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02 22:48:46 分类:军事 浏览:289 评论:0
直-8的原型机是为海军研制的,从1992年起,根据空军和陆航的需要,对直-8进行了改进,这就是直-8A军用运输直升机。与原型机相比,直-8A的主要改进包括:减重、增加升力和提高发动机功率3个方面。按照研制任务书的要求,在不改变直-8基本型承力结构强度、刚度和传力路线的基础上,对机体结构、系统和机载设备进行了改型设计;机身下船体水密铆接改为普通铆接,取消了浮筒;选用重量轻、性能好的机载设备和材料,包括256雷达高度表和661气象雷达等;取消液压应急系统并保证双余度单备份能力。改型设计使空机重量降低300千克。
旋翼改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在不影响旋翼大梁承力和疲劳寿命的前提下,通过采用先进桨尖形状,提高旋翼悬停效率。因此,改型设计集中在桨尖形状优化设计上,采用了尖削桨尖,桨毂和尾桨均未改动。旋翼模型试验和全尺寸旋翼对比飞行试验结果表明,改型后旋翼效率提高了2%以上,直-8A在起飞重量为9,000千克时,悬停高度由直-8的6,000米增加到6,700米。由于SA.321法国早已经停产,相关配件也不再生产,而中国引进的SA.321直升机的桨叶等已经到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为进口的SA.321换装了直-8A的桨叶 。
1993年直-8A正式开始研制,1995年12月22日首飞成功,1999年通过技术鉴定,2002年装备陆军航空兵部队。主要用于部队机队作战、武器装备的空运和后勤物资的输送及战场救护等。
直-8A为加大发动机功率,将涡轴-6发动机改为涡轴-6A发动机,单台功率增加了约70马力,并实现了主减速器和燃油调节装置的国产化。虽然直-8A在性能上比直-8有所提高,但受限于设计理念及制造工艺,其装备部队后存在着故障率高和完好率低的缺点,影响了部队训练和战备任务的完成,其配套的涡轴-6A型发动机一直存在着重量大、输出功率低、油耗高和故障率高的缺点,对直-8A性能的影响很大.还有就是高空性能差,致使直-8A只能在海拨3000米以下的机场起降,不能在青藏高原使用,因此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因此陆航并没有大量的采用直-8A。对于海航来说,虽然直-8A内部空间大、载重量大、航程也比较远,可以改装反潜直升机,但由于中国海军当时主力水面舰艇普遍吨位偏小,难以搭载13吨级的直-8作战,所以该机基本上作为岸基直升机来使用,因此装备数量也不多 。 进入21世纪,根据军事斗争形势的需要,随着中国海军大型舰艇的逐步服役,大型两栖登陆舰艇等具有操作大型直升机的可能。中国海军将两栖作战能力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为此中国航空工业在直-8海军运输直升机平台基础和技术储备上,开始研制直-8舰载运输直升机。此项目于2002年12月开始立项,代号直-8J。
与直-8海军运输直升机相比,直-8舰载运输直升机具有可折叠的旋翼、斜梁、桨毂和尾传动轴,液压、电气等系统也进行了相应修改;换装了高压起落架;更新了绝大部分通信、导航设备;以429总线为基础进行航空电子综合化设计,增装组合导航系统、综合显示系统、发动机参数显示系统、飞行参数记录系统,自动驾驶仪改型为数字式四通道;重新设计系留接头,并对相应的结构进行加强。
直-8舰载运输直升机于2004年12月25日首飞成功。2005年11月鉴定结束,经过了测绘仿制、样机研制、鉴定试飞3个阶段。直-8舰载运输直升机主要用于综合登陆舰、大型运输舰和其他大型舰艇,执行运输兵员、武器装备、战场救护和紧急救援等作战任务。2005年交付了6架直-8舰载运输直升机给海军航空兵部队。有两种改型在服役中:直-8JA用于舰载运送和再补给角色,直-8JH用于医疗撤离角色 。 直-8投入使用后暴露出费用高、故障率较高等问题,有关厂所决定改进直-8直升机的技术状态,研制直-8F型。直-8F的改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升力系统,以先进的复合材料旋翼和尾桨取代金属旋翼和尾桨、更换性能更好的发动机,全面提高飞机的性能、更新机载电子设备 。
中国主要将直-8作为运输直升机来使用,因此针对高原使用提出三个“6”的指标(6000米高度、600千米航程、600千克商载),而直-8因为受限于原来的设计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旋翼的升力系数和发动机动力不足,在高原空气稀薄的条件下不能提供足够的升力满足直升机在高原条件下的工作需要,配套的涡轴-6A发动机一直存在着重量大、输出功率小、油耗高和故障率高的缺点,对直-8性能的影响很大,因此只能通过换发动机来提升其性能,以扩大使用范围。
鉴于中国直升机发动机基础薄弱,直-8F采用了进口的加拿大普·惠公司PT6B-67A发动机。PT6B系列是一种成熟的涡轴发动机,PT6B-67A是普·惠公司根据直-8的安装要求而研制的,其采用了电子式燃油控制器等技术,最大功率接近2000马力,比涡轴6提高近30%,重量却降低近100千克,并且大幅度延长飞机的首翻期,达到3500小时,降低了发动机全寿命使用费用。另外直-8F进气口可选装防沙装置设计,满足多沙尘地区使用要求,提高在野外工作的能力,因此座舱上方机体外形上有所变化。换发后的直-8F,具有较大的功率储备,有地效悬停由原来的1900米提高到2800米,升限提高到4700米,载重提高了20%,最大起飞重量提高到13吨。直-8F型升限提高了40%,改善了高温、高原地区的使用性能,能在4500米高原起动。提高了维修性和可靠性。整体性能有较大的提高。3台发动机并车采用先进的电子控制技术,采用侧向进气、侧后向排气的方式,并且发动机排气口尺寸减小,向后弯折的角度和长度也比早期的直-8要大很多。
