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军事 > 正文

李美兰海军 人民海军首艘综合试验舰毕升舰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26 10:05:15 分类:军事 浏览:219 评论:0


导读:昨天,军方权威媒体披露——距离中国海军首位女舰长产生,仅一步之遥。她就是现任东海舰队的韦慧晓。在世界各国的海军舰艇上,女舰员极其少见,女舰长更是屈指可数。而5年前,这位才30来岁,...

昨天,军方权威媒体披露——距离中国海军首位女舰长产生,仅一步之遥。她就是现任东海舰队的韦慧晓。在世界各国的海军舰艇上,女舰员极其少见,女舰长更是屈指可数。

而5年前,这位才30来岁,叫韦慧晓的女孩,压根与“海军”没有任何关系。

她是女学霸,从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华为工作,是华为“金牌员工”;工作4年后辞职,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研究生,后又获得硕博连读资格;曾主动申请休学一年赴西藏支教,后来又二度援藏,她还活跃在北京奥运、广州亚运等志愿服务现场……

光鲜的头衔、丰富的经历、加上姣好的面容和高学历,但谁也没有想到,博士毕业时,她在广州向中国海军启动组建航母接舰部队寄出了一封信:“我申请加入海军,当一名普通的航母舰员”......

  

  1

从高薪白领到女博士,

她既能“上天”也能“入地”

韦慧晓一直经营着一个博客,蓝底白字的页面朴素得有些简陋,但博主晒出的简历,赢得了众多访客点赞。

简历上,露出两排整齐牙齿盈盈浅笑的博主可谓优秀:做学术,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列了一大页;练体育,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定向越野竞赛;学文艺,获得了选美比赛十佳;当志愿者,成为中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在这个差不多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姑娘身上,成堆的荣誉和丰富的社会活动恰似这一代人多元人生选择的写照。

  

韦慧晓在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读的本科,毕业后加入华为,并在总裁办工作,成为人人羡艳的高薪白领。

工作4年后,她却选择辞职,重新回炉深造,充实自己,跨专业考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从大气科学系到地球科学系,韦慧晓完成了“上天入地”的跨越。

  

当然,有些选择在常人眼里并不合常理。比如,大企业里的白领干得不错,非要跨专业考研去攻读并不热门的地球科学;研究生读得好好的,却要休学去西藏支教;已经34岁即将博士毕业,又立志要参军……

  2

“如果有些事情本来应该有人做,

但目前没有人做,我愿意去做!”

有人说,每一个看似不合理的故事背后,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韦慧晓将很多选择归结于自己的天性,也承认与受身边人影响有关。

她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如今,她也是一名党的十九大代表。自她记事起,一身正气的父亲像极了影视作品里的正面人物,家里每晚都在《新闻联播》音乐声中开饭。

她攻读研究生期间,地球科学系有个老系主任,搞了一辈子地质研究,一些项目经费不多、不够热门,难度很大,但对国家有用,他到去世前都在推动。2008年,参加一个寻访冠军人物的采访活动时,韦慧晓把老系主任选为了自己心中的冠军,并以榜样的精神自勉:“如果有些事情本来应该有人做,但目前没有人做,我愿意去做!”

做没人做的事情,免不了不被理解。博士毕业,她笃定心思想要当个军官带兵打仗,导师支持她的选择并写了推荐信,但推荐语里仍然“推荐其到科研院所工作”。

除了不被理解,艰辛也少不了。2006年,韦慧晓到西藏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当志愿者,成为大队首个到阿里、那曲地区考察的女队员。一路上,她在无人区多次遭遇陷车危险,趟过齐胸深的激流时险些被卷走,在矿区考察时差点跌落陡崖……

  

韦慧晓参加北京奥运志愿者活动

有时候付出艰辛,也难免失败。韦慧晓在博士阶段成立过一个爱心抗癌志愿者联盟,救助患重病的大学生。坚持了多年过后,她不得不承认,由于骨干流失等原因,这个项目目前停滞不前。

即使成功了,也难说没有遗憾。2007年6月,父亲因病去世,韦慧晓在西藏做志愿者,病榻上的父亲没等到见她最后一面。第二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三天,母亲也去世了,她请假回去料理完后事,便匆匆赶回水立方的志愿者岗位。

常人眼中的一道道坎,成了淬炼她心志的一团团火。

在一篇题为《如果这是我生命中最后一天》的日志里,韦慧晓认真地写道: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应该还是做跟平常一样的事情,因为我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离开了,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她甚至选了一张照片作为“遗照”。那是汽车坏在无人区时她自拍的。照片中,她嘴唇干裂,笑容依旧,眸子倒映着西藏的天空,如湖水般湛蓝。

