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军事 > 正文

日本海军暴 日本海军三大事件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03 20:30:17 分类:军事 浏览:303 评论:0


导读:本文目录一览:1、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和海军互相倾轧到了什么程度?2、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海军陆战队袭击上海,驻泸的第十九路军在()的率领下奋起抵抗3、...

本文目录一览: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和海军互相倾轧到了什么程度?

旧日本帝国时期的陆海军可以说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葩,属于同一国家的部队却像仇敌一样互相争斗,也是让人无语了。旧日本陆海军的矛盾可以说从它们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存在,再加上后来对于资源、战略目标、政府控制权等等方面的争夺,以至于仇恨越来越深,到了双方官兵一见面就互相侮辱甚至动手打架的程度。

由于日本特殊的历史,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长期处于割据状态,军队也分别控制在幕府将军和各地藩阀首领手中。经过倒幕运动之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拉开了日本近代化改革的序幕,而军队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亲兵部队,到1871年设立东京、大阪、九州、本州4个镇台(也就是后来的师团),经过3年博弈天皇才收回各藩主的兵权,使军队掌握在日本政府手中。

军队是从藩主手中收回了,但是因为倒幕运动中长州藩、萨摩藩的维新志士出了大力,他们成为新组建的日本政府中的实权人士,因此兵权实际上是掌握在这些人手中,长州藩控制海军,萨摩藩控制陆军。而且日本军队的建设学习的是当时的世界顶级列强,陆军向德国学习,海军向英国学习,日本人的学习不只是学习表面上的编制、指挥什么的,更是将两国的军队文化学过来了,比如日本陆军学习德国讲究吃苦,因此伙食、住宿等物质条件非常糟糕;而日本海军学习英国的绅士生活,吃的是大餐,没事还开个舞会、喝个下午茶,这使得日本的陆海军格格不入,互相看不顺眼。

如果只是历史和文化的问题还不会闹得太大,但当牵扯到现实利益的时候就问题大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致力于对外扩张,这就要扩军备战,但是日本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发展军队所需要的钢铁、石油等资源都要进口,这样一来日本陆海军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就开撕了。不论是对于日本政府主导权的博弈,还是二战中“北进”和“南下”战略的抉择,本质上都是日本陆海军对于资源的争夺。利益之争从不会温情脉脉,日本陆海军各种台面下的手段齐出,栽赃陷害、造谣生事、甚至于直接暗杀,仇恨就这么积累下来了。

日本陆海军敌对到什么程度呢?为陆军生产武器装备的工厂就不能为海军服务;陆军和海军同样的飞机,螺丝拧的方向要不一样;海军从德国花钱引进一项新技术,陆军要多花一笔钱再引进一次。小的方面互相争斗不算,在战时还互相扯后腿,比如日本是岛国,日本陆军出征必须通过海运,日本海军就趁机要挟要好处,最后逼的日本陆军组建了自己的运输船队和护航战舰编队,但因为陆军缺乏专业海军人才,组建的船队完全没有战斗能力,出海就是潜艇的活靶子;再比如为日本海军生产军舰的船厂工人并不在征兵范围内,日本陆军就故意将造船工人强征入伍,耽误海军军舰建造进度,最后逼的日本海军大臣向天皇投诉才把工人要回来。

旧日本帝国时期的陆海军最大的一次冲突就是发生于1936年的“二·二六事 件”,陆海军双方差点兵戎相见。1926年裕仁天皇登基之后,大力提拔青年军官,推动日本的军国主义化,慢慢的在日本陆军内部就形成了“皇道派”和“统制派”两个派阀。“皇道派”主张通过武装政变等行动建立军部独裁体制,和苏联展开决战;“统制派”主张不使用武力,通过自上而下的合法途径建立军部独裁,说白了“皇道派”比“统制派”激进。因为“统制派”的主张更符合日本政界、财阀甚至于天皇的利益,因此受到大力支持。

到1934年的时候“统制派”大佬林铣十郎大将接任陆军大臣,此后林铣十郎利用职务之便先后将“皇道派”骨干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等人转入预备役或赶出中枢决策机构,“皇道派”遭到重创。1936年2月26日,不满“统制派”的“皇道派”青年军官率领千余名士兵发动兵 变,袭击文武大臣,包围首相官邸、陆军省、参谋本部、警视厅、天皇皇宫等要害部门,企图胁迫裕仁天皇按照“皇道派”的主张改造日本,这就是“二·二六事 件”。