原来的直-8的航电系统为离散式,各设备用电缆与座舱显示设备相连,重量大、体积大、可靠性低,根据中国航空电子技术的发展,直-8F采用了以数据总线为骨干的综合飞行显示系统,可以方便、直观地向飞行员显示飞行导航及发动机工作状态等信息。
直-8原来的旋翼和尾桨都是金属结构,桨叶气动外形设计简单,便于加工,但气动效率偏低,铰接式桨毂,结构复杂笨重,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技术水平。因此,为提高直-8的性能和竞争能力,直-8F使用复合材料制作旋翼,并采用先进翼型气动布局。新翼型在常用马赫数下最大升力系数比直-8旋翼的翼型提高20%左右,升阻比提高10%左右。旋翼的悬停效率提高7%,最佳状态可达12%。桨叶的使用寿命可达10000飞行小时。因此直-8F爬升率、使用升限及悬停升限均有较大提高。起飞重量为11吨时,最大爬升率提高20%,使用升限和悬停升限均提高400米。同时由于后期维护费用的减少,全寿命周期费用将会降低。此外,新桨叶具有防冰除冰能力,在此之前中国直升机桨叶未曾采用除冰措施,这主要是因为直升机桨叶除冰技术难度较大,因此早期除了苏联之外大多数发达国家设计的直升机都没有桨叶除冰措施。采用这种新桨叶之后,极大提高了直-8F在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的安全性能。
直-8F型于2002年8月正式立项研制,2004年8月28日首飞成功,2005年4月完成平原试飞任务,11月完成高原试飞任务。试飞证明,直-8F的使用环境温度可从-45度至+50度,具有运载能力强、安全性好、“三防”能力强、搜索救援能力强的特点及水上起降和漂浮功能。可以满足高温、高原地区和结冰等复杂气象条件下使用,整机的可靠性、经济性、舒适性和适航性比直-8A有了很大的提高 。
直-8F批量生产进入服役,用于空军及海航、陆航的救护援助。由直-8F改装的救援飞机装备有搜寻定位导航系统,发现求救信号后能自动进行目标定位和飞行导航;救生电台可以昼夜24小时保持联络;新型机载雷达的搜索范围也比原来增大数倍;机身外侧安装的光电吊舱,可水平旋转360度搜寻四周,也可俯仰观察;既能在昼间可见光条件下摄像,又能通过红外成像进行夜间搜寻;大功率搜寻照明灯,可在夜间旋转照射地面、海面;直升机上还安装配备了液压绞车吊篮、救生筏以及担架、医疗箱等海上救捞和医疗设备。直-8F搜救型的入役提高部队执行紧急救援的能力,在汶川大地震救援行动中共有12架直-8奔赴灾区,在参战指战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零一工厂的共同努力下,多次圆满完成转移人员、运送货物、喷洒药物等抗震救灾任务 。 中国海军的搜救体系长期处于专用搜救飞机数量严重不足的状态,在2001年发生“中美撞机事件”之后,中央军委设立专项工程,拨款建立中国完整的搜索救援工程系统。直-8搜索救援直升机(直-8S)是这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8搜救型直升机主要用于搜索营救跳伞后的飞行人员、救护伤员、运送兵员等任务,还可以执行一般运输和吊挂运输任务。直-8搜救型直升机使用国产的JYL-6F气象雷达(607所)替换了法制的Sylphe雷达,换装了GG-20无线电高度表,增装了769厂研制的JDQ-Ⅲ型超短波定向器和783厂研制的YDK-1A航管应答机等任务设备。
由于直-8海军运输型具有一定的搜救能力,所以直-8S改型工作量不大。2002年10月海军与372厂签订合同,2004年8月3日直-8S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 。 直-8反潜型可装备吊放声呐、搜索雷达,可采用的武器包括鱼雷或导弹等。执行扫雷任务时,可拖曳一个扫雷具,在距基地92千米的水域以46千米/小时速度扫雷2小时。布雷作战时可携带8枚250千克的水雷。
直-8反潜型的性能数据与直-8基本相同 。 空军搜救部队长期装备俄制米系列直升机,2001年,根据空军的要求,372厂开始为空军研制替代米系列的直-8K搜索营救直升机。
直-8K搜索营救直升机可以在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完成陆地、山区、海上搜救任务,为此专门增加了一些搜索设备并安装了救生绞车。直-8K搜索营救直升机的动力装置为3台PT6B-67A型发动机,可选装防沙石装置,滑油散热系统和灭火系统也进行了改进 。 中国重点林区森林火灾一直比较严重。东北林区独特的地势和气候导致森林火灾火势蔓延快、控制难,对专业空中作战力量的需求极为迫切。组建森林指挥部直升机支队,主要承担森林防火灭火、抢险救灾、紧急救援等任务,进行远距离快速灭火作战,可进一步提高灭火作战的机动能力。
2009年7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武警森林指挥部直升机支队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揭牌成立。该部队成立后不久就选择了国产直升机作为其标准装备,2009年10月9日,与372厂签订了采购8架直-8WJS森林灭火直升机的合同, 直-8型机首次进入了消防领域。
