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军事 > 正文

冷战时期局部战争的根源是什么 (冷战期间发生的主要战争)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1-07 15:40:26 分类:军事 浏览:196 评论:0


导读:冷战时期局部战争的根源是什么一、当代局部战争的发展和类型局部战争是在一定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战争。二战结束以来,新的世界大战没有发生,但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却此伏彼起,...

冷战时期局部战争的根源是什么

一、当代局部战争的发展和类型

局部战争是在一定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战争。二战结束以来,新的世界大战没有发生,但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却此伏彼起,一直没有停息过。据统计,从二战结束到80年代末,世界共发生过180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其中96%以上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第三世界地区,而欧洲则相对稳定,所占比例不到4%。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战后亚、非、拉兴起了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风暴,民族解放战争在战后,特别在60年代以前的局部战争中占有相当的比重。60年代后,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局部战争和边界冲突又频繁发生。第二,由于美苏争霸具有全球性质,因此,这一时期的局部战争及地区冲突具有分散化的特点。第三,欧洲是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直接对峙的地区,因此,它虽是美苏两霸争夺的重点,但谁也不敢贸然在这里动武。同时,美苏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需要,对各自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严加控制,这一地区的一些潜在矛盾被压制下来。第四,西欧是经济发达地区,生产和资本高度国际化,这也制约了战争在这里的发生。

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是两极冷战结构全面解体前夕的一次重要局部战争,反映了两极结构即将崩溃,世界更加向多极化发展的一些特征。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的这种急剧变化给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原来的一些热点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解决或出现了政治解决的前景,如中东、阿富汗、柬埔寨、尼加拉瓜等。与此同时,欧洲却亮起了红灯。在东欧和原苏联大部分地区,由于民族争端和领土要求而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连续不断,而且呈现出长期化的特征。

从二战结束到80年代末爆发的180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共产党和民族主义者领导人民进行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武装斗争,人民武装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战后有利的国际形势下,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发展,爆发了一系列以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为主要目标的民族解放战争。主要有:印度支那三国人民抗法战争(1945年9月—1954年7月);印度尼西亚人民反对英荷武装干涉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1945年9月—1949年12月);马达加斯加反法武装起义(1947—1949年);埃及民族解放战争与埃及七月革命(1951—1952);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1954年11月—1962年3月);安哥拉民族解放战争(1961年2月—1975年1月);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群岛民族解放战争(1961年8月—1974年8月);莫桑比克民族解放战争(1964年9月—1975年6月)等。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并不断赢得胜利。这种战争冲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壮大了和平民主的力量,有利于国际局势的健康发展。

第二,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主要有:1950年美国发动的侵略朝鲜的战争;1956年英、法、以联合发动的侵略埃及的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的侵略越南的战争以及1983年美国武装入侵格林纳达的战争等。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造成了地区的动荡。被侵略国家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第三,霸权主义政策引起的战争。主要有1968年苏联出兵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和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的战争。此外,苏联还利用古巴雇佣军插手非洲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亚的内战。由地区霸权主义者直接挑起的局部战争有越南入侵柬埔寨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等。

第四,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亚、非、拉国家独立以来,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纠纷,以及民族、宗教、政治、经济等诸多矛盾,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爆发了一系列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70年代,这种战争占到该时期发生的各种类型局部战争总数的28.6%。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在亚洲主要有:印巴战争(1947,1965,1971),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武装冲突(1955),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武装冲突(1963—1965),叙利亚约旦边境武装冲突(1971—1980),伊拉克科威特边境武装冲突(1973),土耳其干涉塞浦路斯政变(1974),叙利亚干涉黎巴嫩内战(1975—1976),民主也门与阿拉伯也门边境武装冲突(1979),两伊战争(1980—1987);在非洲主要有: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边界武装冲突(1963—1964),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界武装冲突(1964),索马里与肯尼亚边界武装冲突(1964—1967),坦桑尼亚与乌干达战争(1972,1978—1979),索马里埃塞俄比亚欧加登战争(1977—1978),埃及与利比亚边境武装冲突(1980),利比亚与乍得战争(1980);在拉丁美洲主要有:尼加拉瓜入侵哥斯达黎加(1955),尼加拉瓜与洪都拉斯边境冲突(1957),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足球战争”(1969)等。

