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08 06:05:22 分类:军事 浏览:316 评论:0
军事科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综合性科学。又称军事学。
军事科学的根本任务,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透过极其复杂的战争现象,探索战争的性质和规律。
现代军事科学包括军事理论科学和军事技术科学两大部分。
军事理论科学
大体可分为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两个门类,以下再分为若干学科。军事思想是研究战争观和战争与军事问题的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从而揭示战争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研究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基本原则;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国家、军队,主要领导人和军事家在战争与军事问题上的基本思想、观点和理论等。
军事学术是研究战争指导和军队建设的规律和方法。通常包括: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事运筹学、军制学、战争动员学、军事教育训练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队后勤学,以及军事历史学、军事地理学等。
军事技术科学
主要研究现代各种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使用和维修保养等技术,以及军事工程和军事系统工程等。
军事技术科学的分类,包括基础理论和各个应用学科,后者按现代武器装备在各军种、兵种中日益专门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划分为:海军技术、空军技术、战略导弹部队技术、装甲兵技术等;按武器装备的种类划分为:枪械、火炮、坦克和装甲车辆、军用飞机、舰艇、导弹、核武器,以及自动化的通信、指挥、侦察系统等。
军事科学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军事和军事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新的军事专业不断出现,学科随之增加。如战略理论的研究,除了总体的研究外,还分别有各种战略的研究,诸如核战略、海洋战略、空中战略、外层空间战略以及战区战略、后勤战略等等。另一方面,由于军事与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关系密切,军事科学同其他领域中一些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从而又逐渐形成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国防经济学、国防外交学、国防教育学、军事管理学、军事社会学、军事人才学、军事伦理学、军事心理学等,军事技术科学的边缘学科则为数更多,如军事工程地质学、航空航天系统工程学等等。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特殊社会现象。原始社会晚期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的暴力冲突,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初始形态。这种部落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生存条件而引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财产、阶级的出现,战争的性质逐渐发生变化。进入阶级社会后,战争便成为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成为政治的继续。只有全世界实现了共产主义,阶级和国家消亡了,战争才会消亡。
军事是以准备和实施战争为中心的社会活动。诸如武器力量的组织、训练和作战行动。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和使用,战略、战术的研究和应用,战争物资的储备和供应,国防设施的计划和建造,后备力量的动员、组织和建设等,都属于军事的范畴。军事不是孤立的活动,它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既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又对它们发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战争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人们在战争实践中,为了指导战争,不断总结战争实践经验,探索战争的客观规律,寻求克敌制胜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促进了军事学的形成与发展。
军事学在古代社会就已出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军事学在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方面都取得许多辉煌的成就,但是古代军事学尚未形成完整和严密的科学体系。到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军事科学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但仍含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成分。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军事领域,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军事科学成就基础上,创立了无产阶级军事科学,从而使军事科学成为一门客观、全面地反映战争规律的科学。 军事科学的根本任务,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透过极其复杂的战争现象,探索战争的性质和规律。战争性质主要指它的社会政治性质,如正义的、非正义的战争,或进步的、反动的战争等。此外,战争性质还有它的规模、持续时间和武器装备、作战方法等方面的性质。