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军事 > 正文

完整的军事体系 (军事体系建设的意义)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05 15:30:31 分类:军事 浏览:380 评论:0


导读:完整的军事体系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军事体系是拿破仑一手创建军事系统《法国陆军作战条例》主要内容如下: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是由许多因素形成的而法国军事力量的优势实际...

完整的军事体系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军事体系是拿破仑一手创建军事系统《法国陆军作战条例》

主要内容如下:

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是由许多因素形成的而法国军事力量的优势实际上来源于法军的体制,即1791年法国陆军作战条例。在人类的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统帅。而在如此众多不同历史时期统帅的军事胜利中,有一个因素是不变的,那就是其所率领的军队相对于其敌人,是一定具有某种内在的优势。如马其顿军事体系,罗马军事体系等相对于其对手所具有的固有优势.在整个法国大革命时期,以及随后的拿破仑时期。法军的战斗能力长期强于欧洲其他国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有像拿破仑这样无与伦比、光辉万丈的杰出统帅。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吉贝尔和布塞倡导和影响下,于1791年正式形成的新型法国军事思想所导致的新战术体系的出现。更由于拿破仑对这一新体系的深刻理解及大胆无情的贯彻,而导致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迅速征服,并最终永远改变了欧洲的政治面貌。而这一新战术体系的核心就是新师制的采用。

采用新师制的原因和利益

1、改善军队战场机动性的愿望及追求行进间攻击能力的决心。

在法国大革命前的整个18世纪,军队在战场上的机动能力差强人意,其原因是因为在战场上使用燧发枪的士兵,必须排成2个横列队,每列横队成三线排列。军队在前进中要保持连贯的队形,否则就会出现混乱和空隙为敌人的骑兵所乘。而事实上在如此宽大的正面上让士兵保持严密的队形极其困难,这必然极大的削弱军队在战场上的机动能力。由于缺乏机动性就使一切的进攻行动无法展开,因为缓慢的推进使打击敌人在战场上弱点的希望归于幻灭。使一切迂回敌侧翼的企图难于实现。最终所有国家的军队将赢得战斗胜利的希望,集中到提高军队的射击速率上来。到了菲特烈时终使军队的射击训练达于极峰。终于两支排列严整的部队面对面的进行快速齐射,不论谁胜谁负都将承受惨重损失。 法军则采用了一种纵队队形。这种纵队队形,实际上仍然是正面宽,纵深浅。一个营纵队一般是纵深12列,而正面却至少是纵深列数的4倍。这种纵队其实就是一个实心的密集方阵。但是,这种纵队具有迅速展开成纵深为3列的线式战斗队形的能力,这就意味着,这种具有机动能力的纵队基本上可以在行进间进行交战了。虽然法军的条令中,还是要求部队以线式队形前进,以纵队实施集团冲击,但是,在实际的战场运用中,部队通常以多路纵队机动至战场,并接近敌人,而以线式队形用于与敌人进行实际交战。法军采用这种纵队队形,使得其步兵的机动速度比对方线式队形部队更快,而且几乎能在行进中投入交战。利用这些优点,步兵既可迅速集中主要兵力于战场上的一点,也可利用线式队形所不具备的机动速度,攻击敌人步兵的翼侧和后方。这种战术改革,使得法国人将军队分编为由步兵和炮兵组成的常备师。每个步兵师最多16个营,人员不超过1万人。在即将交战时,法军以4个师向敌人接近,每个师再编成2个纵队,每个纵队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都有4个营。运用这种方法,法军在展开成战斗队形时,其机动性大大提高,军队终于能实施在关键性地点,迅速展开成战斗队形,在敌人无法反应的情况下进行决定性突击。

