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军事 > 正文

首次成功制造飞机并用于军事 (首次成功制造飞机用于军事第一人)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06 16:35:34 分类:军事 浏览:264 评论:0


导读:首次成功制造飞机并用于军事一、国产歼五喷气战斗机歼五是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亚音速喷气战斗机,是中国制造的第一种喷气式飞机。沈飞于1955年初开始,根据前苏联提供的米格-17Φ喷...

首次成功制造飞机并用于军事

一、国产歼五喷气战斗机

歼五是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亚音速喷气战斗机,是中国制造的第一种喷气式飞机。沈飞于1955年初开始,根据前苏联提供的米格-17Φ喷气歼击飞机为原型进行仿制。1956年7月19日,歼五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同年9月停产,共生产767架。该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和空战,也具有一定的攻击能力。其改进型歼五甲,机头装有雷达,用于夜间截击空战。

歼-5采用单座、单发、机头进气、后掠式中单翼布局。后掠式中单翼的后掠角是45°,为双梁结构。机翼内侧有角度可控的后退式襟翼。副翼偏转角范围为±18°。起落架舱在机翼根部,主起落架收在机翼的两个舱内。全金属半硬壳式构造机身是圆形截面的流线体,机头进气。机身后部装有可操纵的减速板。垂直尾翼分成上下两段,下段固定在后机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垂尾后掠角为55°41′。方向舵可转动25°。水平尾翼后掠角为45°,安装在垂直尾翼下段顶部。升降舵向上可转动32°,向下为16°。前三点式起落架均为单轮。前起落架收入前机身下部的轮舱内,主起落架收入机翼内。主起落架装有缓冲器,前起落架装有减震器和减摆器。主轮轮胎压力为8.34×105帕(8.5千克/厘米2)。密封式单人座舱在应急时可抛掉舱盖,可弹射座椅保证飞行员在紧急时迅速安全地脱离飞机。操纵系统为硬式操纵。副翼调整片和升降舵调整片为电操纵。液压系统用于收放起落架、襟翼、减速板、可调喷口和操纵副翼。冷气系统用于刹车、密封座舱、应急收放起落架和应急刹车等。

采用一台涡喷-5离心式加力涡轮喷气发动机,静推力2600千克,加力推力3380千克。该发动机是苏联克里莫夫设计局的VK-1F发动机的仿制品,VK-1F是米格-17的发动机。1951年航空工业局成立后,开始组织发动机生产,学习苏联新的喷气发动机生产工艺资料。在苏联的援助下,引进了VK-1F的专利制造权。1956年6月包括我国知名发动机设计师吴大观在内的队伍,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现“沈阳黎明机械公司”)仿制成功涡喷-5。1964年生产任务转由西安红旗机械厂负责,66年转产定型投入批量生产。涡喷-5加力推力3380千克,最大推力2700千克,额定推力2400千克,巡航推力2160千克,不同状态耗油率介乎2千克/千克/小时到1.05千克/千克/小时之间。机内燃油1170千克,外挂两个400升副油箱。

机载设备包括超短波指挥电台、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敌我识别器、护尾器、测距器等。机头左侧下方装两门23毫米机炮,机头右侧下方装一门37毫米机炮。备弹量为200发。机上装有光学半自动瞄准具,有两具照相枪。左、右翼下可各挂一颗100~250千克的炸弹。

机翼为后掠式中单翼,副翼的偏转角范围为±18度。机头左侧下方装两门23-1型23毫米机炮,机头右侧下方装一门H-37型37毫米机炮。装弹量为200发。23-1机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发/分;H-37机炮初速690米/秒,射速400发/分。机翼下可挂两枚100-250千克的炸弹。

技术性能:

翼展 9.60米

机长 11.36米

机高 3.80米

机翼面积 22.6平方米

主轮距 3.85米

前主轮距 3.37米

最大起飞重量(带副油箱) 60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5340千克

正常着陆重量 4164千克

空重 3939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机内) 1170千克

(带副油箱) 1834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高度3000米) 1145千米/小时