战争规律是战争的各种矛盾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包括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军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战争,而战争又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关系整个社会生活的特殊社会活动形态,因此军事科学具有综合性和鲜明的阶级性。自然科学的许多成就,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成为军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军事技术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各种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使用、维修等。世界上局部战争一直连绵不断,世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制止战争的力量也在增长,斗争是长期的,军事科学也将不断发展并日益完善。将来,随着阶级、国家的消亡,消除了战争的根源,人类进入永久和平的时代,军事科学也将最终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古代军事
在世界古代历史上,中国的军事学曾在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很早就出现了金属兵器和战车,建筑了被誉为世界奇迹的古代防御工程体系万里长城;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和火器的创制,也在世界军事史上有深远的影响;中国还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技术专门家;此外,中国最早创立了较系统的军事理论,从先秦到清代前期,先后有2000多种兵书问世,并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军事历史、军事地理著述,编纂了卷帙浩繁的军事类书。古代西亚和地中海沿岸一些国家,如古埃及、波斯帝国、古希腊、古罗马等,在军事学方面也有各自显著的成就。 中国古代军事学的诞生(夏、商、西周时期)人类最初的战争,以狩猎工具为武器。随着生产与战争的发展,生产工具与作战兵器逐渐分化。开始主要是制作和使用石(骨)兵器。相传约四五千年前,已开始生产金属兵器。公元前二千多年,中国夏代虽仍以石兵器为主,但已能制作刀、戈、戚、镞、矛、匕首等青铜兵器。商代开始了以金属兵器为主的时代。周代青铜兵器进入鼎盛时期。古代军队已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夏代军队由六“卿”统领。商代军队编制最大单位是“师”。西周军制沿袭殷商而有所发展,严格实行“国人”从军。夏初甘之战已出现战车。商代后期车战已成为主要作战方式。西周军队主力是战车兵,以车乘为基本作战单位。车战一般只在平原地区进行,根据地形情况将战车列成方阵,作战时通常是对攻。在作战指挥上,至迟到西周中晚期已用金鼓旌旗。到氏族社会末期,战争指导中已不乏谋略。据载夏少康以武力夺回王位时,在战前就注意谋略,还派出了军事间谍。商灭夏,先攻取夏的属国,改变了力量对比再伺机决战。周灭商也采取由近及远、先弱后强地剪除对方羽翼的谋略,然后趁商王室内部纷乱,商都空虚之机,联合诸侯大举东征。商灭夏与周灭商,战前都重视探测对方虚实,获取情报,用间也是相当成功的。
这一时期,军事文献开始出现。古代军事理论多散见于国家的典章法令和其他文献之中。《易经》的卦辞和爻辞中就有一些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内容。中国古代最早的文献汇编《尚书》和诗歌总集《诗经》,也记述了夏、商、周三代一些军事理论片断和零星的谋略思想及战争情况。春秋以前已有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作战样式和战略战术有所改进。由于车战受地形限制较大,春秋末期晋国魏舒“毁车为行”,将战车上的甲士改编为徒兵,易车战为步战,提高了作战机动能力。到战国后期,步战已成为主要作战样式。车、步、骑配合,水、陆并用,使野战流动性加大。春秋战国之际城邑的迅速发展,使城寨攻防也成为重要作战样式。
作战指导上的变化也很显著。在谋略方面:逐渐否定了重信轻诈等用兵之道,重视审时度势,因利乘便。春秋以前的战争主要以战胜对方为度,战国时则以消灭敌军实力为准。战国中期孙膑在桂陵之战中以“围魏救赵”、在马陵之战中以“减灶示弱”诱敌就范的谋略,在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在战法方面:春秋时期采用了多种方法作战,有两翼突破、再捣中坚(如鄢陵之战);设伏诱敌、乘势歼灭(如鸡父之战);疲敌而击、后发制人(如长勺之战)。车战时代重在野战,战国时设守要害和利用城池防御,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战国时阵法已有多种多样,银雀山汉墓竹简中提到了方、圆、疏、数、锥行、雁行、钩形、玄襄、火、水等10种阵法。 春秋战国之际,为适应战争指导的需要,军事理论著作相继问世,《孙子兵法》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继《孙子》之后,战国时期兵书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它们在继承《孙子》军事思想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这些兵书的内容范围和论述重点,总起来看,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将帅修养和军队组织、训练、纪律、奖惩制度、指挥、侦察、通信,以及攻防战具、行军渡水器具等许多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带来意识形态领域的空前活跃。各派思想家、政治家对战争问题各抒己见,是“百家争鸣”在军事上的反映。其中论兵内容较多、影响较大的是儒、墨、法、道4家。先秦诸子论兵,开创了古代非兵家论兵的传统,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学,在编年史《左传》、国别史《国语》、典章制度汇编《周礼》和策士论集《战国策》等,以及先秦典籍中都普遍存在,为军事历史学奠立了基础。军事地理学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如《孙子·地形篇》《管子·地图篇》都包含有军事地理方面的论述。 秦朝统一六国,汉、唐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军事技术的进步。秦以后进入了铁兵器为主的时代,至东汉铁兵器完全取代了铜兵器。骑兵装具有重大发展,南北朝时战马装上防护铁甲。远射兵器弩,除有了以手操持的擘张弩外,战国末期出现的用足踏张弦的蹶张弩,至汉代已普及军中。弓弩的射程可达千余步,已大量使用钢铁箭镞。这一时期军事交通、运输、军事工程作业等技术的进步也很突出。特别要指出的是火药的发明和应用,引起了古代军事技术的重大变化。据考至迟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火药已在中国首先研制成功。火药首次用于战争是唐末天佑元年(904),当时谓之“飞火”。