2、强迫敌人接受会战的愿望及建立新型进攻性部队理想的实现。

18世纪的各国军队,不仅向战场机动的速度很慢,而且到达战场后,展开成战斗队形的时间也相当长。因此,除了诱骗敌人陷入障碍物之中,或迫使敌人进攻以解某地之围外,任何一个指挥官都不会想到去与不愿意会战的对手进行会战,因为以行军队形攻击敌军将遭到骑兵的毁灭性打击。而以战斗队形攻击又需要极长的部署时间,通常是一个上午或下午,敌人就可以利用这个间隙从容撤退回避会战。 现在军队分成若干师,有利于迫使对手进行会战。因为成师纵队机动的法国新形军队其机动性大大强于对手,而且由于军队分成师,并且能快速由纵队转换成线式战斗队形,因此,步兵在与敌遭遇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近敌人。从战略角度上说,这实现了步兵在机动中与敌交战的目的。一旦和敌人遭遇,此类军队会让对方的撤退行动更危险。长期的战争实践证明,一旦双方军队摆好阵形交战,不想再战的一方很难从战场上撤出。现在,如果一方不想结束交战,那么另一方就更难从战场撤出了 。同时一支分编为数个师的军队,其行军正面宽度将超过25英里。这意味着它与敌人遭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采用师级编制的军队,具有快速机动接近敌人,并能迅速展开成战斗队形的战略性进攻能力,因此,一旦与敌人接触,这支军队很容易迫使敌人实施一次遭遇战。

3、减轻了军队对后方补给的依赖,极大扩展了军事行动的范围.

以往军队采取集中行动,而军队的规模就如同一个移动的城市人口,由于如此庞大的军队在任何一个城市或村庄都难以获得足够的补给,所以军队要携带大量的车辆辎重,使机动性严重削弱,并使军队必须在基地有效补给的范围内作战,使战略性迂回成为奢望。法军采用了师制后,原先5万人集中行动使用1、2条道路,现在,则分成5个师,每师1万人,利用多条道路同时前进。依据每天所需的最快行军速度,确定分编师的数目。所分编师的数目越多,被军队用于行军的道路数目就越多,这样,不仅行军速度更快,而且行军队形覆盖的地盘范围更大,还便于获得更多的物资供应。由于各师在每条道路上,基本能够就地解决补给问题,不必依赖后方补给,不必携带大量辎重,理所当然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现在的法军在战略上完全可以对敌实施大范围的迂回攻击和侧翼包抄。

4、使战术行动多样化,丰富了军队的作战手段。

即使一个师独立作战时,也不必整个师完全地投入会战。如果这个师和敌人交战一天,而没有太大的伤亡,或者这个师可以用部分兵力与敌人作战,那么,它就可以将本不愿意交战的敌人拖住,以待己方军队的其他几个师赶来袭击敌人。其他各师可以从另外的方向实施攻击,使得正集中兵力与那一个师交战的敌人感到措手不及。比如,从敌人的侧翼实施攻击,并能迅速展开成战斗队形投入交战,那么,这些师在战场上汇集在一起,就可以占据极其有利的位置。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会战,其结果肯定与以往彼此都同意的正面交战大不相同。当军队采用师一级编制后,遭遇战的发生就更加频繁了,而且开始成为一种能够达成战略目的作战样式。这种遭遇战不仅可以给预期遭遇的军队带来好处,也为采用师级编制的军队提供了优势。采用师级编制,使军队体制更加完善,事先就确定了明确的指挥关系,因此,在作战中指挥官可以实施更高效的指挥。 法军将军队分编为若干个师,在行军中就不必过于小心谨慎,其行军速度要比集团式军队快。在战场上,可以将这些师调集到一起,以师纵队迅速投入作战。在将所有的纵队展开成战斗队形之前,法军指挥官可以先利用纵队队形的快速机动能力,让步兵绕到敌人线式队形的翼侧或后方实施攻击,或者集中主要兵力攻击敌人的其他薄弱部位。这样,与采用七年战争中作战方法的对手相比,法军步兵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都是一支进攻型力量。对于像法军这样的军队,作战就成为一个现实的战略目标。以往军队间的会战基本上都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急于进攻的一方,常常不得不对已精心选择了阵地 、有时还修筑有堑壕的敌人发起攻击。军队采用师的编制后,只要敌人不是直接撤离到后方,指挥官就可以尽量迫使敌人进行会战,或在与敌人遭遇中进行会战,而不必再向精心选择好阵地的敌人发起攻击。法军由于实行较完备的编制体制,军队不仅具有较强的战场机动能力,还形成了从营指挥官到军队统帅的完善的指挥体系,因此,即使在敌方事先选择好的地点交战,情况也不同以往。因为,法军步兵在战场上可以非常迅速地集中起来,很容易地避开敌方的强点去攻击其翼侧和后方