要说“二·二六事 件”不是日本陆军内斗么,关海军什么事?其实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历次兵变从来没有秘密可言,每次兵变之前军队高层都收到了消息,只不过出于各种利益考虑没有提前阻止罢了。“二·二六事 件”爆发前,日本海军高层提前就知道了消息,只不过觉得是日本陆军内斗,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没有管,最后自己躺枪。“皇道派”军官觉得铃木贯太郎,冈田启介、斋藤实三名海军大将是日本发展的阻碍,直接派兵袭击这三人,时任日本首相的冈田启介侥幸逃得一命,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身中三枪重伤垂死,内大臣斋藤实身中47枪死于自己卧室,日本海军势力遭到重创。

得到三名海军元老遭到陆军袭击的消息后,日本海军暴怒,联合舰队司令高桥三吉命令第一舰队进入东京湾,第二舰队进入大阪湾,联合舰队进入战备状态;海军陆战队奉命开进市区保卫海军各要害部门和海军将领的安全,海军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王要求日本陆军迅速镇压兵变。开始的时候,陆军高层一看海军吃亏,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对于海军要求镇压兵变采取的是暧昧的拖延态度,后来是裕仁天皇看到局势不对,怒斥说:“如果陆军大臣无能为力,朕就亲率近卫师团去平定叛乱!”。1936年2月28日,在裕仁天皇的怒火下,日本陆军迅速出兵平叛,“二·二六事 件”主谋全部处死,“皇道派”被彻底瓦解。

“二·二六事 件”后,日本海军发现在国内真是玩不过动不动就掀桌子、搞暗杀的日本陆军,此后日本政府内阁中的重要职务基本上都由日本陆军军官或倾向陆军的人担任。但是日本毕竟是一个岛国,不论是保卫本土,还是对外侵略,海军的作用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双方的内斗一直没停过,一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陆海军全部解散为止。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海军陆战队袭击上海,驻泸的第十九路军在( )的率领下奋起抵抗

蔡廷锴(1892-1968)字贤初,1892年4月15日(清光绪十八年三月十九日)出生于广东省罗定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务农,兼做裁缝和兽医。蔡廷锴童年就帮农活,9岁入塾,11岁丧母,12岁辍学,即随父做裁缝、学医。蔡性格倔强,贫困的生活,使他对旧社会更是具有反抗精神。12岁时,他听乡亲讲述刘永福英勇抗击外国侵略军的故事,深受感动。当听到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行径时,心甚愤恨,爱国主义思想逐渐萌发。

为寻找生活出路,加上存在当兵卫国的朦胧思想,蔡廷锴于1909年投入广东新军。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广东独立,蔡转入广东省卫军,后经辗转,1918年到李耀汉肇军的陈铭枢营当排长。1919年肇军解体,陈铭枢营改属于护国军林虎部,蔡被选入护国第二军陆军讲武堂学习一年。

1920年孙中山返广州重组护法军政府,派邓铿组建粤军第一师,陈铭枢部被编为粤军第一师第四团,蔡任团本部掌旗官,后调任排长。邓铿对粤军第一师训练甚严,对士兵进行现代军事技术、政治常识、社会知识和工业生产教育,蔡在该师受到熏陶和锻炼,并加入中国国民党,军事政治认识与日增进。1921年,蔡参加讨伐桂军沈鸿英的战斗,升上尉连长。1922年5月,孙中山督师北伐,蔡参加攻克赣州的激战。6月,陈炯明叛变,次年1月蔡参加驱逐陈炯明,重占广州的战斗。4月,沈鸿英进攻广州,第一师奉命讨伐,5月占肇庆,蔡以战功升少校连长。1924年,升为营长。1925年初,蔡营与第一师各部入桂,打败沈鸿英,旋出发东江。第一次东征陈炯明刚告结束,立即从东江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在与南北军阀的征战中,蔡廷锴成为骁勇善战的军官。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任军长,陈铭枢任第十师师长,蔡廷锴营编属第十师第二十八团。是年冬,蔡营作为讨伐邓本殷的先锋,在南征中起很大作用。

