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军事 > 正文

战略物资出口规定 (战略出口政策)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06 12:15:27 分类:军事 浏览:275 评论:0


导读:战略物资出口规定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的演进回望远去的冷战,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冷战合规律性地演绎着否定之否定之路:从冷战到缓和,又从缓和到新冷战,如今又走向缓和,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

战略物资出口规定

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的演进

回望远去的冷战,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冷战合规律性地演绎着否定之否定之路:从冷战到缓

和,又从缓和到新冷战,如今又走向缓和,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基本态势. 现于外的军事、政治、意

识形态的尖锐冲突与藏于内的经济关系发展的脉络大致相同又时有背离。军政冷战和经济冷战之

间互为因果、互为目的手段。虽然冷战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军事力量的对抗,但 财富和实力始终

是相关的 ”从长远的、深层意义上看.冷战演绎的主导者和胜利者不是军政力量而是经济力量。

本文拟以经济冷战为线索讨论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演进的历史,并揭示其内在的必然性.

、从冷战到缓和

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大致从战后到60年代末.美苏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是从由热转冷,再到

由冷转热.但前一转变是明显深刻的,而后一转变是浅显微弱的,故又称为 有限缓和 。1945年。二

战最后一缕硝烟尚未散去,美苏战时盟友关系即已开始解体,军事、政治、经济等各种关系由热转

冷.急剧降温并直至冰点,在两大阵营、两个军事集团对立的同时,两个平行的市场体系也迅速建立

并展开对峙,形成了冷战棵刻的经济内涵。战争结束时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军政强国和经济强

国,但大有大的难处,美国在经济上最为担忧的是军事订单消失 军队复员会造成大规模失业并导

致经济重新衰退,危及制度安全;担忧苏联会利用欧洲经济混乱进行经济渗透。于是,对苏经济遏

制战略应运而生,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马歇尔计划和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锋芒

直指苏联。1947年出台的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翻版,正如杜鲁门形容的那样,是

一个核桃两半边 。 其主要内容是扶植西欧经济使其强大到足以抵抗苏联的攻势,并在推动西欧

联合(其直接结果是欧共体)的基础上使之成为遏制苏联的集团力量。因而 从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发端于杜鲁门政府时期,

其主要内容表现为全面禁止战略物资、紧缺商品和与战略物资有关的技术资料直接或间接地输^

苏东各国。从1948年3月美国决定对苏东禁运战略物资,到1949年《出口管制法》出台和 对共产

党集团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 (简称 巴统 )建立,对苏经济遏制战略基本形成.其现实目标是 使

苏联的势力范围限于它目前的地区. 苏联虽然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但仍然是欧洲第一、世界

第二的军政强国。面对战后初期严竣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和咄咄逼人的美国全球攻势,苏联迅

速做出强烈的反应。在冷战思维的偏激指导下,斯大林提出了。两个平行市场 对峙的理论,并在国

际经济问题上全面推行与西方对立的政策,坚决反对美国对苏联及其势力范围的任何经济蚕食企

图。1945年2月苏联最终拒绝批准 布雷顿森林协定 ,又进一步使经济对抗从理论变成现实.为抵

抗马歌尔计划的影响,苏联通过实施莫洛托夫计划,强化与东欧国家经济联系并限制其与西方经济

往来,到1949年又正式发展成为苏东经济集团(经互会).这样,作为美苏两个计划直接经济后果,

欧洲“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世界体系 和彼此隔绝并相互对峙的两大经济集团。美苏原有的交流渠

道彻底中断.50年代中后期起,冷战首次出现了转折,美苏关系由冷转热,呈不断缓和的趋势,即使

是古巴导弹危机这样的突发性尖锐对抗,也不能使之发生实质性逆转.缓和的经济背景是苏美力

量对比开始了由劣势到均势的逐渐转变。

美国经济在50~60年代总体上仍呈增长态势,但却 正在迅速失去其1945年曾在世界财富、生

产和贸易中所占有的相对比重. 1.m 60年代起美国经济的某些重要领域出现明显的危机征兆。面

对苏联军政实力膨胀的压力,美国被迫采取战略收缩,实行缓和。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就已经认识

到 缓和东西方经济关系是美国国家利益所在 ,并在实际政策方面做了一些调整,如将经济打击重

心转向中国,缓和对苏东的贸易管制等。5O年代中期又通过拟定东西方交流方案,形成韧始的演变

政策以逐步取代激变政策。60年代,美国进一步考虑以经济让步来换取苏联政治让步.肯尼迪时

期实施的 和平战略 ,也将贸易作为推进缓和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这种经济缓和仍然是受到严格