军事体系建设的意义

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轮廓已经初步、清晰地显现出来。改革开放的33年,中国以年平均增速高出世界平均值近7个百分点的加速度追赶世界,目前中国所占比重按麦迪逊的购买力平价方法已超过世界的 18%,如用外汇汇率计算去年已超过7万亿美元,占世界 10%以上,总量约相当于美国的1/2。与之相应,我国的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伴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愈发突出。在这种背景下,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保障中国这只巨轮能够在大风大浪中顺利前行?是单纯追求经济的富足,还是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道路,不断增强国防和军事实力?实质问题在于,国防和军队建设能否跟上国家崛起的总体进程,从而确保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协调发展和同步增长?这是一个必须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历史课题。能战方能言和,国家的军事实力越强大,运用武力的意志愈坚定,达成和平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倘若没有相应的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国家和民族就会面临灾难。我国北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文化生活空前繁荣,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非常之高,但由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面对金军入侵宋军竟然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导致了北宋王朝的覆灭。鸦片战争前,占当时世界1/3经济总量的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军事机器陈旧落后,拥有100多万军队的大清帝国,竟然被数千英军所击败,不得不割地赔款求和,使中华民族陷入了长达一百多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之中。今天的中国在现在的起点上,要全面实现现代化,进入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新阶段,成为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实体,进而实现全面和持续的民族复兴,基本前提是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全局,将安全与发展铸造成为体现国家整体利益的“一块整钢”,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

当代中国的崛起和发展,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安全和发展的态势:作为正在崛起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应对列强的打压和排挤;作为一个周边安全环境不稳定的国家,面临着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大国地缘政治生态环境。这种复杂的安全和发展态势,对中华民族复兴提出了一条必须长期坚守、不能有丝毫动摇的底线,即必须始终保持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而一旦破了这条底线,中国近代历史一系列历史悲剧就会连绵不断地伴随民族复兴进程,最终将葬送中华民族的前程。只有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才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为国家的和平发展营造稳定有利的外部环境,才能同强大的竞争对手分享和平发展利益。

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基本要求是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当前,我国面临着诸多安全与发展威胁,概括起来就是: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现实安全与潜在安全相互交织,国内安全问题与国际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军事安全威胁与其他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家战略利益拓展与维护国家安全相互交织。其中,国家核心安全最为重要,其需求是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基本出发点。这种安全需求,通常是指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国家利益拓展以及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方面的需求。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两大建设,最重要的是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基点,加强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整体筹划和顶层设计,搞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总体目标、发展步骤、建设任务、资源配置之间的衔接与协调。这就要坚持国家主导、市场运作、制度创新、军民兼容的原则,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实现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培养体系与地方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融合发展。这条道路的精髓在于,在军事与民用体系之间建立一个开放系统,通过军与民之间的人才、资金、物资、信息、管理等资源的相互交流和渗透,最终实现用一个兼容性的经济技术平台进行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进而把军民分割形成的社会总资源转换成为军民双向互动的高效资源。

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还要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当前,我军建设处于历史的多重交汇点上,即社会变革深化期、军事变革攻坚期、军队历史使命拓展期,“三个时期”相互叠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双重攻坚”,军队机械化与信息化“双重建设”,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双重任务”交织互动。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党深刻洞察时代发展大势,科学判断我军建设所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国防和军队建设阶段性特征,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对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这就要求我们牢固确立党的军事理论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建设强大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