首批直-8WJS森林灭火直升机将在大兴安岭日常使用。本批直-8WJS森林灭火直升机共有两种型号,其中基本型6架,另外2架是在基本型基础上加装指挥系统。根据合同约定,2009年底372厂将向武警森林部队交付4架基本型直升机,剩余4架直升机于2010年4月交付。武警装备的直-8仍然保留船形机体,但取消了浮箱式起落架舱 。 AC313是直-8F的民用型号,或被称为直-8F100型。该机借鉴原有型号平台,采用一些成熟的先进技术,按照CCAR-29R1适航标准,采用与国际接轨的适航审定程序自主研发的全新民用直升机。2010年3月18日,AC313直升机在江西景德镇首飞成功。该机最大起飞重量为13.8吨,可一次性搭载27名乘客或运送15名伤员,最大航程为900千米。
该机是典型的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并列双驾驶构型,配装3台涡轴发动机,前三点不可收放式起降装置, 适合在海洋气候条件和其他各种复杂恶劣环境下使用,可实现野外一般场地起降,执行人员、物资的运输及搜索救援和抢险救灾等任务。
AC313直升机以复合材料球柔性旋翼系统、发动机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大面积复合材料结构、综合化航电系统、数字化设计制造和符合最新适航安全性标准等为标志,实现了中国大型运输直升机整体技术水平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由于注重使用维护细节设计、寿命可靠性设计和保障性设计,在全寿命周期使用经济性方面,AC313比以往机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2014年初,一架新型直 -8舰载直升机停放在中国海军辽宁舰航母甲板的照片在网络上曝光。这是中国最新研制的舰载直升机,将担负辽宁号航母的预警直升机任务。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架舰载直升机外型上与之前曝光的被认为是直-8最新改进型号直-18直升机相似,机身刷涂新式的蓝白色涂装,并有中国海军军旗标志。值得注意的是,这架直升机的机身下斜方有一块小的凸起,被认为是预警雷达的位置,在作业时雷达可以开启,平时可以收起 。
中国相关厂所已经开展了预警直升机相关系统的研制,其中关键设备二维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已经实现了对飞机和舰船等目标的识别,预计该雷达将和数据处理系统、数据链、通信/识别系统一起配备在新预警直升机上,从而提高中国海军水面舰艇编队的防空预警与水面目标探测能力,它的服役无疑将会增强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 。
2015年7月13日环球时报网刊登了,网友拍摄的海军直-18反潜机最新照片 。从照片对比可以看到,与前期曝光的直-18反潜机又所区别。
强-5由当时大量装备的歼-6战斗机为基础,重新进行机体设计。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歼-6(米格-19)仍然是较为先进的一种战斗机,低空性能尤为出色,由它改进一种超音速强击机,应该说起点还是比较高的。在改造设计中,为了提供良好的对地观察条件,原来的机头进气设计被改成了两侧进气,这在当时也是很先进的。同时加装了座舱装甲。因此强-5实际上是全新的机身加上米格-19的机翼、尾段组成的。陆孝彭还采用了新颖的面积率设计,即“蜂腰”外形,另外在气动、操纵等系统上也采用了不少改进举措。飞行员向下视角达到13.5度,有利于对地攻击,但向后视野较差。总的来说,在60年代强-5既便和苏联、美国当时最先进的超音速攻击机相比也不逊色多少。陆总在新世纪来临前夕因操劳过度去世,去世几天前仍在研究新机型具体改进计划。
当然,实际中的修改不可避免地使强-5的多项性能比歼-6下降。强-5的空重增加了约1360千克,无外接重量增加了约2130千克,加上气动外形阻力增加,使其最大平飞速度比米格-19降低了M0.23。由于增设了内部武器脆以及机载设备重新安置,内部油箱容量减少,所以作战半径随之减小。尽管外部大型副油箱可弥补机内载油量的减少,但其基本载油量还是减少了,最多只有2275升。在机翼的4个外接点当中,外侧的一对可接容量为760升的副油箱。另外,强-5的起飞和着陆速度与距离有所增大,而爬升速度和升限有所减小。
强-5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后机身装两台与歼-6相同的涡喷-6涡轮喷气发动机,带有加力,单台静推力最大状态25.5千牛(2600千克),加力推力31.87千牛(3250千克)。机翼是后掠式中单翼,前缘后掠角55°,上翼面有较大的翼刀。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后掠角分别为55°和57°,平尾为斜轴全动式。机体结构以铝合金和高强度合金钢为主要材料。起落架为可收放前三点式,前轮和主轮都装有盘式刹车和刹车压力自动调节装置。上述部分基本照搬米格-19。
强-5主要机载设备有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射击轰炸瞄准具等。弹射座椅与米格-19相同,属于低速型,可在250、850千米/小时的速度范围内保证实全弹射。应急时飞行员可操纵座椅左右扶手下装的应急弹射手柄。机上液压系统工作压力为205.9×105帕(210千克/厘米2)。冷气系统分为主系统和应急系统,工作压力为107.87~127.49×105帕(110~130千克/厘米2)。空调系统由发动机压气机引气,对密封座舱增压调温。座舱风挡玻璃采用酒精防冰液防冰。灭火系统包括二氧化碳灭火瓶和火警信号装置。