限制的,如1962年《出口管制法》修正案就将出口限制扩大为:凡属对 军事或经济潜力发展有重要

意义的物资, 一律禁止向共产党国家出口. 由于战后恢复性生产、高投A所形成的初始冲力以及

宇航和核船等几个与军事潜力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部门的超常发展,苏联经济出现了跳跃式发展,

其国民收入,1950年为美国的30‰ 到1960年为美国的58%,差距开始缩小。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

提出 三和路线 ,用两个平行市场之间的和平竞赛取代了斯大林时期的隔绝对峙,他认为: 现在我

们的国家在增长速度方面和产品的绝对增长量方面都超过了美国,我们以比美国快三辖的速度前

进,我们每年的产量比它多.因此,赶上美国现在容易多了. 两大市场体系 长期共存、和平竞赛

成为赫鲁晓夫及其以后较长时期内苏联对外经济关系的主导思想。既然可以平行共存,对外(资本

主义市场体系)的经济关系可有可无,对内(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经济关系必须加强控翻. 因此苏

联的缓和攻势主要表现在政治姿态上,经济关系的缓和是极其低调的.在6O年代后半期,苏联开始

出现主动寻求对美经济缓和的迹象.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济关系的转变更具相对滞后

性.在整个60年代,美苏经济关系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以1969年为例,双方贸易颧仅为1.6亿

美元,为苏联与西方其它国家贸易额之最低(同期苏联与英国 西德、法国,意大利的贸易额分别为

7.O6亿、7.4l亿、4.7亿.5.3l亿).且贸易主要限于农产品,1963年美国向苏联出口的50万吨小麦

就堪称这一时期贸易之大宗了.

从缓和到新冷战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大致从6o年代末到70年代末.美苏经济关系的基本态

势是承接上一时期的缓和,继续由冷转热.再由热转冷.但后一转折在形式和内容上仍然是不明显

的,与军事、政治态势的剧烈变动相比,呈现出不一致性和滞后性,当新狰战的阴影再次笼罩世界

时,东西经济的交流依然在冰封的河面下捅动. .

1969年美国越战的失败,标志着美苏战略力量对比均衡态势的基本完成,同时也将经济缓和推

进到具有一定实质性内容的时期.其背景是美苏经济实力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

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越战失败加快了美国经济衰退的步伐,经济霸权也开始动摇, 战争费用大

幅度猛增对美国经济产生很坏的影响, lJI 并把自杜鲁门最初在1941年宣布了遏制主义以来逐

渐形成的对冷战外交政策的一致支持打得粉碎。 尼克松时期提出 国际新经济政策 ,以退为进,

推行以发展美苏经济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缓和方针,对苏实行 诱导式经济外交 .在此方针指导下,

1969年《出口管制法》,以高新技术转让限制取代全面战略物资出口限制,放松了一般技术和商品的

出口,并利用 巴统 的 例外 条款扩大禁运物资和限运物资出口。但是,经济缓和的目的是十分明

6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拒

确的,美国官方公然宣称: 我们的战略是要利用贸易让步作为政治工具,以便在苏联冒险时制约他

们,在他们采取合作态度时鼓励他们, ???? 使共产党国家的国内发展和对外政策沿着我们期望

的目标前进。 尼克橙也形象的说: 在我们的商品上不但要印上经济价码,而且要印上政治价码. 啪

实际上,美国就曾在北越、限制战略核武器、苏联国内政策等同题上以发展经济关系为筹码,迫使苏

联让步。由此可见,美国的经济缓和并非遏制的终结,而是遏制的新形式和继续.

70年代是苏联军政实力最为强大的年代,苏美经济实力差距大为缩短,l965年苏联国民收人

相当于美国的57%,1978年上升为67% 左右.钢铁、石油等近2O种工业产品产量甚至超过美国。

勃列日涅夫过高估计了苏联的经济状况,他认为: 最近25年里,苏联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的

发展,达到了其成果可成为决定世界政治因素的高峰。 但苏联经济存在严重的弊端,与同期美国

趋于表面的危机相比,苏联的经济危机是隐性的,但也是更深刻的。勃列日涅夫秉承苏共二十大的

外交路线,军事上表现强硬,经济上有求于美国。苏共二十四大提出 六点和平纲领 ,宣布要把缓

和放在外交政策的首位,着重改善同美国的关系。由于美苏在经济利益上互有所需,双方经济美系

有较大进展,1972年美苏贸易协定签署后,贸易额呈上升趋势,从1972年的6.88亿美元到1979年

44.77亿美元,成为缓和的一大标志。这一时期举行的几次最高首脑会晤,签订的几十个协定、协议,

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经济内容,涉及经济、科技,贸易、能源、医药、环境、公共卫生等众多方面.如仅

在1972年7月就签订了关于美国向苏联提供贷款、用于苏联向美国购买价值7.5亿美元粮食的协

定,此举 使两国贸易额陡增近一倍 ;关于苏联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总额为3O亿美元的科技合作

