不严的部队会发生哄抢战利品的现象,千夫长、百夫长就要出来及时制止.秦朝时是以取得首级的数量来确定战功的,所以出现过数人争抢一枚人头的记载.根据作战目的不同,将领可以下令追击,也可以鸣金(敲钟),收兵回营.撤退也要谨慎,严防对方反扑的全套.所以要制定专门的千人队负责殿后.

烽火一般只作为预警信号,向中央报告敌兵来袭.书上又把烽烟称为"狼烟",因为古人认为用狼粪生火的烟能吓退敌军.其实大部分都是用普通的木柴浇上油点燃的,再覆盖上潮湿的树叶或者毛毯,就会产生滚滚浓烟.可以用厚毯子遮挡火光,并不时的放下,形成"闪烁"的信号,传达某些特定的意思.还有用镜子反射阳光来传达信号的.但是烽火信号传达的信息有限,无法详细描述敌军的情况.而且受天气影响较大.

作为烽火的补充,又出现了驿马传令的制度.每间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驿站,备有马匹,供驿兵更换.驿兵携带信件一路奔驰,到了一站刚滚下马,又跳上另一匹马背,抑制把边疆的战报带回中央,再一路风尘仆仆的把中央的命令传达到边疆.

没打算拿分,就像痛快痛快嘴皮子

标签: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