刚研制成功的强-5原型采用了两门30mm机炮,安装在机头两侧,空速管在右主翼外端,下两图正好是强-5原型。由于这种机炮布局在发炮时,炮口硝烟容易被进气口吸入导致发动机停车,后改为在两翼根处安装两门23mm机炮。因此最终定型时候,强-5左右翼各一门23毫米机炮,有6个外挂点,每个机翼下2个,机腹下2个,可挂导弹、火箭、炸弹等。机腹位于内部武器舱舱门两侧的两个外接点可各携带一枚重250千克炸弹。位于主起落架舱外侧的两个外接点通常携带57毫米或90毫米火箭弹吊舱。新近生产的强-5每侧机翼下增设了一个PL-2(苏联K-13A“环礁”导弹的改型)红外近距空空导弹挂点,用于自卫。
强-5原型机——在这架机上,机炮已被移到翼根处。
强-5有多种改型:强-5基本型,即原型;强-5甲是战术核武器投掷专用机型,实际上是我国氢弹试验的投掷机型,机身下部弹舱去掉舱门,形成一个大的凹陷,用以半埋式外挂体积较大的氢弹——也说明我国当时的核武器体积还是比较大的。甲型机身内增加燃油2155升,机外增加1560升,增大了航程;加装124厂的以燃气螺栓为核心的弹射式弹架;采用5714厂的上仰甩投瞄准具;加装核弹检测与控制系统、电动锁死弹钩装置。氢弹采用了高精度的弹伞延时器。甲型也为我军提供了一种战术核攻击的手段,在对抗坦克集群时有较大实际意义。1971年12月30日,该型26号机首次试验甩投氢弹。不料周总理之前询问的“如果投不下去”的问题应验了,该甲型机被迫带弹着陆。之后证明是一个关键螺丝旋多了一些。1972年1月7日,甲型机成功完成氢弹试验。
强-5基本型经试飞后,正式装备部队,表现良好。强-5机内携带1000千克武器载荷而不带外挂时,能勉强作超音速飞行。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作战半径,该机必须携带副油箱,但这样又使在抛掉副油箱前只能作亚音速飞行。此外强-5在执行任务时,其飞行剖面通常是低-低-低或高-低-低-高,低空飞行的速度极限值规定为M0.98。
但强-5航程较短等问题较为突出。1977年4月加大航程的改型机的方案开始实施。方案包括7项重大改进项目,如将炸弹舱改为油箱舱,加大主油箱,并增设一个软油箱;改用加力推力为36.8千牛的涡喷-6甲Ⅲ型发动机等,命名为强-5I。
强-5I的研制要求动力更大,加速性要好,攻击时又要有最小的稳定推力,以利于飞机减速瞄准和射击。而涡喷-6甲Ⅲ原来是为歼-6Ⅲ配套研制的,1977年歼-6Ⅲ停止研制后,该发动机一度失去匹配对象。涡喷-6甲Ⅲ型发动机提高了推力,并增设了零级防喘系统,可以满足上述要求。航空发动机设计人员将沙丘驻涡稳定性理论和火焰稳定器设计原理,应用于涡喷-6甲Ⅲ型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火焰稳定器,使该发动机在可能达到的贫、高油范围内,具有加力接通可靠、燃烧稳定的特点,排除了对飞行有致命危害的震荡燃烧。改进后发动机加力增加2%,耗油率降低了1.5%,性能有所提高。
强-5I型飞机在研制过程中,成功地进行了风洞、静力、抛坐舱盖、电网络、电磁兼容性和前起落架摆震等试验。试飞结果表明,该机航程和作战半径增大,着陆滑跑距离缩短130米,最大平飞速度、最大上升率、实用升限均有所提高。强-5I后来还采用了全复合材料双梁式薄壁结构垂直安定面。该翼面的蒙皮、长桁条、梁、肋皆由碳纤维/646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成。这使强5I型的垂直安定面直接减重19.5公斤,零件数量减少29.5%,紧固件数量减少45%,取得显著的减重效果,提高了维护效率。此项设计、工艺技术已推广应用于歼-7M型。
强-5Ⅱ是在强-5I的基础上又做了4项重大改进而成的。4项改进是:采用压力加油系统;安装护尾告警器;换装射击轰炸瞄准具;增加外挂武器和安装电动投弹器等,作战性能又有提高。七十年代后期,强-5的生产转变为生产强-5Ⅱ型,产量逐步减少。但得到了北朝鲜数量较大的定货。西方称强-5Ⅱ为A-5B。Ⅱ型同样去掉了内部武器舱,代之以一个固定油箱。
附加的固定油箱容量使强-5Ⅱ的总内部载油量增加到3720升,这一附加油箱分布在三个前机身油箱和两个后机身油箱之间。机身上附加了一对外接点,其载重量与原有的两个外接点相同。这对外接点加上在强-5前型上已增设的用于接自卫用导弹的机翼外侧外接点,使强-5Ⅱ的总外接点达到10个。只要将机体重心移动保持在平均空气动力弦的31.5%到38%的许用范围内,便可增加多种外接装载方案。尽管标准的外载武器仍然是4枚250千克炸弹,但最大外部载量可达2000千克。在这种情况下,最大机翼载荷从无外接时的341千克/平方米增加到429千克/平方米,而功率载荷从14950千克/千牛增加到18830千克/千牛。
强-5的主要武器为我国自行研制的250/500/1000-3系列低阻爆破炸弹。该系列还可由歼-6、歼-7、歼-8等携带。该系列炸弹弹体细长,弹道性能好,气动布局阻力小,适合装备在高速作战飞机上。简要性能参数如下:
250-3型: 全长2.1米,弹体直径0.28米,弹重217千克,装91千克TNT
500-3型: 全长2.87米,弹体直径0.371米,弹重469千克,装220千克TNT
1000-3型: 全长3.5米,弹体直径0.5米,弹重980千克,装431千克TNT
此外在250/500/1000-3系列的基础上,发展了250/500/1000-4系列减速炸弹,超低空水平轰炸性能提高,已装备强-5使用。