协定:关于双方在能源、电子计算机、农业等六个研究领域合作的协定等等。在l972年lO月签订的

一项为期3年的全面贸易协定中,美国甚至允诺要国会批准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并约定在对方首

都互设贸易办事处。双方经济关系获得战后以来的最大发展。

但是,经济缓和并投有带来军政缓和。7O年代中后期,苏联利用美国战略收缩之际,不断扩大

在中东、非洲、中美的渗透,乃至出兵阿富汗,全球攻势达到顶峰。美国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牵制苏联

内外政策的战略方针宣告失败。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迅速盖过了微弱的一致·陛,缓和得以建立的基

础开始崩溃,经济对抗重又发展起来。

1977年卡特上台,以 全球秩序政治 取代了尼克橙主义,虽然美苏经济关系仍然沿着前期缓和

的轨道惯性向前,但已逐渐由热转冷。1979年以前,美国曾多次以苏联的武器控制问题、持不同政

见者问题、苏联武装干涉安哥拉问题以及人权阿题等为由,用搁置贸易谈判、限制出口等经济手段

制裁苏联。

7O年代又是苏联盛极丽衰的年代。1978年苏联军费开支已达到世界首位,高出美国20%,军事

上的疯狂增长与经济上的停滞后退使其成为“泥足巨人 ,更加迫切地希望发展与美国的经济关系。

勃列日涅夫打出 缓和物质化 的旗号,提出以军事缓和与经济合作来补充政治缓和,将发展美苏经

济关系作为政治合作的前提。提出 应该最迅速地和最充分地使两国经济合作的潜力变为现实 。

虽然这一时期美国对苏制裁已经升级,但1977年10月到l978年9月,苏联仍从美国进口了1 480

万吨谷物,l979年粮食贸易颧更是达23亿美元之多.大大超过了l975年协定规定的每年600 800

万吨的数额。而同年美国也从苏联进口了价值5.48亿美元的黄金和2.54亿美元的其它商品。然

而,现实的情况是美苏战略力量对比再次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美国已越来越倾向于运用制

裁方式来处理美苏经济关系了.随着阿富汗事件的爆发,美国对苏联实施大规模经济制裁,新冷战

掀起了高潮。

二、从新冷战到新缓和

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大致从70年代末到l991年苏联解体.美苏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呈现出

与冷战前期相似的形式,即从由热转冷,到由冷转热。但是,国际经济大环境和美苏国内经济状况

第4期 牛笑风:拎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的演进 87

的重大变化,构成美苏经济关系新的背景,无论高压遏制还是诱压结合都不能阻止经济交往的潮

流,发展经济关系已成为解决其它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1979年起美苏经济关系大幅降温,此后直到80年代上半期,一直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其根本原因在于美苏力量对比的实质性变化,美国重新取得优势,再次发动对苏联的全面攻势.经

济攻势范围之广 经济武器 力量之强前所未有。新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美国

经济,虽然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经济实力相对衰落,但国内经济发展总体向好趋势已经形

成。由于对苏经济缓和的结果和初衰大相径庭,于是美国再次调整对苏经济战略。1980年1月, 卡

特主义 出台,成为新经济遏制战略的信号,接着,里根政府又推出耗资上万亿美元的 星球大战计

划 .它是美国全球称霸政治与强大的综合国力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双重意义,

它在把军备竞赛引入太空的同时.也将对苏经济关系推向低谷。从长远的角度看,它在经济上对苏

联的战略反制作用更大. 与战后初期的经济遏钼战略相比,这一时期美国对苏经济遏制达到新的

高峰,改变了7O年代以来的 诱导式经济外交 的缓和方针,实行 高压式经济外交 ,将经济打击目

标重新对准苏联:把技术转让限制作为基本国策,建立起 类巴统管制 、 第三国合作体系 ,扩大限

制范围;对苏实行 无例外政策 ,采取多种钼裁手段加剧其国内经济困难。

苏联8O年代经济衰退加速,经济日趋困难。按美国中央情报局等西方机构估计.1981年苏联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1%.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从1970年的1 5.9% 降到1980年

的l】.6%.n D1l ”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美国差距持续扩大,8O年代中期在民用生产的新技术利用方

