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军事 > 正文

为什么腹背受敌会败 (为什么腹背受敌会败血)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05 08:00:29 分类:军事 浏览:244 评论:0


导读:为什么腹背受敌会败郭松龄原本是张学良的老师,他也是张学良以一人之力捧红的奉军将领,他毕业于河北保定军校,毕业后转战于各个军阀之间,最终确立了帮助张学良,经介绍郭松龄成为张作霖创办...

为什么腹背受敌会败

郭松龄原本是张学良的老师,他也是张学良以一人之力捧红的奉军将领,他毕业于河北保定军校,毕业后转战于各个军阀之间,最终确立了帮助张学良,经介绍郭松龄成为张作霖创办讲武堂中的一名教师,他非常擅长于山地作战,在二次直奉大战中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因此成为了张学良的左膀右臂,张作霖对此不闻不问,他相信张学良还是能够降的住郭松龄的。

郭松龄为何反奉

郭松龄是非常聪明的将领,但奉军中除去张学良没有一位手握重权的人看的起他,因此他心中不服,例如:第二次直奉大战,军功卓著的郭松龄曾经与张作霖的心腹杨宇霆不和,最终京榆驻军副司令的职位,对于这件事情郭松龄咬牙切齿,张学良为认为这件事情不公,可在奉军中张作霖说什么就是什么。

杨宇霆的本事不大脾气不小,孙传芳将其打败后,张作霖并没有做任何处罚,此时的郭松龄认为张作霖用人特别不公,加上自己张学良非常信任郭松龄的原因,京榆驻军他名义上是副司令可由于张学良不管事的原因,他有着领导全军的能力,张学良的大本营并不在京榆这也更加让郭松龄独掌大权。

大权在握的郭松龄不满足此前的现状,杨宇霆丢一个省张作霖不处罚,自己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还是一个副司令,不久后冯玉祥与张作霖不合,大战在即,郭松龄做出了清楚的判断,他认为自己继续给张作霖卖命,最后的功劳还是会算在杨宇霆等张作霖亲信身上,还不如乘自己手握军权,反奉。

郭松龄成功了就是东北王,并且当时京榆驻军装备精良,自认为是奉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加上冯玉祥的挑拨离间,郭松龄心中的小宇宙终于爆发,与冯玉祥站在统一战线,一起对战张作霖,张作霖根本没有想到郭松龄会反,张学良也一定没有想到,冯玉祥也没能相信郭松龄能反。

郭松龄为何能打到奉天城下

装备精良,郭松龄是非常聪明的,反奉开始就给自己立了一杆大旗,为张学良获得东北王的位子,当时京榆驻军的人都是张学良一手带出来的,自然希望张学良做东北王的位子,战斗开始,武器装备精良的京榆军,拼了命的与奉军作战,加上郭松龄军事能力一直是屡战屡胜。

可张学良开始并不知道,张作霖以为张学良要反,准备与张学良的京榆驻军展开殊死搏斗,后才知道郭松龄自己反叛,与张学良无关,并且有日本人的支持,张作霖大怒直接找日军领事馆,许诺去在东北的各种特权,希望日军能够帮助奉军击溃京榆叛军,日军答应了下来。

这也是郭松龄能够屡战屡胜的原因,那就是其之前联系日本人,许诺其在东北的铁路权,却没有想到张作霖居然把大批的特权全部送给日本人,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将东北送给了日本人,对于这种做法又加大了郭松龄的声势,但日军的军队是在是训练有素,郭松龄根本抵挡不住。

此时的张作霖自然也看到了敌我双方的差距,并且利用完日本人后,一脚踹开,早已忘记了当初的承诺,才会有了皇姑屯事件。

郭松龄败北的原因

日本人直接介入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日本帮张作霖则张作霖胜,日本帮郭松龄则郭松龄胜,由此可见日本当时对中国军队的影响,这就在于郭松龄给的好处多还是张作霖给的好处多。

张作霖的头脑比较灵光,虽然答应了日本人,但不一定兑现,而郭松龄古板,答应下的事情一定会办,因此日本人当初要是帮助郭松龄,说不准东三省当时就丢了,而自命军事家的张作霖,不仅利用了日本人平叛,还获得了很多好处。

郭松龄政治头脑不灵光也是他败北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上冯玉祥并没有按照约定好的计划一同发动进攻,郭松龄腹背受敌,虽然七万军,但这都是张学良的,张学良利用飞机发文书,告知京榆军张家人不打张家人。军心一散郭松龄只能失败。

为什么腹背受敌会败血

在东吴阵营中,武力值最高的猛将,无疑就是“小霸王”孙策了。

孙策确实很了不起,年轻有为,志向高远,率兵打仗是一把好手,还能够拢络人才,治理地方,堪称是智勇双全,能文能武。除此之外,孙策在阵前单挑厮杀的武艺在江东也是首屈一指的。

咱们来看一下孙策的厮杀战绩:

1 .孙坚征黄祖,在樊城之战,韩当与张虎交锋,陈生来助战,孙策一箭射中陈面门,翻身落马;

2 .神亭岭之战,孙策被太史慈阻截,两将交锋,马战打到步战,数百合不分胜负;

3 .牛渚之战,对阵于麋,“战不三合”孙策生擒于麋,回阵已在臂中挟死;

4 .牛渚之战,敌将樊能从背后偷袭,孙策回头暴喝,樊能惊惧落马,头颈折断而死;