强-5Ⅲ型飞机是针对巴基斯坦的出口型飞机,也称A-5C。1983年1月,强-5Ⅲ型飞机通过技术鉴定。同年3月,第一批Ⅲ型出口巴空军。1983年2月,巴空军接受了其首批订货42架强-5Ⅲ的第一架。首批12架强-5出口,成为中国外销的第一种自行设计的战斗飞机。这些飞机组编了巴空军第16中队,取代了第7中队的B-57战术轰炸机,并重新装备第26中队,之后有更多的强-5交给巴方。Ⅲ型在I型的基础上,根据巴基斯坦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改进。改装的内容主要有:加大航程;增加外桂架,以挂载巴国的导弹、炸弹和集束炸弹;将组合挂梁改为整体铸造;换装较先进的超高频电台、敌我识别器等32项设备,座舱布置有所修改。但其改进还是很有限的,其出厂单价低于500万美元。主要设计者为石屏、丁宝贵、童承祖等。1982年试制出3架样机,9月7日首飞,到12月共飞行130架次,共101小时,性能达标。后其弹射座椅被马丁·贝克公司的PKD10型零高度零速度弹射座椅所取代,增加了一些西方仪表设备.并且为在机器外侧外挂点采用了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挂架,以取代中国造的PL-2、PL-2B或PL-7导弹。1985年初,按巴基斯坦首4比订货合同生产的最后13架飞机交付。这时巴空军又订购了98架强-5Ⅲ,以装备三个中队,并作为补充消耗的储备。
强-5乙(下图)是为海军研制的鱼雷攻击机,以鱼雷为主要武器,70年试飞,带副油箱时最大航程是2120千米。机头改为下倾5度的钝头圆锥,座椅升高,这样飞行员向下的视野很好。机头改进的另一目的是加装火控雷达,采用的317雷达具有具有地形跟踪和回避能力。乙型并未装备我军,主要原因是当时水面舰艇防空火力已大大加强,在这种前提下鱼雷攻击机的生存力不足以满足作战需求。且因为机载设备配套问题未能跟进解决,使得乙型的发展潜力不足。乙型曾经试验过挂YJ-8K(鹰击-8K)空舰导弹,78年8月此方案通过审定。78年到80年,YJ-8的模型弹、自控弹均已试射成功。但强-5乙还没有定型,于是YJ-8的试射改为以24型快艇为平台进行,最后YJ-8发展成了舰舰导弹。后来“飞豹”要携带YJ-8,603所就将一架轰-5改装成“鹰式武器试验机”,试验了“飞豹”的导弹火控系统和YJ-8K导弹的结合操作,YJ-8这时才真正实现了空对舰功能。强-5乙型直到最近才解密,目前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公开展出,但由于这架飞机与资料图片内的强-5鱼雷机不太相似,也有可能是后来改造的型号。
下图是强-5鱼雷机的历史图片。当时计划配备的“鱼-2”火箭动力鱼雷研制进度慢,性能低下,既便配备了,恐怕强-5鱼雷机的生存能力也很值得怀疑。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型号是强-5M。该型是国内与意大利合作的改型,以Ⅱ型为基础换装了西方导航攻击电子设备。1986年7月,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与意大利飞机公司签订协议,意大利飞机公司航空电子系统和设备部将承担一项为期30个月的研制计划,任务是为强-5M(A-5M)加装西方的新型电子设备。强-5M装备的新型电子系统,基本上是意大利与巴西合作研制的AMX攻击机的电子系统,这将显著提高该机的近距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作战能力。
强-5M后因空军飞机编号方法改变,改称强-5D。解放军曾计划用强-5M来更新现用的强-5,但主要用于出口。电子设备的改进以两台中央数字计算机和一条双余度数据总线为核心,加装现代化导航、攻击系统。新的感测装置和设备包括头盔显示器、惯性导航系统、平视显示器、大气数据计算机、三自由度陀螺仪组、测距雷达、RW-30雷达警戒接收机、姿态指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静变流器和模态接制器,还有把新硬件与保留下来的8项原有设备连接起来的接口装置。并对冷却、电源、燃油、电子战、照明等系统做了改进。为了容纳新型设备和增设外接点,除了对飞机头部作不大的设计修改外,对外翼也作了适当的结构修改。中方的雍正球任总设计师,设计工作于1987年6月完成,总更改量为28.8%。下图为某部的绿色涂装的强-5D。
强-5M计划使用功率加大的涡喷-6AⅢ发动机,单台静推力29.42千牛,加力36.78千牛。该型发动机与以前各型强-5所装备的发动机不同之处是,它采用了可调进口叶片定子、重新设计了第一级压气机和利用改进的材料彻底修改了热段。该发动机还采用了颁的加力燃烧室稳定器,能保证加力燃烧室稳定燃烧的工作范围更大、并佼能量损失减少。该型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提高刹2450千克,而最大加力推力提高到3750千克,不过耗油率相对有所增加。
强-5M于1986年8月开始改装工作,1988年8月飞机总装完成,8月30日第一架样机首飞成功。强-5M型飞机保持了强-5型飞机优良的低空性能,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飞机的导航精度和攻击突防能力。其导航精度可达0.80海里/小时,瞄准误差不大于3毫弧度。988年9月,强-5M型飞机模型在英国范堡罗航空博览会上展出,当时国外报刊称强-5M型飞机为90年代世界重要的强击机机种之一。
强-5M外挂点增加至12个,据称其武器外接方案多于22种。机身的4个外接点可备携带一枚250千克的炸弹,如中国的250-3,美国的Mk82或“蛇眼”,法国的“迪朗达尔”或类似型号的炸弹;最内侧的机翼外接点(7、8号位置),可携带内装8枚57毫米或68毫米、或者9枚90毫米的火箭弹吊舱;紧靠主机轮胎外侧的外接点(5、6号),可携带500千克或250千克炸弹,或272千克的BL-755集束炸弹l机翼中段外侧外接点(3、4号),可携带火箭吊舱、250千克炸弹或760升副油箱;最外侧的机翼外接点(1、2号),适于携带250千克炸弹、PL-5或PL-7红外自导引导弹,或400升副油箱。