1926年4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蔡廷锴升任第十师二十八团团长,率部参加攻克平江、武昌等战役,勇猛苦战,立了战功,是“铁军”的一支有生力量。后第下师扩充为第十一军,陈铭枢任军长,下辖蒋光鼐的第十师和戴戟的第二十四师,蔡升任二十四师副师长。

1927年初,蒋介石与武汉国民政府对立,陈铭枢、蒋光鼐、戴戟先后离开武汉投靠蒋介石,蔡廷锴调升第十师师长。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武汉政府出师河南,继续北伐。蔡师在河南激战奉军,配合兄弟部队攻克临颍、开封。7月汪精卫在武汉反共后,蔡跟随叶挺部队行动,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被委派为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任左翼总指挥,率师南下。但因阶级和认识的局限,不赞成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所以在南下时,便脱离了起义部队,把第十师开到赣东铅山。不久,蒋光鼐来铅山,回任十一军副军长,蔡率部随蒋入闽。

此后,蔡廷锴在蒋介石麾下,不断参加了新军阀之间的混战。

1930年,蒋蔡两师参加蒋介石对阎锡山、冯玉祥、桂系军阀的中原大战。8月17日蒋蔡两师扩编为第十九路军,蒋光鼐为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蔡廷锴为第十九路军军长。

1931年初,蒋介石调十九路军入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三次反革命“围剿”,8月在高兴圩的战役中,十九路军受到红军严重打击,伤亡3000人,蔡本人经冒死抵抗才得以生还。

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我东北,全国一致要求团结抗日。10月,十九路军陆续从江西调赴沪、宁,十九路军总部和六十一师驻南京、镇江,六十师驻苏州、常州等地,七十八师驻淞沪、南翔等地。

1932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派兵来沪,并进一步制造事端,甚至无理要求十九路军撤退30公里。国民党这政部长何应钦及张静江先后劝蔡廷锴撤兵,蔡表示反对,认为十九路军驻地是中国领土,殊无撤退之理,我十九路军守土有责,万一日军胆敢来犯,决定迎头痛击。1月23日,蔡与蒋光鼐在上海召开了十九路军驻沪营以上干部会议,决定抵抗日军的各种部署。24日,蔡又至苏州召开十九路军驻苏高级将领紧急会议,表明抗战决心。虽然国民党政府一再妥协退让,日军仍于1月28日夜悍然向闸北一带进攻,十九路军立即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爆发。

1月29日,蒋光鼐、蔡廷锴等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守土有责,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十九路军全军官兵在广大群众的鼓舞、支援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坚守阵地,不断击退日军的猖狂进攻。蔡以大无畏的胆略,在枪林弹雨中亲临前线督战,激励士气。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十九路军全军约三万人,加上2月中旬来援的张治中第八军,计共只有1万多人。日方经不断增兵约七八万人,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飞机、战舰。但十九路军从1月28日至3月1日坚守上海,凭着民族精神,与敌血战33天,前仆后继,死伤约万人,经历了闸北巷战、吴淞要塞战斗、八字桥战斗、蕴藻浜战斗、江湾与庙行战斗、浏河战斗等战役,使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死伤万余名,四度更换指挥官。最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对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退守到嘉定等地。蔡廷锴、蒋光鼐等于3月2日通电全国,表示决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日军经过十九路军严重打击,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经过英、美等国“调停”,中日双方于3月3日宣布停战。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我国对日作战从未有过的大捷,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新篇章。蔡廷锴由于指挥淞沪抗战功勋卓著,被海内外誉为“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蔡廷锴抵制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坚持抗战的立场,引起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满,蒋于5月6日令十九路军3个师分别调往江西、湖北、安徽“剿共”,蔡等据理反对。蒋乃改令调往福建,冀图在与红军的作战中使十九路军消亡。蔡于9月任十九路军总指挥。

蔡廷锴等率十九路军入闽后,在蒋介石的催迫下,利用福建红军主力入赣作战之隙,次第占领了闽西、闽北苏区不少地方。1933年秋,红军主力由江西东征福建,先在闽西连城等地歼灭十九路军七十八师约3个团,继在闽北歼灭两个团,并围困廷平、顺昌、将乐、等县城,威胁福州。蔡认识到进攻红军是中了蒋介石的计谋,反蒋抗日和“剿共“决不能并行,毅然决定把“反蒋抗日反共”的方针改为“反蒋抗日联共”,立即采取积极步骤与共产党红军联络,于9月下旬实现停战。10月26日,他们还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签订了《反蒋抗日的初步协定》,使事变发动时无西顾之忧。11月20日,“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李济深为主席,蔡廷锴任人民革命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国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十九路军总指挥等职。蒋介石迅速集中十几万大军向福建进攻。十九路军众寡悬殊,又孤立无援,福建事变于1934年1月失败,十九路军完全解体。