5 .孙策兵围吴城,严舆来谈判,欲平分江东,孙策大怒,严与拔剑起身,孙策飞剑斩之;

6 .会稽之战,周昕与严白虎夜袭, 遇孙策拦截,周昕舞刀来战,被孙策一枪刺死。

盘点孙策的战绩,相当惊人,6战5胜,杀敌5人。和他对阵过的敌人,除了太史慈活着,其他人全部都被孙策干掉了。这样的战斗效率,完全配得上“小霸王”的美称。

那么,以孙策如此横勇的武力,为什么会被三个刺客行刺得手呢?其实分析孙策遇刺的过程,还是非常诡异的。

按照演义,是许贡被孙策所杀,他的三个门客为他复仇,刺杀了孙策。而正史也是这个说法,但要认真检索史料,还是能发现其中的一些痕迹。

在孙策遇刺之前,就曾经有人预测过他的死亡,而且明确说他将死于刺杀,这个人就是郭嘉。当时曹操与袁绍翻了脸,准备率兵北上与袁绍开打,但曹操很担心背后的孙策会趁机率兵袭取后方,导致腹背受敌,而郭嘉则告诉曹操不必担心,在《三国志·郭嘉传》中记载了郭嘉的这段话: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郭嘉准确地预言了孙策死于刺客之手。难道他是未卜先知,还是早有预谋呢?咱们把目光转向另外一个人――陈登。陈登也想刺杀孙策,并且早就有准备了。

为什么陈登如此仇恨孙策呢?原来他们早就有仇。陈登叛变吕布,投靠了曹操,曹操封他做了伏波将军,在江淮一带名声大噪,“遂有吞灭江南之志”。而孙策此时正在江东一带扩张势力,双方自然发生了矛盾。陈登有个表叔,叫陈瑀,“登乃瑀从兄珪之子”,受朝廷之命与孙策合兵去讨伐称帝的袁术,走到半路上,“瑀阴图袭策”,陈瑀想偷袭孙策,被孙策发现,先下手为强,把他打跑了。

孙策年轻有为,非常机敏,他认为这事跟陈登有关,是陈登使坏教唆的。于是孙策就率兵攻打陈登,“遣军攻登于匡琦城”,结果被陈登夜袭,打得丢盔卸甲,“斩虏以万数”。孙策不能吃这亏,再次来攻,“贼忿丧军,寻复大兴兵向登”,陈登一面向曹操求救,一面“燃薪聚火”,假做援军已至,趁着敌军惊慌之际,出城攻击,“贼望火惊溃,登勒兵追奔,斩首万级”。

孙策在陈登这里连吃两次大亏,以孙策的性格,根本不可能忍气吞声,想尽一切机会要报复回来。建安五年,曹操率兵北上与袁绍在官渡对峙,“策阴欲袭许,迎汉帝”。那么,陈登又是首当其冲的攻击目标,但曹操主力与袁绍对峙,就没有足够的兵来援助陈登,陈登就琢磨着要刺杀孙策。《江表传》中记载:

“登阴复遣间使,以印绶与严白虎余党,图为后害,以报瑀见破之辱”

孙盛异同评曰:“孙策虽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黄祖乘其上流,陈登间其心腹……”这就是说,陈登买通了孙策身边的人。

大家知道,孙策是在行军到丹徒时候,出去打猎遭到了刺客的伏击。咱们可以想象,大军出动,周边地区岂是几个寻常百姓能够轻易靠近的?刺客想行刺成功,绝不会临时看到孙策出来就赶紧往他身边凑过去,那根本就靠不过去,马上就会被发现了异常。

那就早就预谋,而且事先必须知道孙策的行程,掌握孙策行程的,必须是掌管其贴身护卫的心腹之人。那当时是谁掌管着孙策的护卫呢?咱们看《三国志集解·吴书六·宗室传第六》中一段记载:

“河,坚族子也,出后姑俞氏,后复姓为孙。河质性忠直,讷言敏行,有气干,能服勤。少从坚征讨,常为前驱。后领左右兵,典知内事,待以腹心之任。”

这个人是孙河,他与吕范两人常在孙策左右。《三国志》中说:

“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策亦亲戚待之……”

孙河掌握着“左右兵,典知内事”,还被孙策以“腹心之任”,如果说孙策遇刺与他没关系,谁能相信?

孙策打猎,遇到三个人,孙策感到不对劲,询问他们的身份,刺客回答说:“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以韩当部队的身份混进了大军的驻地,并早就潜伏在此,等待着孙策。

孙策立即发现情况不对,“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马上拈弓搭箭,“因射一人,应弦而倒”。余下的两名刺客见已经暴露,立即动手,“便举弓射策,中颊”,孙策受了重伤。

后面的护卫赶到,“后骑寻至,皆刺杀之”,护卫们并没有生擒刺客,留下活口以供进一步审问,而是把他们全部杀死了。这也是一件非常不正常的事情。

而看《三国演义》的描述就更惊人了,说孙策遇袭,立即拔剑自卫,格挡对方长枪,没想到剑突然断了,手中只剩下个剑把,猝不及防之下,身上被刺客连续刺中多处。又是谁把孙策的剑搞成这样的?

所以说,无论正史《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对孙策遇刺都持有相同的态度:孙策的身边潜伏着内贼,这个内贼是他最信任的人。我认为,孙河这个人绝对有大问题。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