虽然强-5M的空重要增加140千克而达到6634千克,而且无外接起飞重量也会相应地增加,但最大起飞重量将仍为12000千克。预计该机在无外挂状态,在高度11000米时,最大平飞速度将从M1.12增大到M1.2,即从1190千米/小时增大到1210千米/小时;在海平面高度将从M0.987增大到M1.0,即从1210千米/小时增大到1225千米/小时。其他方面,强-5M的性能实际上与强-5Ⅲ相同。在携带2000千克外接载荷、保留10%余油、飞低-低-低任务剖面时,其典型作战半径为300千米;飞高-低-低。高任务剖面时为400千米。据中、意联合研制组说,新航空电于系统购灵活性和模块性,以及涡喷-6与涡喷-6A发动机的互换性,已为将早期的强-5改装为一种经济实用的新型飞机创造了条件。
强-5K是对外合作的强-5Ⅱ改进型。K型在强-5Ⅱ基础上加装了法国汤姆逊公司和萨吉姆公司的ULISS91惯性导航系统,VE110平视显示器及TMV630激光测距机。该机1991年试飞成功。(下图)。
强-5C(下图)是我国自行改进的型号,和歼教-7、歼-7MG参加了87年巴黎航展,当时是中国军用飞机首次较正式、较大规格的参加外国航展,引起了西方传媒不少注意。
强-5投产后生产了上千架,除装备中国的空/海军外,还曾出口到朝鲜、巴基斯坦,也算国家军工的光荣。但在国外军用航空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强-5很快落伍了。而几次与英国、意大利等国合作改进的计划先后受挫,使强-5“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因此在当前看来,强-5存在着众多缺点:最致命的缺点是导航及火力控制电子设备过于落后,使得对地攻击效果非常不理想,而夜间及恶劣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几乎可以用“不值一提”来形容。举个例子来说,国内航空刊物在公开报道强-5M时曾引用飞行员原话,强-5原型使用普通炸弹低空水平轰炸一座普通桥梁时,需要四个架次进行攻击,而且还只能令桥梁受部分损伤;装西方导航攻击电子装置后的M型,用同样的炸弹和攻击方式,只需一架次就足以摧毁桥梁的一至两个桥孔,也就是说桥已经根本不能通过了。这说明了国内型号的强-5攻击精确度很有限,很大程度上依赖飞行员的观感和经验。
强-5发射和装填火箭弹图。
由于我军对地支援的新贵歼轰-7、苏-30造价都较高,生产速度也不太快,一时也不可能全部淘汰装备数量很大的强-5。且我国周边潜在敌对势力的防空能力也参差不齐,强-5仍有发挥空间。对强-5仍应予以适当改进,办法之一就是改装新型电子设备,换装少量精确制导武器,这样代价小见效快,是较妥善的处理手段。
“中国现役一线先进战机”
中国海军航空兵部队(海航)拥有轰炸机、战斗机和强击机等作战飞机,2012年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服役,结束了中国没有航空母舰的时代。这是经常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海军中见到的编制结构,这些作战飞机在对舰攻击、两栖战以及舰队和基地防空中使用。中国海军有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其下分别设有航空师和独立航空团。航空师是按照机种来进行编制的,航空师下通常编有2个航空团。下面注明的是隶属于中国海军航空兵的主要部队。
解放军的国产飞机都有各自的机名,海航也拥有轰炸、轰侦、轰油、强击、歼击、歼轰、歼教、水轰、运输、初教等各种机型。其中,辖区内包括台湾的东海舰队还优先配备最新的苏一30MK2。另外,为了与驱逐舰和护卫舰配套,各舰队还编有独立的直升机团。
海航装备的轰炸机为苏联伊尔一28,11图一16的中国仿制轰一5和轰一6。其中轰一5还包括可以发射鱼雷的轰一5乙和轰侦一5总计约150架,但如今这个数量已减少到原来的三分之一,随着新型飞机的装备,预计将逐步退役。另外,西飞生产的轰一6海军型被称为轰一6D,可以挂载2枚“鹰击一6”或“鹰击一61”空舰导弹。 “鹰击一6”和“鹰击一61”也被称为C601和C611,是“海鹰一2”导弹的改良型,射程约200千米。空军还研制了进一步改良的轰一6EH和与之配备的“鹰击-63”空地巡航导弹,但海航尚无装备。此外,海航还拥有轰6的空中加油型轰油一6D,可以给具备空中受油能力的飞机加油。
另一种海航装备的老式飞机是强一5,由歼一6将机首进气改为两侧进气而来。机首具有整流罩,看上去像是雷达罩但其实是个空壳。海军的强.5乙加装有多普勒雷达,可以用来测定相对地面速度,有利于提高没有火控和惯性导航设备的飞机的导航能力。
强一5可挂载2枚鱼雷,强一5乙还可以配备“鹰击一1”空舰导弹。“鹰击一1”也称C801,射程40千米,速度0.9马赫,采用掼性和雷达制导。但强一5没有机载火控雷达,很难发挥导弹的全部威力,因此海航主要将“鹰击.1”配备于新型双座超音速歼轰一7。
和强一5一样,歼轰一7采用机体两侧进气,机头装有火控雷达,可发射由“鹰击一1”改良的“鹰击一8K”和“鹰击-82K”。反舰导弹主要挂载于机翼下的4个挂架,翼尖则挂自卫用“霹雳一5”或“霹雳一8”。总武器挂载量约5吨,空军型更可挂载制导炸弹和空地导弹。
虽然是超音速飞机,但歼轰一7并不适合空战,只能采用打了就跑的战术。在这一点上,最新的苏.30MK2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苏一30系列是当代最强战机苏一27的双座改良型,投放完空对面武器后轻装上阵,具有一流空战能力。中国从90年代开始引进苏一27系列,2001年空军开始装备苏一30MK。
海航于2002年定购了38架进一步改良的苏一30MK2,2004年开始装备路桥基地的歼击航空兵师第10团。苏一30MK2配有一台新型火控雷达,最大搜索距离140千米,具有同时攻击4个目标的能力。发射的空舰导弹为俄制Kh31的国产型号“鹰击一91”,最大速度达3.5马赫。Kh31有空地型Kh31,空舰型Kh31A,反雷达型Kh31P等型号,海航主要装备Kh31A。