蔡廷锴于福建事变失败后,出洋游历欧、美、澳洲一年,考察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他以爱国主义激情,向侨胞和各国友好人士宣传抗日主张,介绍淞沪抗战和福建事变,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1935年7月,他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在香港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以争取民族独立,推倒南京蒋介石政府,建立人民政权,组织联合战线,武装抗日为已任。他们还创办《大众日报》。

“七七事变”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战,蔡廷锴爱国心切,赶抵南京共赴国难。但蒋介石仅委以军委会特任参议官这一虚职。11月,蔡在南京被车撞伤,回罗定休养。1939年他先后出任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所部驻桂南、粤西。11月日军在防城、龙门等地登陆,进攻南宁,蔡廷锴调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从年底至翌年初,在桂南会战中,指挥桂南及广东南路各部对敌作战。7月,二十六集团军改为粤桂边区总司令部,但所辖部队皆调离,只剩些游击队,蔡廷锴将军故居蔡成无兵司令,无法实现抗日抱负,乃于9月辞职。以后几年,蔡以特任参议官虚职闲居桂林。1944年8月回归罗定后,与谭启秀等组织抗日游击队,打击日军。

抗战胜利后,为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和内战政策,蔡与李济深、何香凝、李章达等于1946年3月在广州正正式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以实现革命三民主义,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幸福的新中国为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对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很大努力。抗美援朝中,他被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前往朝鲜慰问中朝军民。

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在北京病逝。

二战中日军用于体罚的“海军精神注入棒”,究竟有多可怕?

二战时期日军队伍的残暴众所周知。日军不仅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就连他们自身的军队建设都无比残忍。海军作为日本军队中要求极为严格的队伍,有一种极为恐怖的惩罚叫做“海军精神注入棒”。

“海军精神注入棒”指的是半米长的粗壮长棒,这种棒子是由实木制成,但是在中间注入了水银,因此鞭打在犯了错的海军身上极为痛苦。之所以被称为“海军精神注入棒”,是因为被鞭打的海军不仅身体上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心理和精神上也感到压迫。我们都知道日本的武士精神对日本军队影响深远,对于许多日军而言,被鞭打不仅是承受身体上的折磨,更多的是侮辱身为军人的尊严。

“海军精神注入棒”极为残酷,被鞭打的日本海军常常在一周之内都下不了床,严重的甚至直接成为残疾人。而“海军精神注入棒”对于女性士兵而言就更为痛苦了。由于女性在身体条件上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因此很多女性士兵在承受“海军精神注入棒”后直接死亡,受伤较轻的则很有可能失去生育能力,一辈子都当不了母亲。

“海军精神注入棒”的残忍之处,在于从生理上和心理上进行双重打击。在忍受身体痛苦的同时,还需要承受来自他人的谴责目光,这是作为日本军人最难以忍受的。日本军人一向将军人的使命视为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因此他们内心对自己的指责甚至会比身体上承受的痛苦更令人难以忍受。

军队建设固然要严格有序,但是也需要奖惩有度。过于沉重的体罚不仅是对军人身体的伤害,也是对人性的蔑视。军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保卫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将他们训练成为有素质的士兵的同时,也需要保障他们的人权。

为什么日本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比起陆军毫无逊色呢?

