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军事 > 正文

海军军学校 海军军学校生2视频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11 12:35:12 分类:军事 浏览:247 评论:0


导读:  作者:盲琴师  这是1900年代的两张海军军人的照片,都长着典型的东方人的面孔,一个戴着清朝式样的瓜皮帽,另一个则戴着西洋式的大盖帽,你能猜出他们分别是哪国人吗?戴瓜皮帽的是中...

  作者:盲琴师

  这是1900年代的两张海军军人的照片,都长着典型的东方人的面孔,一个戴着清朝式样的瓜皮帽,另一个则戴着西洋式的大盖帽,你能猜出他们分别是哪国人吗?戴瓜皮帽的是中国人,戴大盖帽的是日本人?

  然而细看便会发现,两张照片上的竟是同一个人,他是清朝烟台海军学校的校长谢葆璋。他有个女儿名叫谢婉莹,笔名冰心。

  两张照片上的是清朝海军先后两款不同式样的军装。一张跟影视作品中的北洋水师服饰风格相同,另一张则是完完全全的“国际范儿”。

  学过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清朝曾有一支近代化的蒸汽铁甲舰队,其官方称谓是“北洋海军”。但不论是当时还是后世,人们都更习惯称呼它为“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在器物方面做到了彻底的变革,军官们在舰上吃的是西餐,甚至连作战口令用的都是英文。然而在服饰方面,却无法脱离清军的传统。1891年北洋水师访问日本时,《东京朝日新闻》报道了当时中国海军官兵的形象:“军官依然穿着绸缎的支那服装,只是袖口像洋人一样饰有金色的条纹……尤其水兵的服装,……几乎无异于普通的支那人,只是在草帽和上衣上缝有舰名,才看出他是一个水兵。”

  北洋水师“致远号”部分军官与外国教官合影,居中者为邓世昌

  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甲午战争后不久,清朝就开始了重建海军的努力,这支新的海军史称“清末新建海军”(以下简称“新建海军”)。虽然当时的清朝已经风雨飘摇,但新建海军还是做出了一顿“无米之炊”,而且做得还有模有样。

  经过庚子国难的教训,清政府在慈禧太后主导下推行“新政”,并很快宣布“预备立宪”。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拜倒在西方文明的脚下——至少是拜倒在西方物质文明的脚下,比如慈禧老佛爷自己就爱上了拍照,还童心未泯,突然有了COSPLAY的嗜好。相比不到十年前的戊戌变法,维新志士们掉了脑袋都没办成的事,慈禧基本都给办了,而且办得更彻底。

  老佛爷的观音COS秀

  新政的效果和反响都出奇地好,给垂垂老矣的大清王朝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给海军的近代化创造了物质上和文化上的条件。

  新建海军一开始沿用北洋水师式样的军服,但在宣统年中更换了新军装,军官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水兵也放弃了头巾,穿上水手服——新建海军自此成为清代最“潮”的军队。西装领带是表象,新建海军的国际化和近代化道路在很多方面都比北洋水师走得更远。

  新建海军旧式军装,摄于1900年代初

  新建海军新式军装,摄于1910年左右

  一名穿着新式军服的清朝海军军校生

  西化的军帽,帽徽中保留了清军特有的龙图

  各式军官服

  水兵服飘带可见“大清海天军舰”字样重建海军:“学渣”与“三胖”的复兴之路

  北洋水师曾是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拥有各式战舰25艘,舰名都带有“远”字,如“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等。舰队最强的是排水量达7220吨的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舰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拿得出手的,即使放到今天的中国海军,也可以列入最大的水面作战舰艇之一。

  然而随着威海卫海军基地的沦陷,这支大清帝国引以为傲的舰队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原有的舰船要么沉入海底,要么被日军俘获,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彻底暴露在了列强的炮口之下。

  停泊在威海市的“定远舰”等比例复制模型,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京师的安全,清朝很快做出了重建北洋水师的决策。不过新北洋水师能调配的仅有几艘炮舰和鱼雷艇,其中最大的“飞鹰号”鱼雷炮舰也只有区区850吨。这些舰船都是甲午战争结束前订购,因来不及开回国内而躲过一劫的。

  在民国海军服役时的“飞鹰号”

  此后,清朝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还是勒紧裤腰带,向德国和英国购买舰船,让新北洋水师初具规模。与老北洋的“远”字号相对,新北洋的这批军舰名字均带有“海”字。排水量中等、造价合理、高航速高射速的日本“吉野号”巡洋舰在甲午海战中给清政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政府购买的这批主力舰只都是以“吉野号”为目标设计的,巡洋舰吨位分4300吨和2950吨两个级别,驱逐舰为280吨,分别被称为“大海”、“中海”、“小海”。其中4300吨级的“海天”、“海圻”两舰甚至直接与“吉野号”来自同一家造船厂。