第五,国内矛盾引起的国内战争。它包括国内对抗阶级之间的战争以及国内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战争。这类战争在亚洲主要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1946年6月—1950年5月),菲律宾国内战争(1946—),缅甸国内战争(1948—),越南南方国内战争(1954—1960),伊拉克人民武装起义(1958),老挝国内战争(1959—1962),阿拉伯也门国内战争(1962—1970),塞浦路斯国内武装冲突(1963—1967),黎巴嫩内战(1975—1976),阿富汗内战(1978—1979),斯里兰卡内战(1983—1987);在非洲主要有:乍得人民武装斗争(1965—1973),尼日利亚内战(比夫拉战争)(1967—1970),埃塞俄比亚内战(1975—1978),乍得内战(1975—1986),安哥拉内战(1975—1976);在拉丁美洲主要有:巴拉圭国内武装起义(1947—1948),哥斯达黎加国内战争(1948),哥伦比亚国内武装起义(1948—1949),玻利维亚人民武装起义(1952),古巴国内战争(1953—1959),危地马拉内战(1954),委内瑞拉人民武装起义(1958),巴拉圭人民武装斗争(1958—1961),尼加拉瓜人民反独裁斗争(1959—1963),多米尼加人民反独裁斗争(1959),危地马拉反美反政府武装斗争(1960—1962),海地人民反独裁武装斗争(1960—1970),智利武装叛乱(1973),萨尔瓦多内战(1981—1992),尼加拉瓜内战(1983—1990);在欧洲有1946—1949年的希腊国内革命战争。

上述五种局部战争的分类只是大体上而言,实际上有些战争具有交叉的特点,如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既是国内革命战争,也是反对美国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印度支那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同争取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的;拉丁美洲国家反独裁的国内战争,大多同反对美国新殖民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

二、当代局部战争的特点

当代局部战争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作战目的的有限性。20世纪上半叶,战争向着无限化方向发展走到了极限,进行战争的信条是:固守绝对的目的,使用绝对的手段,谋求绝对的胜利。二战后,这一信条已失去意义,形成另一种原则,即战争主导一方一般不把完全占领交战国家的领土和威胁交战国家生存作为作战目的,而只持有限政治目的。60年代前,战争主导一方一般持被动有限政治目的。这一时期的大部分局部战争是由于老殖民主义者继续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和美国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引起的,它们在发动战争之初企图消灭对方有生力量或控制交战国家领土,只是在遭到对方沉重打击后,才被迫修改原来的政治目的。例如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时,不仅想消灭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而且想继续扩大战争,只是在遭到中朝武装力量沉重打击后,才将原来的政治目的修改为维持朝鲜南北分治局面的有限政治目的。60年代后的战争主导一方一般持主动有限政治目的。苏联侵略阿富汗的战争、英阿马岛战争、海湾战争等大体上都是如此。

第二,军事手段和范围的有限性。军事手段的有限性是指对投入战争的军队数量和使用武器进行适当限制,一般只投入部分军队,不使用核武器,不轻易使用生物化学武器。军事范围的有限性是指对作战区域进行限制,如美国在侵越战争中,其地面部队未越过北纬17度线。军事手段的有限性表现为多种形态:(1)对等有限状态,常出现于综合实力较强的国家或综合实力对比接近的国家之间的战争中。例如在印巴战争中,双方都只使用了部分武装部队。(2)非对等有限状态,常出现于综合实力不均衡的国家之间的战争中。在这种战争中,大国在军事上手段上加以限制,而中、小国家则可能是全力以赴。例如,美国1983年武装干涉格林纳达只使用了6000人的军队,对美国来说是一场小规模的有限战争;格林纳达则倾其全力进行抗击,对它来说无异乎是一场全面战争。(3)战争过程中由限制向非限制转化。例两伊战争开始时伊拉克只使用了陆军兵力的一半,伊朗以劣势兵力匆忙应战,后来演变为一场国家全面战争,双方都倾其全力作战。