  

  3

当志愿者,已成为她的一种习惯

自广州往北从青海的格尔木走青藏公路进藏的路程是八千里路,韦慧晓在这八千里路上志愿服务了两年。

  

韦慧晓在全国研究生支教团培训出征仪式上领誓

2005年,韦慧晓申请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成为中山大学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她也是团中央、教育部组织的研究生支教团队伍中第一位在读研究生。她支教的学校是西藏林芝县中学,成为了孩子们的化学老师和英语老师。

  化学课后,韦慧晓与孩子们合影

从西藏支教服务回来后,韦慧晓的志愿服务之路便由此拉开了帷幕,慢慢成为了她的一个标签,她个人的一种习惯。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韦慧晓运用专业知识,积极帮助到达一线的志愿者朋友作后方的联络协调支持。5月底,她赶赴四川,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当从一线的志愿者那里了解到部分乡镇的群众粮油告急时,她动员朋友捐资从成都购买粮油等物资,联系车辆直接运送并及时发放到急缺物资的群众手中。

2008年,广东招募100名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者,2万多人报名,韦慧晓通过重重选拔,顺利入选,服务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她出色地完成了志愿服务任务,获得“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到西藏支教期间,韦慧晓和孩子们在一起。

  4

“起点我不能选择,

但走哪个方向、怎么走是可以选择的”

到西藏当志愿者的经历,韦慧晓得到了两点最重要的收获:一是知道了幸福感从何而来,二是知道了自己希望从事更艰苦、付出更多,却更有意义的职业。

快到博士毕业的时候,她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想要做什么。她觉得老一代的地质工作者很伟大,她还知道,“付出更多的就是军人”。

年少时,她曾笃定“有三个职业将来一定不干”:教师、医生和军人。因为,教师重复劳动很辛苦,医生“要面对解剖很吓人”,军人则要流血牺牲。

“人的自我认知往往是需要过程的。”时间和际遇改变了一切。在西藏林芝支教,韦慧晓喜欢上了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入伍前5次参加军训的经历,则让她内心不知不觉间开始向往那一抹迷彩。

她开始寻找进入军营的大门。她坚信,一个人投身最喜欢的事业,虽然“起点不能选择,但走哪个方向、怎么走是可以选择的”

  

读博期间,她给军队首长寄出一封厚厚的自荐信,表达想成为一名现役军人的愿望。“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而且也必将是我此生最值得自豪的历程。”她写道。

那不是传统意义上薄薄几页的信笺。她在自荐信中除了表达自己对军营的向往,还详细剖析了自己具备的成为合格军人的条件、自身的优势,还附上了自己被报道的剪报,获得的奖项、证书,发表的各类文章,等等。她把这些认真装订成册,就像是她30多岁人生的一本传记。

  

韦慧晓军装照

自荐信寄出后,韦慧晓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没想到,3天后她就收到了海军有关部门的电话。半个月后,海军派人到中山大学对她进行了考察。

她这一举动引起了许多朋友的不解,“韦慧晓,你疯了!”

“你们不了解我!小时候,我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现在,书读多了,我长大了,我越来越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韦慧晓淡淡地说,“干事业的机会有很多,但能够干一份和民族崛起连在一起的事业,这是人生最幸运的事情。”

2012年1月,韦慧晓如愿穿上藏青色的作训服,戴上了“一道杠”的学员领章。然后,她被分配到了航母部队,参与辽宁舰接舰工作。

从那天起,还没学会游泳的韦慧晓伴随中国海军首艘航母,开始了踏浪蹈海的征程。也是从那天起,她开始向往每艘战舰上都有的那个最高指挥岗位——舰长。

  

  5

“如果你从来不曾自律过,

那你从来就没成为真正的军人”

女舰长是中国海军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名词。

当前,海军舰艇部署女军人日渐成为各国海军的普遍做法,部分国家海军也有女性担任舰长。但在我国,直到2012年9月,才有首批27名全课目女舰员走上舰艇战斗岗位。

韦慧晓知道,自己的“野心”可能有点大,而且自己的起点并不高。

  