  电影《甲午大海战》中的日军“吉野号”

  清军“海天号”,与“吉野号”有几分形似

  甲午后至19世纪末清朝订购的“海字号”军舰

  对于新北洋水师来说,最匮乏的不是舰船,而是人才。船可以用钱买到,人才却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甲午海战中,第一批留学归来的海军军官们大多阵亡或自杀殉国,剩下一部分在威海卫向日军投降,签下永不参加对日作战的保证书后屈辱地活下来。他们在甲午战后都被革职戴罪,然而新建海军的重担最终还是落在了他们的肩膀上。

  1899年,清廷重新启用原北洋水师军官们,并正式任命他们中官衔最高两位管带(舰长)叶祖珪、萨镇冰主持水师重建工作。

  萨镇冰在众多海归舰长中并不突出,在冯小宁导演的连续剧《北洋水师》中甚至被塑造成了一个十足的“学渣”形象,还曾经逃学躲在楼顶上喝酒,全片最出彩的表现就是在留学时喝酒灌倒了洋人,扬了一次国威。然而“学霸”们都死了,叶祖珪又早早让贤,历史阴差阳错地选择了“学渣”去完成使命。

  影视作品中的青年萨镇冰(留学时)

  在购买了那批“海字号”军舰后,清政府财力难以支撑,数年间又几乎没有购置新装备。正当捉襟见肘之时,新建海军的另一个重要人物登场了。不知道的人看他照片还会以为是金正恩将军穿越了,他就是道光皇帝的孙子,宣统皇帝溥仪的亲叔叔,封多罗贝勒享受郡王级待遇的——爱新觉罗·载洵!

  洵贝勒身为皇亲国戚,却也是个海军科班出身,他毕业于中国近代史上最奇特的海军学校——昆明湖水操学堂。该校坐落于风景优美的颐和园昆明湖畔,招收八旗子弟投入海防事业,为的是抗衡海军高级军官中汉人尤其是福建人占绝对优势的情况。

  年轻的载洵瞄上了海军的领导权,这是满洲贵族排挤汉族官僚的一个布局,不过他也实打实地给海军带来了急缺的资源。载洵贝勒本人似乎能力有限,但他身上有某些领导最缺的品质——不添乱。

  载洵加入海军大业时,皇帝已经换成了溥仪。“新政”成绩斐然,国家财力逐渐充裕起来。载洵的皇叔身份让海军得以获得更多的财政投入,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雄心勃勃的新一轮海军建设又拉开了帷幕……

  赴美访问的载洵(前排着清代官服)和萨镇冰(后排着新式军服)机构改革:从“地方军队”到国家军队

  在镇压“太平天国”时,作为清朝政府军的八旗、绿营军表现拙劣,湘军、淮军等民兵性质的“团练”在战争中演了主角。“团练”由指挥官自行招募,层层效忠,具有很浓的地方军队甚至私人军队色彩。

  装备进口步枪的淮军

  以北洋水师为代表的新式海军虽然走出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第一步,但也无法免俗。虽然清朝已经建立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来协调海军建设工作,但几支海军舰队基本还是谁建的听谁的,哪儿建的归哪儿管。比如拱卫京畿的北洋水师听北洋大臣的、扼守长江口的南洋水师听南洋大臣的、老牌的广东水师听两广总督的……有意思的是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统辖湖南湖北)期间在长江中游还建了一支由小型炮舰组成的“海军”。

  这种组织形式根本无法适应近代战争,以北洋水师为例:舰队经费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拨款,很大程度上靠李鸿章个人争取,预算缺乏稳定性,在李鸿章与政敌的政治斗争中,舰队的经费也成了牺牲品;备战当中各地海军缺乏统一管理,“北洋之船,遇台澎之风,则茫无措手;南闽之弁,于渤海之沙礁,则漠不关心”。

  甲午惨败,让清朝意识到没有统一指挥,便无法发挥海军的战力,便无法保卫中国海防。重建海军的同时,清朝也着手进行机构的改革。

  1905年前后,清廷任命叶祖珪、萨镇冰等为“总理南北洋水师事务兼广东水师提督”,将全国海军指挥权收归中央;1906年,开始筹建海军部;1909年,将全国海军力量重组为巡洋、长江两支舰队,巡洋舰队用于巡海作战,长江舰队的职责则是保护经济中心长江流域的安全。