秦汉时全国军队区分为京师兵、州郡兵和边防兵,这一制度影响久远。始于西汉盛于三国的军事屯田制度,是寓兵于农的一种形式。南北朝时创立的“府兵制”,至唐成为兵农结合的一种形式,但未能长久维持。车兵在西汉时被淘汰,骑兵一度成为主要兵种。秦、汉、晋、隋、唐统一全国的几次大规模战争,分别成功地运用了由近及远、各个击破,避实就虚、声东击西,水陆并进、分进合击,先疲后打、奇兵突击等谋略和战法。骑兵长途奔袭,在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作战中比较多见。步骑配合实施奇袭和用车结营以制骑兵,也是常用战法。
秦始皇收缴并销毁民间所藏兵器,对兵书或毁或禁。西汉两次整理兵书,并行分类,颇有成绩。汉初出现的《三略》和后来的《淮南子·兵略训》等,是传世的重要著作。汉儒争注经文而不注兵书,唯曹操注《孙子》,开注先秦兵书的先河。用注释兵书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成为古代军事著作的一种形式,至唐渐盛。宰臣学士继承先秦非兵家论兵的传统,在许多保境安邦的建策、文稿中,关于边防强弱、兵制利弊、用兵得失、谋略优劣等论述,是古代军事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北宋初,利用火药创制的火毬、火箭等燃烧性火器用于战争,开始了战争史上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时期。南宋初,陈规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长竹杆火枪。之后,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又制成了能发射子窠的突火枪,在发射原理上是欧洲近代枪炮的先导。元(蒙)军把竹火枪改进为金属火铳,为近代枪炮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3世纪末,火药与火器的制造技术,经由阿拉伯西传至欧洲。11世纪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已用于舟师导航。郑和下西洋所组建的舰队,舰船曾多达200余艘,其中宝船60多艘,官兵多达2.7万余人,标志着当时中国的舰船建造与军事航海技术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军事筑城学也有很大的发展,明初建筑的南京城。
明朝洪武年间,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装备火铳。永乐前期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队神机营。火器的广泛使用,使军队的作战方法发生了变化。通常以火器在较远距离上杀伤敌人、摧毁敌阵,冷兵器则用于近战和白刃格斗。军队作战指挥增加了组织运用火力、组织枪炮与冷兵器之间的协同和不同营种之间的协同等内容。战斗编组与战场管理也比以往更为复杂。
从北宋初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近900年中,战争频繁,其中有王朝统一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农民起义战争与对外战争,战略战术也随之发展。赵匡胤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先消灭荆南和湖南两个政权,尔后又按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方略统一全国。元末朱元璋建立了以金陵(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积粮练兵,扩充实力北上灭元。明王朝实行睦邻自固的国防政策,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安全与统一。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采取先取关中,再攻山西,先消灭明军主力,后夺京师的战略,灭亡了明朝。北方少数民族领袖,往往以远交近攻、联此击彼之策,统一本族各部和附近各民族后,集中兵力,选择有利时机,兴兵破关掠地,或逐鹿中原,夺取中央政权,分别建立了元王朝和清王朝。在此期间,火器与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同时,骑兵战术在北方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军队中也有相当的发展。
宋王朝于熙宁五年(1072)正式兴办武学,教育学生攻读历代兵法,研究军事理论,并以弓马武艺训练学生。明清两朝也循此例先后设立武卫学与八旗官学。北宋前期,组织编纂出中国第一部新型兵书《武经总要》。该书包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两大部分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其后又将《孙子》等七部兵书汇编为《武经七书》,作为武学的必修课程。明代后期,倭寇的威胁,北部边警的频繁,欧洲殖民者的寻衅,促使一些有识之士研究军事,提出经武练兵及充实边防海防的许多新观点和有效措施。各具特色的军事著作纷纷问世,主要有:最早提出御近海、固海岸、严城守的海防战略理论和绘制沿海地图、海防图的《筹海图编》;以练兵、教战、用器、布阵见长的名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阵纪》;精于火药与火器研究的《兵录》;军事学内容详备,并收有《郑和航海图》和神火飞鸦等罕见资料的军事百科全书性著作《武备志》;传播西方火器制造和使用技术的《神器谱》、《西法神机》、《火攻挈要》等。清代初年,出现了综述山川险易和用兵得失的军事地理学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康熙、雍正年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戎政典》,汇集了历代各种军事资料。至鸦片战争前夕,还出现一些总结实战经验或论述防务、训练的兵书,如《洋防辑要》、《筹海初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