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1-04 14:39:07 分类:军事 浏览:205 评论:0
日本本土决战方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和御前会议于1945年6月初制定的实施本土决战方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军大本营为准备与盟军决战而进行的扩充军队的行动。为贯彻“本土决战”战略,日本政府自1945年初开始,先后进行了四次扩军动员。
至7月底,在日本本土除原有的和从关东军调回的21个步兵师团、两个坦克师团外,又新组建了42个步兵师团、4个高炮师团、7个独立坦克旅团,陆海军总兵力约370万人。
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新建了16个步兵师团、11个独立混成旅团和1个独立坦克旅团,连同原有部队及调入的部队,总兵力约达75万人。
侵占华北、华中和华南的中国派遣军,新建6个步兵师团、13个独立混成旅团和13个相当于旅的独立警备队,连同原有部队及海军舰队,总兵力达110余万人。
扩展资料:
本土决战兵器!!日本二战最骇人的“高科技”!
二战时的三个轴心国领导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抱着不切实际的思想,总以为自己“能行”。二战初期是墨索里尼幻想着要重建强大的罗马帝国,把地中海变成意大利的内陆湖;
希特勒在战争初期(1944年前)头脑还正常,后期就开始做白日梦了,幻想着能够通过导弹、超级战机和陆地战舰改变战局,虽说造出来的V2导弹、鼠式等都可圈可点,但对战争进程实在是没什么影响。
相比欧洲的两个法西斯,亚洲奉行军国主义的日本人从头到尾都没清醒过,开始的时候要三个月灭亡中国,到后来扩大战争范围与美帝对打,不停地打反复地打,德国都投降了。
小日本还想着怎么翻盘,最次也得以“体面的形势”结束战争,实在不行的话,就搞亡国亡种,来个“一亿玉碎”,企图玉石俱焚,把国民百姓全当炮灰。
当然日本人再不清醒也知道光拿人是拼不过老美的,送到前线的炮灰手里还得有武器才行,由此日本人造出来许多具有“炮灰”特色的武器,希望以人数优势对美军造成重大杀伤。
一、海军火箭推进滑翔机樱花。
樱花的想法最早是由海军航空本部的海军少尉在1944年8月提出的,提出来之后就被领导层所关注,并给予大力支持,竟然在第二个月就完成了实验1号机??看来当时日本已经开始挖空心思想“神风”了。
这个特攻兵器基本就是滑翔机,依靠撞击并引爆自身携带的800千克炸弹来给敌人造成伤害。樱花装备了火药式推进装置,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640千米以上,速度还是蛮快的,只不过这个推进器只能坚持30秒??
此外,在失去制空权的前提下,本机依靠又笨又慢的日本一式陆攻发射,通常在距目标一万八千米的距离时就被美军击落,许多甚至都没来得及与母机分离就被打爆了。
在冲绳自杀攻击时,本机出击9次,击沉1艘驱逐舰(还是与其他自杀飞机的共同战果),辅助舰艇1艘和重创1艘驱逐舰(也是共同战果啦)。
顺便还给其他三艘舰船造成了可有可无的损失??日方损失55名樱花驾驶员(本来也是必死无疑),一式陆攻飞行员和其他成员共368人,交换比可想而知。
后来日本又开发出新的樱花21型,这种型号减少一半的装药量,由日本高速双发动战机“银河”来负责搬运,军方期待速度的强化可以带来更好的战果,预备作为本土决战兵器,只不过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就停战了,也就没有了下文。
二、作为本土决战王牌的特攻摩托艇震洋。
震洋是旧日本海军研制的一种特攻武器,和回天一样属于“炮灰”类自杀武器。震洋摩托艇由廉价的摩托艇加以改造,全长约6米,宽约1.6米,全重约1.3吨,动力装置为汽车用的汽油机,功率为49千瓦,最大速度约23节(时速约每小时43千米),由1人搭乘。
为了能达到撞击伤害敌舰的效果,设计师特别在艇艏位置安装了撞击起爆的撞角引信,用以引爆艇内250千克高爆炸药。
在研制之初,震洋乘员在撞击目标的瞬间,还是有逃生的可能,但因为没有保护和遥控装置,许多乘员在摩托艇撞击之前就已经死了,生还率非常低。
