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军事 > 正文

在治水矛盾发生深刻变化 (新时代治水主要矛盾是什么)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07 13:15:25 分类:军事 浏览:266 评论:0


导读:在治水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前言:大禹治水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是里程碑式的,其意义之重大堪比涿鹿之战。虽然大禹治水的本质是中原诸部落为抵御自然灾害,争取生存环境所做出的巨大努...

在治水矛盾发生深刻变化

前言:

大禹治水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是里程碑式的,其意义之重大堪比涿鹿之战。虽然大禹治水的本质是中原诸部落为抵御自然灾害,争取生存环境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但是,大禹治水之后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了夏启败伯益得天下共主之位,有扈氏之乱,后羿起兵,太康失国,少康复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就不得不让人心生疑虑,既然大禹治水本是一次中原诸部落精诚合作的重要典范,那中原地区为何会在大禹治水之后又发生如此多的纷争?这些纷争的根源是什么,拨开层层迷雾,去探寻被忽略的历史真相—早期夏夷两族的合作与纷争。

大禹治水是我国华夏文明史上发生的第二件大事,而第一件大事就是涿鹿之战。涿鹿之战后,蚩尤领导的黎族势力彻底退出争霸中原的舞台,而活动在今天黄河中上游包括甘肃东部,陕西,山西,河南中西部地区的夏族首领黄帝凭此一战被公推为当时的天下共主,名义上领导当时其他诸部落,包括夷族部落,由此开启五帝时代。因为夷族生活的区域大抵在今天山东,江苏及安徽北部,河南中东部,河北及辽东一带,所以古人又称夷族为“东夷”。

黄帝凭借个人魅力及击败强敌蚩尤的强大能力而促使夷族臣服,此后夏夷两族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接触与交流,两族之间一直相安无事,天下共主之位也遵循禅让制而代代相传。

可是随着生产力及生产工具的不断增加与改善,各部落整体思想亦在逐渐转变,其中最大的变化便是夷族逐渐不满夏族长期霸占天下共主大位的事实,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自黄帝开始,天下共主的大位几乎一直都在黄帝一脉中传承,所谓的“禅让制”,“公天下”依旧带有非常鲜明的“家天下”之色彩,至于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更多的是人性之私欲使然。

而这种人性所滋生的私欲自然也引发了夷族的不满,但在夷族的不满情绪日渐高涨之时,华夏大地发生了一件更为可怕的事情—洪水。

关于那场洪水的主要爆发地及波及范围,目前尚无考证,不过可以通过一些史籍的记载来进行推测。

洪水发生的地点

《汉书地理志河内郡共县》记载:

北山洪水所出

共县即今天的河南辉县,位于太行山之东南麓,因此《汉书》所载之“北山”应为太行山,而辉县境内有百泉河,百泉河经辉县注入卫河,卫河经河南安阳,河北馆陶挟淇河,漳河入海,这即是黄河故道。

除此之外,共县还曾是远古共工氏部族生活的区域,而《竹山纪年·五帝纪》又有记载过尧曾在先令共工治河一事,虽然《竹书纪年》里有很多存有疑问的记载,但有了《汉书》的佐证,不难断定,洪水爆发的大体位置当在今天的辉县境内。至于那场洪水波及的范围究竟有多大,需要进一步的推测。

洪水波及的范围

《尚书·禹贡篇》里记载: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

“九河”是古时黄河的九条自然河道,五帝时代,由于没有人工的疏通堵塞,黄河进入华北平原后自然形成九条河道,而后注入大海,所以“九河”当位于山东,河北,天津一带。“大陆”为一古泽薮名,又名巨鹿泽,由此可以推测“大陆”应在今河北巨鹿一带。“降水”应为一条古水之名。

按照《尚书·禹贡篇》的记载,从地理位置上看,“九河”最北,向南依次是“大陆”,“降水”。既然“九河”,“大陆”的位置已经确定,那“降水”的位置自当在巨鹿之南。

之前根据《汉书》所推,洪水当主要发源于太行山东南麓之辉县境内,卫河挟淇河,漳河入海,那么根据《禹贡篇》里的地理位置之记载,“降水为淇河或漳河”一说最为符合。

除此之外,《孟子·滕文公上》又有记载: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由此可得知,当时的淮河流域亦遭泛滥。

因此,当年的那场水灾最终波及的范围当在今天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山东西部,河北东南部,天津等地区,其波及范围之广,实属罕见,而从中不难发现,洪水肆虐的范围正是夷族的主要生活区域。

所以面对如此严重的水灾,最为着急的当属夷族各部落,但是作为天下共主的尧也不可能置身事外,面对日益加剧的夏夷两族矛盾及肆虐的洪水,帝尧又做出了怎样的决策呢?

帝尧的应对

先用鲧治水,后起用舜,直至将共主之位禅让给舜

当时事情的大体经过是,水灾发生后,帝尧向群臣求教能治水者,群臣都推荐鲧,可是帝尧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了,但群臣依旧坚持天下只有鲧才能治理洪水。所以,帝尧被迫用鲧治水,九年后,鲧因治水不利被帝尧弃用,舜取而代之,而后帝尧将共主之位禅让给舜,舜随即杀掉鲧,由鲧的儿子大禹接替其治水。

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扰。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之言,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史记·夏本纪》

其实如果单看这段故事,会发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最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就是,鲧作为当时最有名望最受群臣支持且最有能力治水的人才,帝尧竟然第一时间没想过要重用他,而当鲧兢兢业业治水九年没有成效后,帝尧竟然默认了舜诛杀鲧的行为,如此种种不得不让人怀疑,帝尧和舜似乎都迫不及待的希望鲧死去。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集中到了另一处,即“鲧”是谁,他究竟因何而死?