第三,战争状态的有限性。二战前,交战国一旦正式交战便进入战争状态,双方一般要宣战和断绝外交及领事关系。二战以后,交战国之间很少处于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状态,不仅没有宣战的实例,完全断绝外交关系的例子也不多见,大部分战争是在保持外交和领事关系条件下进行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战争的目的有限以及军事手段和范围有限,交战国一般在不危及国家生存的情况下均愿保持外交关系,以给战后政治解决留下回旋余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战争法确定了禁止侵略战争的原则,推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的国家,都采取了不宣而战的方法来逃避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

第四,高技术较量。当代局部战争使用的常规武器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向高科技方向发展。苏联、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都把局部战争做为新型武器的试验场,使当代战争越来越具有高科技性。战争的高科技性导致战争的高消耗,高消耗又使战争不得不加快节奏,尽早结束。例如,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以双方拥有坦克5400多辆,作战飞机1500多架。战争进行了18天,双方损失坦克3000多辆,飞机500多架,交战双方特别是阿拉伯国家一方很难再继续进行战争,只好接受停火建议,谈判解决。海湾战争是一场高技术立体战争,空袭开始后每天消耗5亿美元,地面部队进攻后,每天耗资10亿美元。如此高技术、高消耗的战争,要长时期进行下去,那是不堪设想的。

第五,受到国际环境的制约。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的联系空前密切。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场局部战争都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跟其他国家有利害关系,特别是同超级大国及其盟友的利益密切相关。超级大国的全球争霸战略像一条看不见的线贯穿于局部战争之中。局部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往往不是由交战国之间来决定,而是由超级大国及其盟国来控制的。如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既争夺、又避免直接相撞的政治目的指导下,一方面有节制地分别给阿以交战双方运补了部分武器技术装备,另一方面又在幕后紧急磋商,频繁接触,穿梭斡旋,促使双方停火。从这个角度看,当代局部战争就不是纯局部性质的战争,而是有东西方对抗、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具有世界性。

上述特点是从局部战争的总体而言的,集中反映在一些有代表性的局部战争上。由于战争类型的多样化以及参战国综合国力的差异,不同类型的战争、不同国家进行的战争,往往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如被压迫民族和国家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一般呈现出以弱胜强的战争特点。这种战争多是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民众,采用游击战的形式,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战争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国内战争,一般作战武器陈旧,持续时间长,多数局限在边境地段或局部地区。

冷战期间发生的主要战争

1946年丘吉尔借美国地盘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国际共产主义,拉开了冷战的序幕。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成为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所谓冷战是指除战争武力以外的一切形式的紧张对抗。但是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关系其实并不是完全的冷战,实际的情况是: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中,美苏展开了全面对抗。

全面冷战的著名事件有德国分裂、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二战德国投降之后被分区占领,关于如何处理德国统一的问题,美苏没有达成一致,于是美国支持德国西部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而苏联支持东部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造成了德国的长期分裂。

同时被分裂的还有朝鲜,美国和苏联以北纬38度纬线为界形成了南部的大韩民国和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部属于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南部则受到美国为首的资本阵营的支持。随后还引发了朝鲜的内战,甚至还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于是我们组织了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行了抗美援朝。

朝鲜战争是二战后冷战背景下第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古巴导弹危机是指苏联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威胁到美国安全,甚至一度进入最高戒备状态,经过谈判,苏联撤走导弹,危机结束,当时人们一度恐慌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

可令人心寒齿冷的是,苏联当局竟将这次事故当做机密隐藏起来,并宣称涅杰林元帅因为飞机事故遇难,就连家人也不知道真正的死因。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避免苏联人及整个世界对苏联的导弹核实力产生怀疑。自此,这次惨痛事故就这样逐渐被人遗忘,直到35年后的1995年,事故的真相才被公之于众。

局部热战有上面提到的朝鲜战争和还有越南战争,越南战争足足历时十几年,成为二战之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