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1-30 01:20:18 分类:军事 浏览:182 评论:0
如何概括孙子兵法,其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因观察视角的不同,并无标准的答案。
孙子兵法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并经历千年传世而不衰,其重要原因就是: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本研究具体战役战术的兵书和军事理论著作,而是结合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战略指导纲领。
孙子用兵重谋略。孙子用兵善运势。
一、孙子兵法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始计篇)
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开篇之作。
在这里孙子首先就提出了战争是关系国家兴亡和影响到国家整体战略状况的大事。军事斗争,不仅是军力的竞赛,同时也是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势力的斗争。继而孙子提出了发动战争的条件和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即五事和七计。
始计篇,作为孙子兵法开篇之作,也是整个孙子兵法的总纲,充分地体现了孙子的用兵策略和战略思维。
在现代战争中,有很多列子印证孙子兵法的结论。美国的军事势力,综合国力,以及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政治影响力是不容质疑的。因此在二战之后,美国一直充当着世界警察的角色,这是由他自身的势力决定的。然而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也不希望看到生灵涂炭的结果,在人类的内心深处还是有良知存在的。美国国内的民众也是如此。因此才有了反战运动和游行。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爱好和平的人民和政府的意愿是背道而驰的。也正因为这样,美国可以作为世界警察,但永远成为不了世界皇帝。
二、孙子兵法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作战篇)
作战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二篇。
在这里,孙子阐述了一切战争都要速战的观点,并且辩证的分析了,作战与国家内政,后勤保障之间的关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和日本两个国家截然相反的两种战略就在正反两面诠释了孙子的思想。当时,侵华日军正与我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周旋于国内,多年的战争消耗,加上中华人民坚壁清野的对策和中国抗日军民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性,已经使日本处在了透支的边缘。在这个时候,日军已经被中国军民拖得疲惫不堪了,也就是犯了时间太久,战线太长的大忌。此时的日本没有收缩,没有集中,反而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为自己树立了美国和东南亚诸国的敌人。使自己站在了完全孤立,八面受敌的局面,从而加速了灭亡。
同一个时期的苏联,却很聪明。在西线与德军作战,东线主动与日本反复表示友好,并签订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德军战败后,才挥师向东,对日宣战。这才是用兵的诡道。
三、孙子兵法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谋攻篇)
孙子善用兵,源于孙子善用谋。正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认为,作战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次之是以外交取胜,再次是武力战胜对手,最下策才是攻城拔寨。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兵不血刃、不战而胜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孙子认为,真正的胜利是兵不血刃的胜利,是谋略的胜利。放在今天,就是政治的胜利,只有自己的国家足够强大,才可以使得四海生平,万邦来朝。另外,孙子论述了将领和国君,也就是现在的军队与政府的关系。孙子在2500年前封建社会尚未成熟的时代,就提出了军政分家的思想,思想意识不可谓不超前。
在这一篇中孙子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主要是从整体战略上来说的。
同样是新的世界环境下,随着我们自身实力的增强才有了澳门和香港的顺利回归,在这条没有硝烟的战线上,正是由于我们的综合国力的提高赢得了进行谋略取胜、政治取胜的原因。
四、孙子兵法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军形篇)
军形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四篇。在这一章节里,孙子首先提出了防守与进攻的辩证关系。结合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特点,孙子提出了用兵五法,度,量,数,称,胜。意思是根据战场幅度决定战场容量,战场容量决定兵力数量,兵力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实力对比就能推算出胜负结果。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就是说要结合所有的战争因素,根据自己对敌人,对环境等信息的掌握,创造必胜的战略环境。
辽沈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第一战,最关键的地方当然是在锦州,谁占有了锦州,谁就遏制住了东北的咽喉。毛主席利用其敏锐的战略眼光,看到了锦州的重要性,命令林彪部冒险攻锦州。林彪在攻打锦州的过程中,没有必胜把握,犹豫不定,这是很正常的,是符合战争规律的。中央从全东北,乃至整个全国战略的角度上考虑,让林彪硬打锦州,的确是一步险棋。锦州战役实际上是利用了林彪部有可能全军覆没的条件,获得了打开东北大门,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之门的钥匙。在这里,我也不得不佩服,老一辈革命家的气魄了,这应该也算是对兵法的活学活用吧。
五、孙子兵法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兵势篇)
兵势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五篇。孙子说,治理人数少的军队和治理人数多的军队一样,关键在于组织编制问题。与人数多的敌人作战和人数少的作战一样,关键是看自己的部署和调度问题。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使正兵和奇兵变化得当。防守时,要以虚避实,进攻时,要以实击虚。兵势,就是在纷乱的战争中,周到部署,保持自己的有利态势,保持节奏,从而达到不败。另外,孙子在这一篇中讲解了正兵奇兵的概念,并且指出善于用兵的人,总是用正兵来抵挡敌人,用奇兵取胜敌人。在孙子的兵势篇当中,我想组要的内容就是利用正兵奇兵相结合和虚实结合,造成有力的态势,击败敌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日两国在中途岛战役,为孙子兵法增加了又一个活生生的战列。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从此,日本开始了扩张行动,先后占领了东南亚的许多岛屿和国家,这也为美国参战提供了口实。在偷袭珍珠港战役的时候,美国的航空母舰参加军事演习,所以没受到攻击。美国随后作为抱负,出动了轰炸机,空袭了东京。虽然没有对日军造成重大的创伤,但是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决定反扑,目标就定在美国重要的航空基地——中途岛。当美国情报机构获得这一重要信息后,却犹豫不决。因为他们无法辨别所获得情报的准确位置是中途岛,还是阿留申群岛。正当美军高层在伤脑筋的同时,一名年轻军官却想到了一条妙计。他要求中途岛海军基地向珍珠港求救,说中途岛面临缺水的危机。不久后,美国情报机构便截夺到一条信息,内容果然提到攻击目标出现缺水问题。结果便证明了日本海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军就是利用虚构的假情报,使日军暴露了真正的意图,得到了牵制敌人的目的。而在作战战术上,日军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们分散部署兵力,各舰队单独作战,而美国海军最大限度的集中部署兵力。这样在广阔的海洋上,美国就占有了极大的兵力优势,也就是营造了对自己有利的态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次战役使日美双方的海军势力形成了对换,日本海军也从此走向了失败。但是日本为了掩护自己的惨败,避免挫伤部队的士气,当日本军队回国时,日本电台播放了响亮的海军曲,并宣称日本已“成为太平洋上的最强国,东京还举行灯笼游行以庆祝胜利。也许大家觉的可笑。但这在兵法上也是合理的。这也是虚实的一种表现。这个战列充分说明了,在战场上利用虚虚实实的变化,造成对自己有利的态势,是赢得战争的关键。