震洋第一次登场是在1945年2月的科雷希多岛攻防战,参战的震洋趁着夜幕共击沉了三艘支援登陆作战的舰艇,并重创1艘。尝到甜头的日本人准备之后继续用震洋奇袭美军。但是冲绳岛海战时,吸收前车之鉴的美军增强了戒备,结果日本人没有取得任何战果。震洋非常廉价且便于生产。
一个月可以生产500艘,到日本投降的时候一共生产了6200艘之多。二战后战胜国们瓜分了这些摩托艇,据说我国也接收了一些。
三、恐怖的人体鱼雷回天。
1944年4月,日本海军军令部向海军省提出了“回天”特攻兵器计划,从提案名字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在当时多么期盼可以逆转战局。回天由吴海军工厂制作,1944年7月完成3个实验型。回天的中央是驾驶员的操纵席,前部安装了1.6吨炸药,后部安装引擎。
最早的时候还比较人性的安装了逃生装置,后来因为会影响速度,也会扰乱行进路线,逃生装置被“顺利”取消了。
回天鱼雷全长14.5米,重8吨,30节(时速约56公里)速度可以行使2万米,12节(时速约22公里)速度可以行使70公里。但这毕竟是一颗鱼雷,如果以8节以下速度航行,很可能在到达目标之前发生爆炸。
回天在实战中使用效果非常不好,可确认的战果仅仅是在1944年11月的乌利西之战中击沉美军一艘辅助舰艇。然后被日军误认为击沉了美军一艘航母,从而夸大事实,并导致日军更加期待回天的实战效果。
不过回天虽然很渣,但美军对待回天却有些神经质般的敏感,每次行动都非常小心谨慎的布置防护回天的措施。因为被击中的实例太少,回天自杀鱼雷的恐怖也仅仅是停留在传说之中。
四、撞击型小型潜水艇海龙。
海龙是二战末期日本开发的一种潜水艇,该武器于1944年2月开始研发,到7月时完成实验1号艇。最初为了保密,日军给海龙起了一个“SS金物”的代号。
日本海军上层非常看好海龙,尤其看中了它便宜便于量产的特点,要求在1945年4月可以大量生产装备部队,也就是在此时他们将“SS金物”正式命名为“海龙”。
海龙需要两名驾驶员,全长17米,最大潜航深度可达200米,在水上的时候使用柴油发动机,在水中的时候使用电池和马达一起产生动力航行。
海龙水上可以达5节(时速约14公里),水中约10节(时速约18.5公里),比起回天来说,海龙是比较低速的。因为海龙身形小巧,所以浮上或下沉时间很短,仅仅需要15秒,并且以5节速度(时速约9.3公里)可以航行833公里,续航能力比较强大。
海龙最初并不是以自杀特攻武器为目标设计的。本来计划安装2颗鱼雷在舰首位置,但因物资不足而转为“特攻兵器”,使用方法变成了在舰首塞满炸药全力撞击敌舰。战争末期有许多海龙集中配置在关东南岸,为即将到来的本土决战做准备。
但在其发挥作用之前,日本投降停战,挽救了许多海龙艇长的性命。
以上就是日本奇奇怪怪的“特攻兵器”,当然,除了“炮灰”类武器之外,日本军工也造出了许多性能可圈可点的常规武器装备。直到现在,都有不少日本史学家认为,如果这些武器可以早生产半年,足以改变战局。
五、海军的喷气式战斗机橘花改。
橘花是二战末期日本帝国海军开发的双发喷气式战斗机,同时也是日本最初的国产喷气机,引擎方面主要由空技厂负责,机体由中岛飞行机开发建造。因为开发时临近终战,所以橘花的型号较少。主要分为使用NE-12B(ネ-12B)引擎的“橘花”和使用NE-20(ネ-20)引擎的“橘花改”。
实验机也跟着被称为“试做橘花”和“试做橘花改”。因为“橘花改”安装的发动机有更强大的推力,可以说这才是“橘花”的真正形态。原计划要制作很多种类的“橘花”,但因为终战等原因,最终只完成了2架。
“橘花”在设计时预计作为特攻战斗机使用,但在正式设计阶段变为了陆上攻击机??本来“橘花”是没有配备武装的(飞机推力不足等原因),到“橘花改”的时候军方又要求开发装备上2挺30mm机炮。
“橘花”这货原计划作为构造简单、可以大量生产的简易军用机而开发的,因为各方面的需求交织在一起,最后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也有将该机作为“神风特攻”使用的计划,主要是为了减轻重量,卸掉一切可拆除的武装,只装备1枚500千克或800千克炸弹出击。
1945年8月7日“橘花”首次飞行测试,共飞行12分钟,顺利完成测试。但是在8月12日的第二回测试中起飞失败,造成了机体破损。此时距离终战没有几天时间了,最终“橘花”没有投入实战,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战果产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本土决战方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本土决战扩军