面落后美国近2O年.综合国力不及美国一半。在现实的力量对比面前,苏联对美转入战略守势.经

济上更是采取低姿态,希望借助美国援助来摆脱经济困境.但这只是一厢情愿.1979年底以后美

国对苏联实施大规模经济制裁,包括单方面停止履行已经批准的一批 例外 出口协定:除1975年

协定规定外,不再支付苏联另外定购的1 700万吨粮食;停止尖端技术和战略物品许可证出口.冻结

价值1.55亿美元的对苏高级技术项目的出口申请;严格限钼苏联在美国水域的捕鱼权等等.双方

经济关系骤然降温,贸易额由1979年的44.77亿美元锐减至1980年的19.63亿美元.此后,美国又

不断扩大钼裁范围,如推迟双方长期谷物协定谈判;对苏实行石油、天然气禁运;要求一切在国外的

美国子公司包括使用美国专利生产的外国公司对苏实行石油 天然气 备禁运????直至下令抵钼

莫斯科奥运会。强硬到极点。

冷战时代的最后一次转折出现在80年代中期.1985年11月里根和戈尔巴乔夫首次会晤,标志

新一轮缓和的开始.新缓和是美苏两国综合国力长期争斗的结果,也是当代和平和发展两大潮流

推动的结果.80年代以来,国际角逐的主战场已从军事领域转移到经济顿域,处理国与国之鸸关系

的方式和手段不再是以军事、政治、意识形态的对抗为主,而是以发展经济、文化等交流合作为主.

美国在这个时期再次拥有优势。在信息革命的大力推动下,美国经济逐渐积累起实质性变化

的基础,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但困难与问题也很多,尤其是此前的经济遏制战略未见大的成

效,反而使财政、贸易赤字和债务不断增加,国际经济地位严重削弱. 但它的问题远不如其对手苏

联严重,是相对衰落中占据‘第一 的问题. _】【5 里根政府全面总结了以往对苏经济战略,认为僵硬

对抗、高压遏制和盲目发展对苏经济关系以换取其克钼退让都是不可取的。于是一种貌似折衷的

。诱压结合 的经济外交方针取而代之. 诱压结合 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发展经济关系为诱饵,同时

附加政治、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各种条件,迫使苏联全面退却,最终使其政治、经济体制和意识形

态全面倒向西方.1989年5月,布什政府推出 超越遏制战略 ,对战后四十余年的对苏政策作了显

著调整,公开提出美国现在的目标远不仅仅是限制苏联的扩张.而是使 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

一员 . 由此可见, 超越遏制战略 并不是超越了经济遏制,而是实际遏制、彻底遏制、最终遏制,直

至实现和平演变. 因此无论是里根第二任期还是布什时期,美国的援苏计划多为 口惠而实不至 ,

并常附带诸如削减军备.建立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推进政治的西方民主化、改变对持不同政见者的

88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燕

政策以及民族政策等等条件,几乎包括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所有方面.对此美国国务卿贝克直盲

不讳: 直到有迹象表明苏联已经进行了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华盛顿才会不再阻止对苏

联的经济援助 .

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经济衰退到崩溃的边缘.国民收人持续负增长,1990年达到3%.而

同期通货膨胀率却高达86%。据西方材料,199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已降到只及美国的1,3~

l,4。” ”” 严峻的形势迫使苏联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国内经济,并前所未有地把希望寄托在美国等西

方国家的经济援助上.作为新的外交战略的理论依据.戈尔巴乔夫提出对外关系 新思维 ,完成了

苏联外交史上第三次重大改变,结束了赫鲁晓夫以来的 争霹外交 ,开始进人一个新的同时也是最

后一个时期。 新思维 外交战略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垒面收缩、

放弃对抗换取美国的经济援助.新缓和时期。美苏经济关系有了实质性进展。在1989年老布什和

戈尔巴乔夫会晤中破天荒地讨论了苏联的经济困难,美国表示愿意提供经济援助,并同意给予苏联

最惠国待遇.支持苏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关贸总协定.并调整了对苏贸易政策:延长经济、工业和技术

合作协定;举行副部长级贸易会谈;重组美苏商业委员会:提供各种贷款和紧急援助等等.双方从

缓和对话进而建立起某种台作和 伙伴关系 。贸易颧也有较大回升。到1989年底增至55亿美元.

然而,伴随经济关系的不断缓和。一边是美国的垒方位步步紧逼,一边是苏联的节节退让。美援并未

挽救苏联经济的崩溃,反而戒了一剂鸦片,在苏联的制度演变和国家解体过程中起了致命的作用。

1991年底,'苏联解体了,冷战结束了,经济冷战也随之结束了.由于一个对手的突然退出.冷战

的结束比它的开始更为突兀。然而正如汤因比所言: 敌对状态的结束远不是故事的终结 .它留给

人们的思索和启迪是远比过程更为重要的东西。

战略出口政策

一是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以提升外贸价值链为重点,实施促进产业升级的外贸政策;

二是与“一带一路”结合,通过“走出去”联动,逐渐形成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区域性乃

至全球性的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体系。

扩展资料: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二、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有:

1、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2、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3、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4、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5、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

6、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

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国家现行标准下59万农牧区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

4、到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

5、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大局持续长期全面稳定,建成安居乐业、保障有力、家园秀美、民族团结、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