二战期间日本士兵的凶残程度人尽皆知,不过在很多人印象里,犯下战争罪行的好像都是陆军,而日本军队中另一大势力——海军似乎文明得多,至少没听说过日本海军做过什么恶。

但实际上,如果真这么想的话,那便是典型的无知者。英国历史学家费尔顿曾指出:二战中日本海军的罪行不比日本陆军少,甚至比纳粹德国海军更为严重和残酷。而且一些曾经实施过残暴行为的日本水兵,在战后却没有受到惩罚,现在依然在世。

据记载,二战期间,在日本海军军官的命令下,有2万多名盟军水兵和无数平民在二战中被故意虐杀,日本军队这一残暴罪行是对《日内瓦公约》的严重挑衅。

费尔顿说:“许多犯下如此可怕罪行的日本士兵,直至现在依然活着,而且60多年来这些人在生活中没有受到任何打扰。在德国纳粹的海军文件记录中,只发生过一起德国U型潜艇屠杀海上盟军生还者的事件。而对于日本海军来说,屠杀海上生还者是官方的命令。”

即使身处岸上的无辜平民也不能幸免于难。一些日本海军登陆后,往往会包围平民并进行侮辱和集体屠杀。费尔顿列举了日本海军令人毛骨悚然的暴行:将其中一些人扔到海里喂鲨鱼;把其余的人用锤子砸死、用刺刀捅死、斩首、绞死、淹死或活活烧死。

更令人发指的是:一些日本海军军医甚至用活人做试验,不少盟军战俘就惨遭日本海军军医的活体解剖。

一些档案资料显示,在二战中至少有1.25万名英国水兵和7500名澳大利亚人被日本海军杀害。英国商船“贝哈尔”号遭遇的屠杀就是典型的例子。该船于1944年3月9日被日本重型巡洋舰“利根”号击沉,“利根”号的舰长黛东夫下令将俘获的英国船员都关押到甲板之下。

经过10天航行,英国船员中的85人被绑着手,集中带到“利根”号的船尾处。日本军人开始猛踢这些船员的肚子和下体,然后用军刀将他们一个接一个斩首,最后把他们的尸体扔出船外。在屠杀过程中,这些日本水兵还一边大笑和互相逗乐。由于日本水兵生疏的动作,一些受害者被杀害的过程中遭遇了极大痛苦。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为什么那么厉害

其实不然,咋一看在太平洋初期是日本占优势,但看到实质,日本从发动太平洋战争就已经失败了。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初,也就是珍珠港战役就已经失败。日本海军最初的目的是在珍珠港一口气消灭美国企业号、列克星敦号、萨拉托加号三艘航母,为此日本直接派出了,包括“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翔鹤号瑞鹤号共六艘航母,日本本想一口气吃掉太平洋舰队,可是实际珍珠港86艘舰只停泊在珍珠港(小舰不算),其中有战列舰8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28艘,潜水艇5艘,并无美国航空母舰在场。 所以说偷袭珍珠港一开始就是失败的。在这之后的中途岛战役,当时美国的主要目的就一个:拖延、牵制、消耗日军航母机动部队,为海军大暴兵争取时间,为了这个目的,其实不管航母还是中途岛本身都是可供消耗的。

当时美日可用兵力的对比,差距还没大到美国航母必须长期潜伏、当存在舰队的程度,何况就算是存在舰队也要通过打击敌人来显示存在,游击的目的不是游而是击,保存下航母机动部队的意义就在于可以伺机而动打击敌人。而且从兰开斯特方程的角度,以及当时流行的七成军力论来看,即使日本当时没有犯分兵的错误,美国依然有足够的力量在防御作战中重创日本航母主力。

具体到中途岛的情况下,因为占据天时(战略大势、战役情报、珊瑚海消耗)地利(依托中途岛,航母与陆基航空兵联合作战)人和(约克城的神速修复、日本海军派系内耗),因此是个打击消耗日本航母机动部队的极好机会。虽然也存在着惨败(己重创而敌损伤轻微)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已经控制在很低的范围,其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而一旦重创日本航母机动部队,那麽不管己方是否损失惨重,都可以让日本人消停一段时间,扭转日攻美受的被动局面,因为防御可以依托岸基航空兵,而进攻必须有足够的航母。

所以在这个时间点上,航母对日本比对美国重要得多,所以即使可能伤敌八百自损一千,中途岛依然非常值得打。

而且米帝也非常清楚这个时间点之后,双方国力的巨大差距就可以形成碾压之势,更不必过于在乎这一场战役的消耗。

大家经常讲中途岛如何如何是转折点,懂得多一些的人会提出没有珊瑚海就没有中途岛,不过在我看来,中途岛也好珊瑚海也好,和之前的诸多战役都是对日本海军机动力量的牵制、消耗的一部分,中途岛一役是量变积累成质变的转折点。

而这之后日本就gg了。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