苏一30MK2的航程与歼轰一7同等,速度达2马赫级,空战性能强,武器挂载量达7吨,可以说所有方面都优于歼轰一7和歼轰一7A,但其价格也较高。海航要完全取代现有150架规模的轰一6和强一5机队,将采用苏一30MK2和歼轰一7相搭配的方式来推进海航的现代化。
海航同样拥有战斗机。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当事飞机就是驻扎陵水基地的海航9师25团的歼一8Ⅱ。提起海军战斗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航母舰载机,但在苏联等国,海军为了执行基地和港口防空任务,也装备战斗机。中国海军也仿效此装备有歼一6,歼一7,歼一8等飞机400架以上。其中米格一19的中国版歼一6如今实战价值已经不能作为战斗机用了,仅用于强一5的补充。承担海军的防空任务的主要是歼一7和歼一8。
歼一7是越南战争前研制的老式2马赫级轻型战斗机,火控雷达只能装在头部进气道的锥体内,性能有限。为此,成飞将歼一7机体改为两侧进气,强化了雷达性能,成为超一7,空军型被称为歼一9,海军则未采用。另外,还有一种将原来的三角翼改为双三角翼的歼一7EH,现配备于路桥基地的海航4师12团。
歼一8是米格一21发展来的大型战机,毕竟同样是机头进气,所以又于80年代发展了两侧进气的歼一8Ⅱ,原来的型号被称为歼一8I或歼一8A。
2000年,采用了俄制雷达和操纵系统的歼一8 1I M(歼一8c)型进入实用化,首先配备于海南岛。中国对西沙、南沙群岛与台湾同样重视,南海舰队航空兵基本都以距离最近的海南岛为基地展开。
歼一8c的电子设备信息化改良后成为歼一8F,空军一边将歼一8F逐渐实用化,一边开始装备新型的苏一27SK(歼一1 1)或国产的歼一10以提高空战能力。但海军更优先考虑对海攻击能1力,歼一8F、歼.10、歼一11首先装备了空军,海军排在了后面。 为了能有效使用战斗机,能够发现、识别不明物体并将这一数据迅速传送给迎击机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肩负着这个任务的就是早期预警机,中国海军航空兵部队(海航)在上海大场基地的特别任务部队试验使用运一8AEW(Y一8AEW)作为早期预警机。运一8就是SAC(陕西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国产化生产的安东诺夫的安一12四发涡桨运输机,中国海军除了这个型号还装备有海上巡逻型运一8x和普通的运输型。
莱阳基地的第1独立航空团装备了3架运一8x。可是,这种飞机的能力无法与美国海军的P-3等反潜飞机对比,为此,在青岛基地的第3独立航空团装备了国产的水轰一5和原苏联的别里耶夫Be一6水上飞机。可是这些飞机对于技术进步非常迅速的反潜战来说都落后时代了,中国海军的航空反潜战主要是使用舰载反潜直升机。海航使用的直升机有3种,两种国产仿制法国航宇工业公司的“海豚”直升机和俄罗斯的卡一28反潜直升机。
国产直升机里的舰载型是仿制AS365的直一9c(z一9c),飞机下部装载了搜索雷达,使用反潜鱼雷。不能使用对舰导弹,可是能将目标数据传送到母舰,也可以引导对舰巡航导弹进行攻击。直一9c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潜直升机,进行搜索救援以及其他广泛任务是使用与AS365相似的直一9。中国海军航空兵部队还有一种装备的直升机是俄罗斯海军一线反潜直升机卡一28。这种反潜直升机在中国1997年进口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上搭载有一架,新型导弹驱逐舰052B/C上也搭载有两架。
中国海军的其余军舰搭载的是直一9/9C,旅沪级驱逐舰(052)、江卫1I级护卫舰(053H3)搭载两架,江沪Ⅱ级护卫舰(053)搭载一架。中国海军在每个舰队组建1~2个独立直升机团,独立直升机团同时也装备有运输用的直一8。直一8是仿造航宇工业公司的SA321运输直升机,可以运送人员38名。
“超军旗”飞机采用45度后掠角中单翼设计,翼尖可以折起,机身呈蜂腰状,立尾面积较大,后掠式平尾置于立尾中部。
该机机长14.31米,翼展9.6米(外翼折起7.8米),机高3.86米。装有一台非加力型8K-50涡喷发动机,额定推力5000公斤。最大飞行时速1204公里(低空),作战半径650公里,实用升限13700米,最大起飞重量12000公斤。
机上装有ETNA惯性导航与攻击系统,“阿加芙”雷达,97型航行指示器,66型大气数据计算机,三轴姿态指示器,微型塔康,敌我识别器,甚高频全向信标机和平视显示器等,对海面驱逐舰搜索距离110公里。
机上装有2门30毫米的“德发”航炮,机身挂架可挂250公斤炸弹,翼下4个挂架每个可携400公斤炸弹,右侧机翼可挂1枚AM-39“飞鱼”空舰导弹,还可挂R.550“魔术”空空导弹或火箭弹等武器。
该机在马岛战争中因发射“飞鱼”导弹击沉英国“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和“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船而一举扬名。
超军旗的固定武备为发动机进气道底部的2门30毫米德发-553机炮,每门炮备弹125发。机上有5处挂载点:机腹中线外挂点可携590公斤外挂;两处翼下内侧外挂点具备1090公斤挂载能力;两处翼下内侧外挂点可挂载450公斤。在执行攻击任务时,其武器携带方案为6枚250公斤炸弹(机腹挂架挂载2枚)/4枚400公斤炸弹(全由翼下挂架挂载)/4具LRI-50火箭巢(每具火箭巢可容纳18枚68毫米火箭)。超军旗通常在右翼内侧外挂点挂载飞鱼空舰导弹,左翼则携挂1100公升副油箱。