国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种制约因素有机联系的整体,表现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各个方面,它涉及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军事思想的现代化。先进的军事思想、反映现代战争规律的战略战术,是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②军队的现代化。军队是国防的主体,是保卫国家安全的柱石。军队的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武器装备技术的现代化,人才的现代化以及体制编制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技术的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点,是衡量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要及时吸取和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改进、创新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装备,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人才的现代化是实现军队现代化的关键。要培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人才,造就具有现代军事理论、科学文化和科学管理知识,能掌握和驾驭现代武器技术装备和作战方法的指挥人员与技术人员。体制编制的现代化是使现代化的武器技术装备和高素质的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效能的重要环节。要建立能适应不同作战任务要求的机构精干、指挥灵便、反应迅速、效率高、战斗力强的诸军种、兵种合成的军队。③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体系的现代化。这是国防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物质技术基础。主要包括:国防科研的基础研究课题和应用研究课题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有现代化的科研体制、研究手段和科学管理。国防工业要达到生产工具、生产结构、生产组织、劳动力构成的现代化,并形成高效率的集约型生产体系。④国防法规体系和战争动员制度的现代化。即建立高效能、完善的国防法规体系和战争动员制度,以把握方向,指导、保证国防实力的建设和积累与发展国防潜力,并确保在需要时使国防潜力得以迅速顺利地转化为国防实力。⑤国防基础设施和战场建设的现代化。它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具有现代化武器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军队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要建设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能有效地保存有生力量的国防基础工程和战场设施,充分重视预警系统,战场监视系统,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电子战和反电子战等战场设施的建设。
国防现代化与经济、科学技术 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国家综合力量的体现。国家的防卫能力依赖于经济力的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必须以国家经济建设为基础,并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加强现代化经济建设,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国防现代化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提供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国防现代化对国家经济建设除了具有依赖作用外,还具有促进与保证作用。即能在较大范围的各个层次上,对国家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直接或间接效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国防现代化建设是人力 、财力、物力和技术高度集中的领域 ,体现了国家的最先进水平 。因而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向民用方面的溢流、扩散和转移,以及人才、智力、先进管理和军事设施等多种途径的军民兼容的综合作用和综合效益,将大大促进国民经济的高度发展。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特征。在军事上,科学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威力,同时也促进了军人科学文化素质的大大提高。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防现代化是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综合体现,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国防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国防现代化的需要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重大科技的研究开发,特别是高科技的研究开发,不仅投资多、周期长、风险大,而且需要知识、智力的高度密集。只有在这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国防实力,才最有条件承担。国防现代化的需要,支持了最前沿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使最新的科学技术首先在军事上取得突破与发展。如现代核能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高技术成果,都是随着国防现代化的需要而迅猛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国防现代化 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 ,完全是为了确保国家的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周恩来总理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号召。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实现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经过不断的努力,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防科研与国防工业体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由过去单一的陆军发展成为包括陆军、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的诸军种、兵种合成军队;武器装备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发展,掌握了导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遏制战争的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现代化取得了伟大成绩。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人力资源,有较完整的科研和现代工业体系,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光荣的优良传统和可以依赖的人民军队,已经具备了国防现代化的良好基础。中国有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线和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有众多的经济中心、军事要地和政治文化中心,需要具备全方位、大空间、多功能的国土防卫能力,要有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防力量。实现国防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面向世界,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建设一支有实战能力的现代化军队为核心,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把培养现代化人才放在优先地位;坚持改革开放,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国防现代化道路;贯彻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军相结合、常规力量与战略核力量相结合、国防实力与国防潜力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人民战争的优势,在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和积累国防力量的基础上,全面筹划,协调一致,加速国防现代化的进程。随着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现代化水平将不断提高。
军队在其组成上,依据主要作战空间、使命和武器装备所划分的基本种类。现代各国军队多数分为陆军、海军、空军三个军种,有的国家还有防空军,俄罗斯还有战略火箭军,有些国家只有陆军、海军或陆军、空军两个军种,少数国家只有陆军,也有个别国家不分军种。每个军种一般都包括若干个兵种和专业兵,设有领导指挥机关及院校、科研机构和后勤保障系统,有特定的服装和标志,配备专用的武器装备,有自己的编制、训练、作战特点和战略战术等。军种的产生和划分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武器装备的发展以及军事战略、地理环境、军队规模、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