清朝末年发生的甲午海战,主要指黄海海战,又称大东沟海战。这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以及广甲共5艘战舰,死伤官兵600余人;而日本舰队未损一艘,仅有四艘重伤,死伤官兵300余人。最终,此次海战以北洋舰队失败,丧失制海权结束。
从目前我们所了解的甲午海战情况来看,北洋水师与日本舰队在黄海遭遇之后,击败日本舰队的可能微乎其微。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取胜的机会太渺茫了。
为什么说在黄海遭遇之后,北洋舰队的胜算非常小呢?因为此时从大的战略、战备方面而言,已经没有大的回旋余地,只能依靠当时所拥有的战备条件,临阵发挥了。
此时的北洋舰队,有几个非常大的劣势。
其一、北洋海军的舰船、武器装备,总体上已经落后于日本舰队。
通常印象中,都觉得甲午海战时,北洋舰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两艘铁甲舰,镇远号和定远号,当时的实力,位居亚洲第一,要远远强于日本海军。而实际上,到1894年甲午海战之时,北洋舰队相比日本舰队,武器装备已经处于劣势。
彼时的慈禧为了修建颐和园,花费了700余万两白银,而镇远、定远舰的单舰造价,也不过140余万两白银,足足可以购买5艘巨型铁甲舰。这还不算光绪大婚、慈禧给自己修建豪华陵寝的花费。如果这些银子能够节省下来,足够再组建一支武器装备更加先进的北洋舰队。
但是,清朝海军每年仅400万两白银的军费,清朝廷都要长期拖欠。特别是时任军机大臣,掌控户部财政大权的帝师翁同龢,因为与李鸿章的私怨,于1891年上奏光绪,请求停止采购海军军械。至此之后,一直到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北洋舰队再没能新增一炮一舰,甚至炮弹也停止了进口。随之,舰船的维护,以及火炮的升级、更新也多被搁置。
清朝的很多大臣,甚至光绪、慈禧还都沉浸在北洋舰队是亚洲第一舰队的美梦之中,但是,北洋舰队的实际实力已经急速下降。
与清朝恰恰相反,1885年日本提出了十年扩军计划,自1890年开始,日本更是以国家收入的60%用作发展海军、陆军的费用。到了1892年,日本已经提前实现了扩军目标。
在甲午战争的前一年,即1893年,日本明治天皇更是以身作则,带头捐款,决定每年从宫廷经费中拿出30万,补充海军费用。而日本的文武百官也拿出薪金的十分之一响应天皇。一时间,日本国内士气昂扬,誓要赶超清朝。
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本舰队的总吨位、火炮总数量、平均航速等等指标,都已经超越了北洋舰队。特别是日本舰队装备了大量15厘米速射炮,相对大口径后膛巨炮而言,总体的火力优势十分明显。
当时,参战的北洋水师舰船共有16艘,其中包括4艘鱼雷艇,而日本舰队有12艘参战。数量上,虽然北洋舰队占优,但是总吨位上以3.5万吨对4万吨,处于劣势。火炮数量,日本舰队巨炮数量处于劣势,但是小口径速射炮,日舰占绝对优势。而按照单位时间可发射的炮弹当量,保守估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强度至少是北洋海军的三倍以上。
其二、作战准备不足,携带弹药不合理。
我们在很多历史资料,甚至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北洋舰队所发射的炮弹,要不穿甲而过,要不扎在日军舰艇上,根本就不爆炸。甚至还绘声绘色的描述,这些炮弹内,根本就没有火药,只有沙砾石子,纯粹是“假炮弹”。
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到了现代,已经发现了很多当时北洋舰队所使用的弹药文物,这种不会爆炸的弹药,头部尖锐,根本没有引信。这些炮弹原本就是训练弹、破甲弹,本来就不会爆炸,或者爆炸威力很小。