入伍之初,她和新调入的干部一起集训。跟大部分比自己小了约10岁,但至少都有两年军龄的战友相比,她发现自己对部队、对海军的了解“少得可怜”。

有一次,升旗的哨音响起,舱面活动人员都面向军旗立正,只有她“不知道他们为啥不动了”,仍然继续下舷梯。后来,部门长告诉她,由于没遵守舰艇礼节,她被点名通报了。

不熟悉带来的不适应在所难免,她积极调整心态努力克服。但她不得不承认,驾驭舰艇的知识和技能是她更难跨越的门槛。

海军的指挥员培养有其固定路径。有人做过估算,一名军官从院校毕业后,成长为一艘驱护舰的舰长,大约需要15年至20年。35岁入伍的韦慧晓没有时间按照这个节奏成长,她必须加速,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在辽宁舰,35岁的她会和十八九岁的女兵抢着擦地板、保养设备,熟悉舰艇上的每一项工作。

  

在郑州舰,夜间巡查的舰值日员常常看到,韦慧晓的舱室凌晨1点还透着灯光——她还在加班学习。到了第二天早上6点25分,当起床铃音响起,女兵达瓦卓拉一走下舷梯又会看到,韦慧晓已经站在码头,等着她们出操了。

和韦慧晓有过接触的人,都会对她严格的自我要求印象深刻。

入伍前,她没接受过舰艇指挥方面的训练,到大连舰艇学院学习深造,她做到了平均成绩优秀;入伍后,她的游泳成绩不太好,舰艇靠港的一段时间里,每天早上五六点,舰值日员都会看到她背着个小包去练游泳。

有规矩就要执行,有标准就要达到。韦慧晓说,这是自己从小养成的习惯,也是对军人这个职业的基本态度:“如果你从来不曾自律过,从来没想过牺牲奉献,那你从来就没成为真正的军人。”

她也习惯性地这样去要求身边人。郑州舰官兵都知道,韦舰长有双“火眼金睛”,谁没穿制式袜子,谁在换迷彩服时少戴了个臂章,她都会第一时间指出来。

“眼里没有灰色地带。”郑州舰副政委丁伟评价她说。

  

韦慧晓组织展开升旗仪式

  6

“你要愿意相信,就一定能够做到”

当个优秀军人注定不容易。逐梦女舰长,路上有光环、有荆棘,还有质疑——

有时候,她也会有些困惑。同样的年龄段、同样的岗位,犯相似的错误,为什么很多人“对博士生会用放大镜看,对女博士都用显微镜看”?

她也觉得,自己要走的这条路,可能有点过分引人关注了。

对这个女博士来说,相比进入陌生的军事领域,或许闯入舰艇指挥员这个传统的男人世界,面对的压力要更大。

  

韦慧晓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

郑州舰上,她住着一间普通的单人舱室。舱室里迷彩挎包、救生衣整齐地挂在墙壁上,床上的白床单平整得没有一个褶儿。

工作中,她努力少犯错误,不犯重复的错误。当桌上的电话响起,她会在响第一声铃后一把拿起话筒,热情地应答:“你好,我是韦慧晓!”

大家都能看到她的进步。郑州舰首任舰长、现为驱逐舰某支队教练舰长的李一刚记得,2015年,韦慧晓刚来支队时,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实际舰艇指挥几乎一片空白;一年后,她能够带着小卡片下达指挥口令;前不久再见到她时,她已经可以比较流畅地指挥各个战位了。

前不久,郑州舰出海训练,舰长陈曦也放心地将导弹对海攻击、施放烟幕等课目训练交给韦慧晓组织。

这些认可得来不易。不过,韦慧晓说她并不是要证明给谁看,“人的成就感很多是外界给予的,我更看重自己内心的坚定”。

  

她在内心里坚定地相信,“我自己不会比任何人差”,也相信,崇高而美好的愿望始终值得追求。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激励更多年轻人追寻自己的梦想,敢想敢做,也希望让更多的女军人在新战位上得到认可。

她很清楚自己目前与一名合格舰长的差距:大量的训练指标需要积累、临场指挥经验不足、将数据转化为态势的能力不够……

根据训练进度,一年内,韦慧晓将走上舰艇长全训合格考核的考场。那场考核,将决定她能否取得战场“通行证”,也将决定她能否成为海军首位女舰长。

结果会是如何?

“面对自己做出的抉择,我真心迎接它带来的所有改变。”说这话时,韦慧晓抿紧嘴唇,眼神凝聚,用力点了点头。

熟悉她的人知道,那是她最笃定的表情。

  

  来源丨中山大学

  转自丨学术资源大全

  责任编辑丨肖琳

标签: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