(高度11000米) M0.994

巡航速度 800千米/小时

失速速度 190~210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无外挂,加力) 16000米

动升限 17500米

爬升时间(0~10000米) 3.7分

最大爬升率 4548米/分

最大使用过载 8g

最大航程(带副油箱) 1560千米

最大航程(机内燃油) 1020千米

续航时间(带副油箱) 2小时50分

起飞离地速度 235千米/小时

着陆接地速度 170~190千米/小时

起飞滑跑距离 590米

着陆滑跑距离 825米

二、国产歼六喷气战斗机

中国空军的主力歼击机,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前线制空权,也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歼-6是根据苏联的米格-19仿制和发展的。1958年初开始试制,原型机于同年12月17日首次试飞,1959年4月批准定型,开始批量生产。

歼-6最早由沈阳飞机厂(现沈飞集团)研制,该厂自1953年开始参照前苏联米格-19波(Л)型和埃斯型歼击机研制的。工厂称其为“东风102”,于1959年9月23日首飞成功,试飞员是吴克明。9月30日,正式宣布首飞成功。 这就是歼-6昼间型的原型机。后因首批飞机出现质量问题,于1961年重新仿制米格-19埃斯型飞机。新机在1964年9月23日交付部队,并被正式命名为歼-6。

歼-6飞机尺寸小、重量轻,推重比大、机动性好,适于近距格斗空战。F-6飞机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价格便宜,除装备中国空海军外,还向国外出口。至1986年停产时,各种型号共生产4000多架。

歼-6的主要型别有:

歼-6I:1966年改装的高空截击型。减速伞仓由机腹改装在垂尾根部。

歼-6II:歼-6Ⅱ是在歼-6Ⅰ基础上的进一部改型,1969年3月25日首飞。进气道中央加可调节整流锥,进气道外壁加8个进气门,机头下方装1门30毫米机炮和1门23毫米机炮,无机翼炮。

歼-6Ⅲ:在原型机基础上改型的超音速昼间歼击机,主要改进是换装WP-6甲发动机,进气道中央加2级可调节整流锥,加大机翼弦长,缩短翼展,加挂空对空导弹,装3门机炮,从而提高空战格斗能力,提高平飞速度,缩短起降距离。1969年8月5日首飞。

歼-6Ⅳ:一种全天候超音速歼击机,1970年9月24日首飞。加长了机身,在机头安装国产雷达,进气道唇口采用薄结构,选用歼-6Ⅲ机翼,只保留机翼根部2门机炮,可挂导弹。

歼-6甲:又称东风103型,仿照前苏联米格-19N飞机制造的全天候超音速歼击机,1975年12月21日首飞,由贵州飞机公司制造。

歼-6乙:又称东风105型,仿制前苏联米格-19NM全天候导弹截击机,是中国第一种全天候导弹截击机,1963年首飞,由南昌飞机公司制造。

歼教-6:歼-6的教练型。

歼侦-6:歼-6的侦察型

歼教-6近年有一种特殊改型,即BW-1变稳飞机。BW-1是中国第一架电传操纵变稳型空中试验机,实际上就是电传系统的试验机。它使我国的战机从机械操纵向电子操纵转化有了可靠的空中试验手段。飞机的前舱改装为评审试飞员舱,采用电传操纵系统的后舱为安全驾驶员舱,保留了原来的机械式操纵系统。两舱驾驶杆之间的小拉杆经电磁离合器,协调电传操纵以及机械操纵前后杆的脱开和啮合。实施电传操纵时,后驾驶杆与机械杆系联动,一且电传操纵出现故障,经应急切断开关,后架驶杆可立即接替飞机的操纵。在改装中,BW-1变稳机加装了数字式气动变稳系统、模拟式电液伺服人感系统、数字式目标跟踪显示系统、机载数据采集记录和遥测发射系统、试验信号放大器、大气扰流信号发生器和各类传感器、变换器、电气和液压副件等共136项。为增加安装空间,还拆除和换装原机有关附件外,还加装了一个机腹设备舱和背鳍鼓包。1988年11月5日BW-1首飞评审通过;88年12月25日,地面滑行3次;89年4月22~26日,改装飞行5次;1989年6月21日,电传操纵系统闭环滑行2次;89年6月27日~7月21日,人感系统试飞10次;89年8月8日~9月28日,电传系统闭环试飞26次。9月28日,该机顺利完成全部闭环试验试飞,开创了我国飞行品质、飞行控制技术研究的新领域。试飞实现了所有设计功能。该机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机载设备:

通信电台、雷达测距器、无线电高度表、敌我识别器。

动力装置:

装两台WP-6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2×25.5千牛,加力推力2×31.87千牛。

武器装备:

3门23mm航炮,翼下可挂空-空导弹、火箭、炸弹和副油箱等。

尺寸数据:

翼展9.04米,机长(含空速管)14.64米,机高3.89米,机翼面积25.0平方米,后掠角(1/4弦线)55度。

重量:

最大起飞重量882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7400千克,燃油重量(机内)1180千克,正常载重1950千克,外挂重量 50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M1.35/1450公里/小时(高度11000米)

巡航速度:96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7500~17900米

最大爬升率:180米/秒(高度5000米)

最大航程:(不带副油箱)1390公里/(带副油箱)2200公里

续航时间:(带副油箱)2小时38分/(不带副油箱)1小时43分

起飞滑跑距离:515米

着陆滑跑距离:610米

最大使用过载:8g

三、国产歼七喷气战斗机

1966年1月,首架歼-7在沈阳飞机厂首飞,试飞员是葛文墉。1964年和1965年航空工业部确定成都飞机厂和贵州飞机厂也生产歼-7。后来基型歼-7大约生产了十几架。

歼-7基型装有1门30毫米航炮,可外挂2枚霹雳-2空空导弹或38枚火箭。进气道进气锥可分三级调节。发动机为一台涡喷-7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38.245千牛,加力56.388千牛。涡喷-7是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于1963年按前苏联Р11-Ф-300发动机开始仿制的,1966年12月国家验收,1967年小批生产。1968年转至黎阳公司试制,1970年开始批量生产。首翻期为100小时,总寿命300小时。1980年后涡喷-基型基本停产。在使用初期出现了不少影响可靠性、耐久性与维修性的结构问题,通过改变结构、更换材料和改进工艺,基本排除故障。改进包括,新工艺制造的涡轮叶片和部分重要零部件,加力燃烧室和压缩器则重新设计。后期的涡喷-7的涡轮叶片从31片减少到24片,更大地提高了可靠性,减少了发动机对喘振和失速颤振的敏感性。

首次成功制造飞机用于军事第一人

潘世忠。

我国国内首次成功制造飞机并将飞机用于军事的第一人是潘世忠。

1913年,潘世忠设计制造的“1号”飞机,这是中国人在本土自行设计制造且完成飞行的第一例

1913年10月12日,潘世忠在北京南苑操场作飞行表演,他驾驶着亲自设计制造的飞机滑行升空,然后绕着总统府、参谋部、旧城墙飞行,高度达1500米。

他的飞行技术不仅使同胞感奋,就是海外航空界人士也为之折服。潘世忠的业绩从此被载入中国航空史册,成为第一个在自己国土上用自制飞机飞行的中国飞行家。

潘世忠人物经历:

1914年3月,南苑航空学校经过一阶段的准备和训练,进入高级飞行阶段。其间,潘世忠对自制的飞机不断进行改进测试,可谓呕心沥血。

就在当月11日,由校长秦国镛、主任教官历汝燕、学员章斌各驾驶一架飞机,完成了北京至河北保定的航线飞行课目。这也是中国国内首次航线飞行,被载入史册。

同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一样,潘世忠埋头苦干,报效祖国的鸿鹄之志虽然得到了实现,但是在当时军阀混战,卖国屈辱条约接连签订的背景下,潘世忠的心常常不能平静下来。

1917年7月1日,张勋等在北京拥护已被废的溥仪复辟,全国一片哗然。潘世忠闻讯后,十分气愤,毅然驾机讨伐,在皇宫上空盘旋,并投掷石块,以示抗议。

1920年1月,潘世忠被任命为航空工厂厂长。后因脑伤致疾,他举家回到上海。1930年夏天,潘世忠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年仅41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潘世忠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