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1-26 08:10:17 分类:八卦 浏览:887 评论:0
孙悟空第二次被唐僧赶走,发生在“真假美猴王”那一章回,也正是孙悟空离开后,假悟空趁虚而入,打晕唐僧,抢走了行李。我们从原著中可以看出,唐僧不知道打晕自己的是假悟空,以为是真悟空,就派沙和尚前去花果山讨要行李。等沙和尚来到花果山,他自然也不能分辨眼前这位师兄是真是假,以为就是悟空。原著中说那悟空不认得沙僧,让手下的小猴将来人拿下。
这应该是一个笔误,不是不认得而是不认。真假悟空实际上没有真假之分,用现在的话说叫一体两面。是人性的两面,两个都是体现了孙悟空的真实人性。在这之后的情节中作者进行了剥丝抽茧般的描述,一直到悟空慢慢醒悟过来:另一个也是自己。所以孙悟空不可能不认识沙僧,况且,他还让几个妖猴变成唐僧师徒中其他几个人的模样,说要自己去西天取经,这其中就包括沙僧。待沙僧动手打死变成自己的那只妖猴,两人彻底闹翻,讨要行李不果,沙僧只好前往南海观音菩萨那儿告状。
结果到了南海普陀观音菩萨处,沙僧看到了孙悟空立在菩萨一侧,不由火从心起,举起禅杖就要打。菩萨制止住沙和尚,告诉他,孙悟空一直在自己身边不曾离开。可见,孙悟空被唐僧赶走之后,他是直接来到了观音菩萨的紫竹林中。
和第一次被赶走不一样,这一次孙悟空没有回花果山,这里面也包含了两个原因。第一,经过和师父唐僧一段时间的相处,孙悟空的性子有了改变。这也是作者安排在取经路上的一条暗线,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象征人性中贪、嗔、痴的三位徒弟,正在逐步有所变化,不再像刚开始那样极端。所以孙悟空没回花果山,尽管第一次孙悟空“身在花果山,心随取经人”,但毕竟潜意识里还有多少有些放任自己。第二次则不同,孙悟空更多的情绪是委屈,而不是恼怒和怨恨师父。所以他直接找观音菩萨,请菩萨来主持公道。菩萨已经预知了将要发生的事情,就让他立在一边等事情的发生以及最终的结局。
第二次被赶走的孙悟空,完成了剔除人性中恶的一面。可以说“真假美猴王”是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一次脱胎换骨。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为: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
主要内容:流沙河中妖怪径抢唐僧,八戒执九齿钉耙与之河妖三次相斗,均不能取胜,悟空虽智计百出,却也江郎才尽。悟空去见观音,观音让木叉与悟空同去。木叉叫出妖怪悟净。悟净以颈下骷髅结成法船,渡唐僧过河,共取西经。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扩展资料:
《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
《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中折射出世态人情。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所以说《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开创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