鲧的身份及处境结局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汉书·律历志》引古本《帝系》记载: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

《竹书纪年》记载:颛顼产伯鲧

虽然不同古籍记载鲧的出生略有不同,但有一件事现在可以完全确定,即鲧和大禹为黄帝之后。

前面说过,夷族对于夏族长期“霸占”天下共主之位已经日渐不满,传到帝尧这一代,又在夷族的主要生活区域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水灾,所以身为天下共主的帝尧如果处理不好这两件事,那么夏夷两族反目甚至刀兵相见的日子将为时不远,而与此同时,鲧作为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深得群臣之心,若按照惯例,日后由他接替天下共主之位似乎已成定局。

要知道,帝尧与鲧同为黄帝之后,在帝尧之前,天下共主之位无不是黄帝一脉内部传承,若说帝尧之前没有将鲧视为接班人,那鲧又如何能够得到群臣的支持,而帝尧又为何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曾一度产生过弃用鲧的想法,这难道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但若真由鲧接替帝尧成为天下共主,那夏夷两族之间的矛盾必将会进一步激化,帝尧深谙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他只能借治理水患之机,加强夏夷两族的沟通与合作,进而维持天下稳定的局面。

因此,年老的帝尧决定将天下共主之位禅让给夷族首领舜,这也是自黄帝之后,天下共主之位第一次由夷族首领担任,亦是真正意义上的禅让。

而帝尧将共主之位禅让给舜,除了他是夷族首领,此举有缓和夏夷两族矛盾的原因之外,舜本身的能力与品德也得到帝尧及世人的认可,况且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即舜本身是夷族首领,相比于自己和鲧,他更了解也更懂得该如何治理目前面临的水患。

可以说帝尧的决定在当时是非常合理的,但《吕氏春秋》及《韩非子》却又有了另一番不同的记载: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殊,杀鲧于羽山之郊。

这两部古籍将鲧的死归结为他对帝尧的决定不满,最终在这场权力的争夺中失败被杀,若结合之前所作之推断,《吕氏春秋》与《韩非子》的记载似乎也不无道理,当然了从某个方面来讲,这更像是一种阴谋论的陈述。

鲧死后,在帝尧的支持下,夷族首领舜毫无争议的成为天下共主,他任用鲧的儿子大禹治水,夏夷两族暂时放下隔阂而开始精诚合作治理洪水,这自然也是帝尧的心愿。但如此种种难道就意味着夏夷两族从此不会再生矛盾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大禹治水后的天下大势

史书记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总结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基础上,治水十三年,终于彻底消除水患,还天下太平,而大禹也凭借此丰功伟绩得到舜帝的认可,成为天下共主。

也就是说,舜之后,天下共主之位再次回到黄帝一脉,回到夏族之手。因为之前大禹领导夏夷两族共同治理水患,成效显著,得到两族的拥戴成为天下共主自然不会引起任何的怨愤与不满,但随着大禹的离去,本应继承天下共主之位的夷族首领伯益竟被大禹之子启逼走。启顺利登上天下共主的大位之后明确了“家天下”的传承制度,而启的这种做法无疑再次激化夏夷两族的矛盾。

关于伯益的去向,《孟子·万章上篇》记载:

禹荐益于天,七年而崩,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箕山即位于今天河南省登封市境内)

启以驱逐伯益的方式继承共主之位后,夷族各部渐生不满,最终爆发了有扈氏之乱,后来启率军与有扈氏战与甘,甘之战,有扈氏大败,启稳居共主之位。

关于甘之战的地点,史学大家钱穆曾考证其在洛阳东南一带,而前面提到的伯益避启于箕山之阴的“箕山”即今天的河南登封市境内,此地亦位于洛阳东南一带,所以有扈氏极有可能是伯益之部族,有扈氏之乱也亦有可能是伯益为报夺位之仇而发起的反抗。

虽然有扈氏的反抗很快被镇压下来,但到了启之子太康在位时期,夷族部落首领后羿与寒浞先后崛起,大禹一脉共主之位的传承因此而被中断几十年,直到少康复国,共主之位才重新回到夏族之手。

通过少康复国一事可以看出,当时夷族势力还远不足以对抗夏族,是以夏族依旧能以较高之文化水平统治中原,但夷族在与夏族的合作与纷争中亦开始发展,及至夏桀在位时期,夷族部落中强大的一支商终于崛起,最终商族首领汤攻灭夏,取得天下共主之位,从而建立六百年之商王朝。

但夏夷两族的纷争还远没有结束,六百多年后,夏族里一支名叫周的部族再次起兵攻灭了商,因为此时的夷族经过六百年的时间大多已为夏族所同化,与夏族融合根深蒂固并催生了真正的华夏文明,因此周灭商也为夏夷两族的纷争画上一个句号,此后中原大地便又是另一番之景象了。

新时代治水主要矛盾是什么

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是: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为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明确了工作重点、指明了前进方向。

治水包括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多个环节。当前的关键环节是节水,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

这就要求从根本上转变治水思路,把节水放在治水工作各环节的首要位置,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开展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并强化水资源取、用、耗、排的全过程监管。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新时代治水的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治水矛盾也相应变化。

我国治水主要矛盾从人民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判断意义重大,深刻洞察了中国国情深刻变化对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必将对今后水利工作重心和重点任务产生重大影响。

这一科学判断把握了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特别是新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水安全形势。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防汛抗旱能力显著提升,防汛抗旱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洪涝灾害和干旱的威胁。

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未来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仍可能有一定增长,由此带来的新水问题挑战将更加严峻。

以上内容参考梅州市梅江区水务局-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