中国人民解放军有陆军、海军、空军三个军种和第二炮兵(地地战略导弹部队)。越军有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四个军种。俄军有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战略火箭军五个军种。蒙军有陆军和空军两个军种。随着军事技术兵器的不断发展,战争空间规模的增大,还将出现新的军种。如:由于航天技术的发展,将出现航天军。美国已成立了航天司令部和航天兵,为航天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军种在其组成上,依据主要武器装备、作战任务和技术战术特性所划分的基本种类。现代兵种多达几十个,每个军种都由五个以上的兵种组成。现代陆军的主要兵种有,步兵(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装甲兵(坦克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化学兵(防化兵)、导弹兵(火箭兵)、陆军防空兵、陆军航空兵等。现代海军的主要兵种有,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兵、海军陆战队等。 现代空军的兵种主要有: 航空兵(包括歼击航空兵、轰炸航空兵、歼击轰炸航空兵、侦察航空兵、运输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等。有些国家将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列为防空军的兵种。空降兵,有的国家作为陆军的一个兵种,有的国家作为空军的一个兵种,有的国家则作为独立的兵种。工程兵、铁道兵、化学兵(防化兵)、通信兵、电子对抗部队、侦察部队和反侦察部队等,可直接参加作战,也执行保障其他兵种战斗行动和日常活动的任务,因此,有些国家将他们作为兵种,有些国家则将他们作为专业兵或技术勤务部队。备兵种一般设有领导指挥机关,编有部队、分队及院校和科研机构。有些国家将兵种接任务性质区分为战斗兵种、战斗支援兵种和战斗勤务支援兵种。有些国家将兵种区分为作战兵种和勤务保障兵种。 随着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还将出现新的兵种。如:俄罗斯已于1994年组建了军事航天兵。该兵种系从战略火箭军中划分出来,直接归国防部指挥。其具体任务是遂行战略侦察、气象、测绘和监督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的履行等。军事航天兵的地面装备和设施包括计算机中心、控制与接收航天器的高技术器材,轨道参数测量设备,以及通信、电视及光学观察器材等。人民战争是为谋求阶级解放或反抗外来侵略,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战争。人民战争符合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是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人民战争。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战争伴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毛泽东曾把中国殷商时期的周武王伐纣称为“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古罗马的斯巴达克奴隶起义,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意大利、普鲁士和西班牙等国人民反抗拿破仑一世侵略的战争,中国人民反抗英国侵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等,都称之为人民战争。
在历史上,某些国家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推行 殖民主义或扩张主义政策,也标榜自己所进行的掠夺性战争为“全民战争”或“民众战争”,以掩盖其战争的真实性质。这类战争得不到广大人民真正的长期的支持,因而并不是真正的人民战争。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可以称之为人民战争的数百次农民战争,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人民战争最后总是归于失败,或者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虽属人民战争性质,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政治上妥协退让,革命果实终于被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封建军阀所窃取。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之后,广大人民群众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才得以充分动员和组织起来,实行彻底的人民战争,为争取阶级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后来相继粉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进攻所进行的武装斗争及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卫国战争,都是彻底的人民战争。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的人民战争,是对中国历史上人民战争思想的继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理论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具体运用与实践。它随着革命斗争主要矛盾和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各个革命战争时期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战争以反对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目标。在敌强己弱,军事力量十分悬殊,各革命根据地分散割裂,处于白色政权四面包围的条件下,红军主要采取反“围剿”的作战形式,依托农村根据地,实行党政军民一齐军事化,以打破敌之“围剿”与进攻,求得红军的生存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实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在敌后建立和发展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等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争,并与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同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略上的相互配合。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战争出现了大规模运动战、攻坚战、大规模渡江作战,大迂回、大包围等多种作战形式,并以战场上的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正面战场的军事斗争与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政治斗争相配合。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动员和组织中国人民广泛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努力生产,捐献武器,在人力、物力上全力支援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并发展了现代条件下的运动战和阵地战。在保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对和平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人民群众支援下,多次进行了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并取得了伟大胜利。根据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严重威胁中国的客观事实,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加强战争准备,实行“全民皆兵”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人民国防。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并发展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提出了实行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重要理论,并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上的多方面的有益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军事实践,全面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民战争理论,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的、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