  舰队的重组,意味着清朝海军划分舰队的标杆从区域导向转变为任务导向。在清朝统治者的眼中,海军终于不再是“水上炮台”,而是一支以争夺制海权为目标的力量。

  1910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海军军政机构——海军部正式成立,25岁的载洵成为清朝第一任海军大臣。同时设置相当于海军司令的“海军统制”一职,由萨镇冰担任。如果说北洋水师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那海军机构改革的完成,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近代化军种初步建成了。

  身着新式军装的清朝海陆军高官们,左起第三人为海军大臣载洵军衔制度:告别武官品级制

  一艘近代蒸汽动力军舰就是一座浮动的海上工厂,海军官兵的专业化程度远远高于陆军。在陆军中,让一个骑兵军官指挥步兵,或者反过来,甚至让文官带兵,都是可能成功的。但是在海军绝对不可能,管轮机的指挥不了火炮,管火炮的指挥不了鱼雷,管鱼雷的指挥不了通讯……北洋水师在军衔制方面进行了很有价值的尝试,其军衔制度体现出了专业化的特点。

  北洋水师军旗

  军官分为作战官和艺官两大类:作战官是综合岗位,艺官则是专业技术岗位。

  兵分为士兵、练勇和弁目。士兵又分水手、炮目与“各色当差兵匠”,“各色当差兵匠”是与军官中的艺官相对应的技术兵种。练勇是预备军人,弁目则类似于西方军队中的士官,它们的出现是中国军事制度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北洋水师军服上的兵种标识

  新建海军的兵种标识

  北洋水师在专业化方面可圈可点,但在军官等级制方面却掣肘颇多。考虑到社会影响,舰队的官衔还是与绿营几乎完全对应,由高到低授予提督、总兵、副将等官职。

  由于清朝重文轻武,武官中一品的提督待遇可能还不如三四品的文官。到晚清时清军腐化堕落,军纪极差,在老百姓眼中与土匪无异。北洋水师军官都是海归留学生,待遇优厚,却在文官面前抬不起头,也就没有荣誉感可言。

  即使面对旧军队,北洋水师的军官也是抬不起头的。镇压“太平天国”后,清朝旧军官被大量授予虚衔,高级武官官衔泛滥。比如名臣左宗棠的亲兵,是清一色的提督衔配黄马褂。新成立的北洋水师没有军功,只有舰队司令是提督,其他将领只有总兵、副将之类官衔。即使遇到个职位、待遇都不如自己的旧官佐,拿出官衔来一比就给比下去了。什么?你问左宗棠自己是什么级别?编制上他是个文官。

  因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而获得黄马褂和提督衔的“洋枪队”指挥,英国人戈登

  到了新政时代,改革的阻力小了很多,袁世凯编练的新式陆军在1905年首先实行了新军衔制,海军部成立后不久,新军衔制在海军中也正式推行开来。

  新制度将军官分为三等:都统、参领、军校,每等各自又分为三级。虽然名称上还带有帝制色彩,但实际上与西方军衔制基本一一对应。

  对外交锋:新而不强,但也有所作为

  经过甲午、庚子两场大败,清朝已经失去了对外开战的能力和勇气。加之列强的海军军备在19、20世纪之交突飞猛进,中外海军实力差距被彻底拉开,白手起家的新建海军并没有获得在战场上一显身手的机会,在几次战争中的表现可以用“窝囊”来形容。

  1900年,慈禧太后轻信了义和团大师兄们“刀枪不入”的戏法,对列强贸然开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当时清朝东南一带封疆大吏私自保持中立,与列强达成了和平协议,让清廷颜面扫地,史称“东南互保”。新北洋水师的大部分主力舰船相继南下参加“东南互保”,避免了与列强的交锋。然而停泊在大沽军港维修的四艘驱逐舰被英法德俄四国俘获并瓜分,四国极具侮辱性地将四艘军舰分别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命名为“大沽号”。

  被八国联军俘获的“海龙号”驱逐舰,图中救生圈上书写了舰名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在这场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而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战争中,清政府表现软弱,让中国的有识之士深感愤慨,包括年轻的周恩来和鲁迅。新建海军遵照清政府命令,对这场战争严守中立。然而你不去惹麻烦,自有麻烦惹上你。俄国海军在旅顺海战中失败,俄“刚毅”号巡洋舰逃入烟台港避难。按国际惯例,烟台的中国驻军解除了该舰的武装。谁料两艘日本驱逐舰次日冲进烟台港,不顾中方抗议将俄舰夺走。面对列强,中国竟连做个安静的中立国的权利都没有。