超军旗的机腹下还可携带侦察舱(法国海军航空队并未采用)、空中加油设施、或一枚1万5千吨威力的AN-52战术核炸弹(自1989年开始配备)。翼下外侧挂架各可挂一枚玛特拉公司的R-550魔术红外空空导弹。超级军旗机配备两枚魔法导弹,加上两具1100公升容量的外载燃料箱,则具有1200公里的高-高飞行任务半径,但是超军旗在配备2枚空对空导弹时,通常仅携挂1具600升副油箱。
实战情况
其实关于阿根廷海军航空兵的超军旗攻击机在马岛战争中的表现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使没有很先进的装备,一小群受过良好训练的飞行员和技术人员也足以给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造成严重的损失。阿根廷的超军旗攻击机飞行员们在1982年5月让骄傲的英国皇家海军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性能而言,超军旗攻击机在20世纪80年代实在算不上是一种技术先进的军用飞机,但由于阿根廷海军航空兵严格的训练和正确的战术运用,“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和“大西洋运输者”号运输船都成了超军旗的刀下之鬼,如果不是运气好,“无敌”号也要葬身南大西洋,那样的话,或许整个马岛战争的历史都要重写。在马岛战争过去22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顾超军旗在南大西洋的骄人战绩实在是有不小的指导意义。
轰炸阿根廷的马岛
1982年5月1日,英国皇家空军和皇家海军的飞机轰炸了阿根廷在马岛上的主要机场和港口。作为报复行动,阿根廷海军试图对英国皇家海军的航母进行一次联合进攻:海军航空兵第3战斗攻击机中队的8架A-4Q天鹰(阿根廷航母“五月二十五日”号的舰载机中队)和2架来自里奥·格兰得海军航空兵基地的超军旗攻击机准备在5月2日同时出击。务必击沉“无敌”号航母。但是,那一天所有的攻击机群都遇到了问题:海军的天鹰攻击机需要逆风以便从航母上起飞,但是奇怪的是那天南大西洋上本来很强的海风突然消失了,整个海域风平浪静,航母无法放出天鹰攻击机;而2架超军旗攻击机(长机飞行员乔治·科伦坡、僚机飞行员卡洛斯·马切坦斯)则没有找到本该出现的KC-130H加油机。而没有空中加油,超军旗横跨海峡的攻击将会变成一次“单程旅行”即使带了副油箱也无法从本土起飞,前往马岛执行打击任务后返航。同一天晚些时候,英国潜艇“征服者”号击沉了阿根廷海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这迫使阿根廷水面舰队返回贝尔格拉诺港海军基地,以避锋芒。
实战缺陷
战争爆发后,海王星侦察机一直是超军旗的眼睛,没有它提供的决定性的目标信息,超军旗绝对无法做到有的放矢,一击必中。但在5月15日,阿根廷空军所有的海王星侦察机都被从现役序列里除名了!原因是零部件缺乏导致其正常维护都无法进行,而且海王星的雷达天线晶体出现严重老化现象。由于海王星的退役,阿根廷海军被迫改变整个搜索-打击体制,由原来的空基侦察改为地面雷达搜索(由阿根廷港地面雷达站的AN/TPS-43F三坐标雷达和AN/TPS-44 Alert IIA水面监视雷达进行不间断的对空对海搜索)。这些雷达坚持不懈地跟踪英国飞机,希望能根据海鹞战斗机的起降确定英国皇家海军航母的精确方位。很快他们就发现,英国人的行动是很有规律的,他们可以据此作出明确的预告和预警。
5月23日,根据地面雷达提供的信息,超军旗执行了2次出击任务,试图攻击英国航母。飞行员是罗伯托·阿哥泰加拉易少校和胡安·罗德里格斯·马里亚尼上尉(后者是第一次在夜间起飞执行任务)。与KC-130H加油机会合完成空中加油没有发生任何问题,但是当飞机到达目标区域上空时却什么也没发现。即使他们对整个目标海域做了网格搜索,也仍然没有发现地面雷达标识出的目标。他们被迫在17:50返航。
这次不成功的出击并不代表新的搜索/攻击体制是无效的,这个体制的效率在2天后得到了证实。1982年5月25日,阿根廷港的雷达站报告在东北方向176公里(110英里)外发现目标。7:30,具体方位数据送达里奥·格兰得空军基地,一个行动计划迅速制定出来,超军旗准备在9点出击,但是出击一直延迟到了下午,因为没有KC-130H飞机提供空中加油。下午14:28,超军旗双机编队起飞,飞往基地东方256公里(160英里)处的空中加油点。领队长机飞行员是罗伯托·科里诺维奇少校(无线电呼号“提托”),驾驶编号为0753/3-A-203的超军旗,僚机飞行员是胡里奥·巴拉扎上尉(无线电呼号“里奥”),驾驶0754/3-A-204号机。
科里诺维奇和巴拉扎按计划在会合点与KC-130H对接完成空中加油,随后改航向为东南,直扑480公里(300英里)外的目标。距离目标240公里(150英里)处,飞行高度降至海平面8-10米。两位飞行员都发现了地面雷达报告的目标(方位为南纬58度38分,西经56度8分),随后他们装定目标数据,在16:31发射导弹并立即返航。在进行了第2次空中加油后,双机在18:38返回基地。这是超军旗飞机最远的一次出击,他们在3小时50分钟时间内一共飞行了2592公里(1620英里)。英国方面的资料称,飞鱼导弹在16:36击中了“大西洋运输者”号运输船,船立即起火并在2小时内沉没。这是英国特遣舰队最重大的损失之一,因为“大西洋运输者”号上运载着供5000人使用的帐篷;至少十架直升机(3架皇家空军第18中队的支努干直升机、6架皇家海军第848中队的威塞克斯直升机和1架第815中队的山猫直升机);海鹞战斗机的发动机和其他备件、1套海水淡化设备和为海鹞战斗机建造移动式跑道的原材料。共有12名英国水兵丧生,其中包括船长伊恩·诺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