那种会爆炸,具有巨大杀伤力的炮弹,当时叫做开花弹。可惜的是,虽然据考证,当时北洋海军库房中的开花弹库存还很多,至少在3000枚以上。但是,军舰上所携带的却很少,多少是训练单和破甲弹。也就是说,北洋舰队战备时所准备的弹药,根本就是错误的。
再加上北洋海军后期经费缺乏,所用的炮弹,多数是采购自天津机械制造局所生产的国产炮弹。这些国产开花弹的质量,也的确值得称道,大小都可以不一样,而且铁质极差,可以正常发射的比率都很惊人。而且,开花弹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引信。结果有些炮弹引信也弄虚作假,装的不是火药,而是煤灰。
俗话说,欲善其事,必利其器,炮弹都如此不堪用,打起来之后,怎么赢呀?这也是日军吉野号被济远舰一枚150毫米炮弹击中后,侥幸逃过一劫的原因。因为这本就是一枚穿甲弹,虽然穿透钢甲,撞坏了发电机,进入了机舱,却没能造成更大的伤害。
正因为北洋舰队作战前,弹药都装备错误,所以,很多观点说这纯粹是舰队指挥官丁汝昌的指挥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其三、日方使用了更先进的炮弹炸药。
通常情况下,使用先进科技的一方,绝对会在战争中占据优势。当时的日本相对清朝,的确要先进不少。
北洋舰队的炮弹很不堪用,即使能够爆炸的炮弹,也是使用的传统黑火药,爆炸威力是惊人的有限。特别是中间还混杂了很多穿甲弹,让日军都惊讶不已。
而日本舰队发射的炮弹,通常都能引发北洋舰队船只的大火。最初,很多人认为是北洋舰队维护舰船时,使用了比较易燃的劣质油漆。后来却发现,是日军大量装备了使用新式苦味酸炸药,俗称黄火药的炮弹。这种炮弹爆炸之后,杀伤力巨大,还会引发剧烈的大火,给北洋舰队造成了巨大损失。
其四、劣质煤炭,导致军舰动力不足,航速下降。
因为清朝各级官吏的腐败,北洋舰队所采购的煤炭,也都是高价低质的劣质煤炭。烧起来,烟大火小。这让整个北洋舰队都冒着滚滚黑烟,而军舰速度也大受影响,让本就处于航速劣势的北洋舰队,更加的被动。
日舰第一游击队的舰速,著名的吉野号有22.5节,秋津洲号更是高达26节的航速。而北洋舰队速度最快的巡洋舰,致远、靖远两舰,也仅有18节的航速。巨型铁甲战列舰定远、镇远仅有14.5节的航速。航速本来就慢的舰船,再用上劣质煤炭,速度与日舰相差更大。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些不是特别主要的问题。
北洋水师士兵的训练素质,明显要低于日本舰队士兵。当时的清朝廷与北洋舰队,以及北洋舰队内部,矛盾重重。舰队内的闽系排挤负责训练海军的英国人琅威理,致使李鸿章解雇了琅威理,直接导致北洋海军的军纪迅速恶化。而丁汝昌也无法制约闽籍官兵,威令不行,训练随即尽弛。
而且,北洋舰队部分将领的作战意志不强,临阵脱逃。济远舰管带方伯谦临阵脱逃,撞沉了本已受伤,准备到浅水区自救的扬威舰。济远舰脱逃,与济远舰同一编组的广甲舰管带吴敬荣见状,也跟随而逃。这让本已处于劣势的北洋舰队,更是雪上加霜。
可能,北洋舰队的运气也不太好吧。比如,那枚击中日军吉野舰的炮弹,如果爆炸了,至少也可以废掉日军的一艘主力舰了。可惜呀,炮弹不炸呀。而在鱼雷艇福龙号追杀受重伤的西京丸号时,竟然连续三枚鱼雷都没能击中仅在咫尺的日舰。而在这种运气不好的背后,恐怕还是战备和临战素质的贫弱。
至于很多人说北洋舰队战败,是因为丁汝昌使用了错误的战术,摆出了横阵的原因。这个实际上并非指挥失误,完全是丁汝昌根据北洋舰队火炮的位置,以及舰只的特点安排的。只是,北洋舰队还未来得及冲散日舰的纵队,丁汝昌的旗舰就因为舰桥失火,指挥旗帜被烧,失去了统一指挥的能力。
而没有备用指挥预案,倒的确是北洋舰队的一个巨大漏洞。
北洋舰队获胜的唯一希望。
实际上,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的战败,是各种因素汇聚之后,必然的结果。在亚洲顶尖的两大舰队相遇时,因为战备的差距,结局已经注定了。
北洋舰队如果想赢,只能祈祷好运了。比如,北洋舰队所发射的为数不多的开花弹,能够弹弹直击日舰要害。或者那些实心弹,正好每一发都直击日军舰队的指挥官。否则,还是要从战略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清朝廷及其官僚意识上的自大与落后,实在是不好挽救。所以,北洋舰队覆灭的结局,在清末的大环境下,很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