  日本出版的表现日俄战争中日军“人道主义精神”的画册

  新建海军在战争中表现得软弱,也是无奈之举,否则恐怕又要经历一轮重建。有点讽刺的是在战场之外,他们倒是不乏亮点。

  自1907年起,清军巡洋舰多次出访南洋等地。南洋是革命党重要的根据地,当地华人华侨中有大量同情和支持革命的人。海军访问南洋的目的一是宣示在南海的主权,二是向当地华人宣告:经过新政,清朝国力正在蒸蒸日上,国家绝不走君主专制的老路,也不走民主共和的邪路,将会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推行立宪。号召当地华人离开革命党的阵营,为实现伟大“清朝梦”努力奋斗。

  在几次低强度的冲突中,新建海军表现得不含糊:1899年逼退试图强租浙江三门湾的意大利军舰、1908年成功震慑在澳门越界浚海的葡萄牙殖民当局、1909年配合外交战线收回被日本强占的南海东沙岛。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来之不易的几次外交胜利离不开海军的支持。

  东沙岛扼守着台湾海峡通向南海的咽喉

  1908年,进行环球访问的美国“大白舰队”在厦门受到了清朝的热情款待,便对清海军发出了回访邀请。1911年,巡洋舰队旗舰“海圻号”在舰队统领程璧光率领下访问欧美各国。新政时期,清朝对于剪辫子问题已经采取了默许的态度,程璧光遂在途中命令官兵剪掉发辫,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访问欧美的清军水兵,发型还看得出留辫子的痕迹

  “海圻号”先前往英国参加了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礼,后完成了中国海军首次大西洋横渡,前往美国回访。当时加勒比地区排华之毒严重,多国发生杀害、抢掠华人的事件,“海圻号”遂访问加勒比海地区宣示武力,为外交上的交涉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此期间古巴、墨西哥等国政府纷纷表态保护华人权益并赔偿损失。

  纽约市长接见身穿将官礼服的程璧光

  海军大臣载洵在差不多同一时间进行得对欧美的访问则更有实质作用。载洵依仗新政和宣统以来的集权政策积累的财力,在各国大手笔地订购军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载洵对美国的访问促成了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与清政府的合作。双方签订一揽子合同,史称《伯利恒合同》。根据合同,美国将为中国提供大量的舰船和海军装备,帮助中国建设海军基地并培养大批留学生,而经费可以由美国提供贷款。当时英国和日本结成同盟,维护其在东亚的利益。美国此举显然是为了与清朝结成同盟,对抗英日。如果这个态势可以继续发展下去,中国海军的复兴应该可以真正到来吧。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海圻号”结束对加勒比地区的访问,按原路经美国、欧洲回国。再次到达英国时,传来了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海圻号”和在国内的姐妹军舰们一样,最终选择加入了革命阵营。

  1911年,清朝宣布“立宪”,实行内阁制,然而内阁13名大臣中满族占9人,皇族占6人,被讥讽为“皇族内阁”。载洵那帮年轻的兄弟们假宪政、真集权的倒行逆施让汉族精英们对满清彻底失望。武昌枪声一响,清朝在各省的统治便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地接连倒下,新建陆军创始人袁世凯的“逼宫”完成了临门一脚,宣统皇帝宣布退位,2000多年历史的帝制就此结束。

  身着新式陆军军装的袁世凯

  然而革命没有给中国带来稳定和繁荣,此后中国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乱,政府财力严重下降。美国取消了《伯利恒合同》,载洵在各国订购的军舰多半也因不能按时交款而被取消了订单。军阀割据的中国无人关心海军事业,海军从辛亥到抗战结束几乎没有发展。

  1937年9月25日,除了早年触礁沉没“海天号”,19世纪末购置的“大海”、“中海”系列四艘巡洋舰齐聚江阴。他们曾是最新式的军舰,如今却早已锈迹斑斑,老态龙钟。同时代的军舰基本都已退役,而他们要完成自己的最后一战。这场战斗没有硝烟,没有炮声。各舰拆下舰上火炮,移交给岸上的要塞,然后悄无声息地沉入水底。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截断长江航道,化身江水中的最后一道屏障,阻挡当时如日中天的日本海军。

  “学渣”与“三胖”的复兴之路,刚刚看见曙光便匆匆收场。从甲午战争结束到辛亥革命爆发的16年间,清朝共外购军舰39艘,总吨位34728吨;国产军舰24艘,总吨位10564吨。在大厦将倾的客观条件下,也算是份不错的答卷吧。

  到今天,中国海军拥有了“辽宁号”航母,国产航母和传说中的“万吨级驱逐舰”也即将下水,海军的复兴算是到来了,只是迟了100年。

  参考文献

  陈悦,《清末海军舰船志》,山东画报出版社陈悦,《辛亥·海军》,山东画报出版社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三联书店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三联书店徐平,徐海燕,《中国百年军服》,金城出版社

标签: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