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1-15 01:25:11 分类:军事 浏览:229 评论:0
1880-1895年 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旨在自上而下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时人们认为,中国的传统制度依然是优越的,只是因为在科学技术上落后于西方,所以才会被动挨打,因此,当时在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倡导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洋务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建北洋海军,办理军工企业,投资新兴产业,兴办新式学堂。应该说是中国人第一次全面的学习西方。归纳起来就是“虚心学习”
1895-1898年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全面崩盘代表了以李鸿章为首的北洋派彻底失势。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单单从科学技术上学习西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政治体制以及思想上全面的学习。因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开始崭露头角,公车上书朝廷,要求变法图强。并很快就得到了当时年轻皇帝——光绪帝的支持,并且在三年内维新派逐渐得势。但是最后维新派真正实施的时候,遭遇到了空前的阻力,一方面是维新派的执政经验显然缺失,没有治理国家的基础和经验,二来维新派的执政理念也不成熟,过于激进,过于偏执,因此全国从上而下鲜有人支持。所以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在忍无可忍之下,迅猛反扑,速度扑灭了这场运动。总的归纳起来就是“自强不息”
1898-1901年 维新派的覆灭导致了政治思想上的一度真空,清政府饥不择食,并且由于广大老百姓近半世纪中一直处于西方列强压迫的境地中,因此仇洋排外的心情异常严重,当时就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专杀洋人,打的旗号便是扶清灭洋。果然这个旗号迅速进入了慈禧的视野,在慈禧的支持下,义和团肆意妄为,终于惹恼了“洋人”,八国联军入侵,狠狠的扇了清政府的耳光。这段时间归纳起来就是“仇洋排外”
1901-1911年 清政府被打清醒了,开始了10年的立宪运动,这段时间内,以袁世凯为首的新军逐渐得势,并且积极倡导立宪运动,旨在为清政府挽回民众信誉,与外国人重修与好。实质上,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成为了洋人的工具。但是在这十年内,依然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但是很快,袁世凯就被满清权贵撤职。让世人们看到了清政府永远不可能带领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因此最后爆发了辛亥革命,在袁世凯的带领下,彻底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这段时间对西方的态度可以归纳为“妥协绥靖”(无论是革命党,还是清政府,都是妥协绥靖的)
1911-1916年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登上历史舞台,袁世凯运用他“维新派”的功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民主制度,现代金融制度,在文化上倡导实干主义作风,并且积极的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而此时,由于西方爆发了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各国对中国的殖民掌控力度大为削弱,因此中国社会出现了难得的黄金时代。这段时间内,中西方的交流增多,贸易量也大幅增加。西方各国也想方设法拉拢中国,再加上很多清政府时派往海外留学的学生都陆陆续续的回国参加建设,因此出现了一大批科技、文化名人,将西方先进的理念带入了中国。这段时间可以概括为“友好交流”
1916-1920年 由于袁世凯逐渐年老体弱,逐渐丧失对部众的掌控力,因此走了一步臭棋——称帝。打算再拥护君主立宪,而此时擅长聚众捣乱的孙先生总算逮到了一丝机会,在南方护国军的攻击下,再加上北洋旧臣的貌合神离,最终袁世凯失败了,但是北洋政府没有失败,经历了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奉系军阀的三朝统治。一直到1928年,奉系军阀张作霖败退东北,宣告北洋统治结束。在对外政策上始终没有大的变化。
(1)态度变化:由鄙视到接受。(2分)原因:两次鸦片战争进一步说明西方的强大;外国商品大量进入和使用;洋务派官僚的积极倡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西学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的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开放早。(3分。答出任意三点。)(2)态度:盲目排外;盲目崇洋;文明排外。(3分)最进步的态度是文明排外,其积极意义在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促成“实业救国”思潮和收回利权运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到来;促进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3分。任答三点即可。)(3)据材料一二可知,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由鄙视到接受、由盲目排外到文明排外的变化,(2分)说明近代社会观念不断走向科学、包容,材料三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脉落的说法是正确的。(2分) 本题是对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对西方文明态度的考查,回答时应紧紧结合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说明时注意和时代背景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