①坚决依靠人民,充分动员人民。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谋求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在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发动人民群众,武装夺取政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与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持革命战争,是开展人民战争的基本条件。中国革命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打倒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全国政权;在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反抗外来侵略中,把全国人民大众动员和组织起来,把国际上包括敌方人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争取到革命方面来,组织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因此,必须根据不同战争时期的不同任务和特点,灵活地制定对敌斗争策略,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敌人。同时要正确处理人民的长远利益与暂时利益的关系,把战争的胜利发展和适当照顾人民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支援和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
②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人民军队是实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 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 务。它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同时也是工作队和生产队。这支军队必须置于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在军队中建立党委集体领导制度,把支部建在连上。建立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它实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制度,在政治上有很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坚强团结。它具有服从于人民根本利益的、建立在政治自觉基础上的革命纪律。必须不断加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③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根据地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和中心城市反革命力量强大而革命力量弱小的特点,中国革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先在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首先在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区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建立人民政权,使之成为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长期支持革命战争的人力与物力主要来源的战略基地和实现革命战争目的的重要依托。实行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渐将根据地扩大为解放区,以保证在农村积聚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包围和孤立占据大城市及主要交通线的敌人,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
④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紧密配合。革命战争要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革命力量,削减反革命力量,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因此,在以武装斗争为主的同时,必须把一切革命人民都组织在工人的、农民的、青年的、妇女的、文化的和其他职业的工作团体之中,热烈地从事援助军队的各项工作。同时组织人民热烈地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项建设工作,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从而把人民战争的斗争形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卫生等各条战线上广泛而又全面地开展与配合起来。
⑤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地方兵团(地方军)与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这是夺取人民战争胜利的组织保证。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分别执行超地方性和地方性的作战任务;游击队和民兵是正规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主要是固定在一定区域内直接配合正规军作战。三者作战分工不同,但目的一致,构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一个整体。
⑥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武器装备和总兵力对比上敌强己弱、武器装备敌优己劣的条件下,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根本原则为依据,充分地利用敌方一切弱点,发扬己方一切优点;坚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充分地依靠、坚信人民和广大官兵的力量、智慧和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及政治上的坚强团结,高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变化着的具体条件,关照全局,主动协同,灵活机动地进行作战。其基本方针和原则是: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执行战略防御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进攻的速决战;适时进行军事战略转变,把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结合起来;实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充分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和连续作战的作风等。
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理论,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发展了的、反映中国革命战争特点与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战争理论,其强大的生命力已被中国历次革命战争和保卫祖国边防、海防的斗争实践所证明。它的基本原理不会过时,对中国的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仍具有长期指导意义。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运用于战场,正在改变着战争的规模和样式,使现代战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但是,人民战争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降低。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仍将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战线密切配合的全民性战争,依靠各种武装力量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广大空间或局部地区紧张、剧烈地进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军队武器装备的高度现代化,更需要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来掌握;战争的巨大消耗,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加战争物资的生产。深入探讨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规律,赋予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以新的时代内容,使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发展中国军事科学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