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军事 > 正文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国民党败在)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09 17:45:30 分类:军事 浏览:244 评论:0


导读: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错误,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条件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地理和自然环境等,但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这些因素加上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构成了战争矛盾...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错误,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条件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地理和自然环境等,但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这些因素加上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构成了战争矛盾的整体。它们相互作用,推动战争的发展,导致了一定的战争结局。政治决定战争的性质,是对战争胜负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军事是直接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它与战争的其它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推动战争的发展和结束。科学技术是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因而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另外,任何战争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因此,天候、地理等自然条件是战争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

战争既是物质力量的竞赛,又是精神力量的竞赛。任何战争说到底,都受人和物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一般地说,武器装备等物质力量是战争的重要因素,武器装备优越的一方,取得胜利的物质力量就强大一些。

然而武器装备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是具有良好素质,能驾驭现代化技术装备的人。

扩展资料

在阶级社会,战争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人类社会出现过多种类型的战争。

按战争性质分,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按社会形态分,有原始社会后期的战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战争等;按战争形态分,有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以及正在形成中的信息化战争;按是否使用核武器,分为常规战争和核战争;按战争规模分,有世界大战、全面战争和局部战争;按作战空间分,有陆上战争、海上战争和空中战争等。

战争对人类的安危、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社会的进步与倒退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战争将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并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战争的消亡是有条件的,将经历一个久远的、逐步的过程。

只有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的极大进步,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随着国家或政治集团间根本利害冲突的消失,战争才会最终失去存在的土壤和条件,退出人类历史的舞台。在中国古籍中对战争有多种称谓,如“战”“争”“戎”“兵”“兵革”“争战”“兵甲”等。

“战争”概念一词较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战争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久远的历史过程。人类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已出现原始形态的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那时,人们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组织内生产和生活。

在部落组织外部,人们在从事采集狩猎或原始农业活动中,或由于天灾、人口增殖等原因引起的部落迁徙过程中,为了争夺赖以维持生存的土地、河流、山林等自然资源,出现了部落组织之间的冲突乃至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争因素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国民党败在

淮海战役国民党失败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政治原因

政治是军事的根本,自古以来,未有政治不修明而军事能得最后胜利的。国民党政治腐败,军政官吏贪污腐化,蒋介石所作所为已不合乎民心,不顺乎潮流,其在淮海战役中失败是必然的。从政治上讲,在淮海战役打响前,国民党就已经丧失了其取得胜利的能力。原因如下:

1.背叛三民主义,信仰发生危机。

1924年国民党召开“一大”接受了孙中山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的三民主义。后来蒋介石为了夺取和维护手中的权力,篡改了三民主义的精神实质,背叛了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招牌下,“民族主义”只是国民党政权与帝国主义勾结,出卖民族利益。“民权主义”实际上是官权、绅权与土劣之权,广大人民毫无任何民主自由而言。“民生主义”就平均地权而言,到淮海战役爆发时,不仅土地问题未解决,反而,豪强兼并变本加厉,苛捐杂税日甚一日;就节制资本而言,它保护的四大家族的利益,不仅未能带动经济发展,反而阻碍了生产力进步。

这种理论与实际相违背的做法,必然失去民心。淮海战役失败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当政二十年,对其社会改造与民族福利,毫未着手,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只重做官,而未注重三民主义之实行。此种情况,注定了国民党军队一败再败的命运。

2.蜕化变质,丧失革命意志。

南京政权建立后,国民党保留了大革命时期的形式,大规模的吸收地方实力人士为党员,并让他们参加国民政府。这样一来,旧军阀的价值观念、态度及习俗,就渗入到新政府中来了,敷衍塞责,贪污腐化等官僚腐败习气迅速蔓延,很快就瓦解了国民党的活力和革命精神。

其次,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清除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清党的结果,以前国民党内占70%以上的工农党员,只剩下10%(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末仍未改变);而大地主、大买办本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对象,却变为国民党的主要依靠力量的阶级基础。

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革命意志也丧失殆尽,党的工作不能在社会中发展,其政策不可能为大多数人着想,必然失去人民的支持,因而从根本上动摇了其执政的地位。

3.派系林立,勾心斗角。

自定都南京以来,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一直未停。派系斗争(特别是蒋系和桂系之间的斗争)到达了白热化程度,各组织结构之间相互勾心斗角,整个政治体系处于半瘫痪状态,连蒋介石本人的领袖地位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淮海战役前后,桂系为了夺取权力从政治、军事上向蒋施加压力,而蒋亦处处设防,步步为难桂系。总之,在国民政府危难之时,各派系利益之外,根本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样的政权垮台是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

4.腐败加速了国民党的失败。

以权谋私和贪污腐化是国民党政权的一大特征,它弥漫于这个整体的各个机关,各级官员,它像蛀虫一样把这个政权蛀空而最后倒塌。国民党由于丧失了革命信仰和革命精神,组织涣散,纪律松懈,这使廉洁作风失去了内在保障,而长期处于缺乏社会监督的一党统治局面,就又使它丧失了廉洁的外在保障。特别是40年代以来,由于生活物质的普遍匮乏,国民党官吏掌握着稀缺资源的分配权力,这又为国民党普遍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无所制约的权力逐渐走向自我毁灭。 贪污腐化的结果必然使政府的功能受到削弱,大大消耗了官员们的公益精神,更为严重的是,贪污引起了人民对政府及官员的普遍不满和强烈愤慨,继而走上反抗国民党政权的道路。

二、军事原因

如果说政治腐败是国民党淮海战役失败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么,军事上的无能则是其在战场上失败的直接原因。

1.战争的非正义性决定了失败。

在战役中,国民党军无论从物质、装备、数量都占有很大优势,但在精神方面却处于劣势。而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因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如果说国民党军队在北伐和抗战中的作战目的明确,能以此激发其广泛的热情和顽强的战斗力的话,那么到全面内战期间,战争宗旨和信仰的不明确就成为国民党军事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在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倒戈不断。据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期间,投诚3.5万,投降32万,起义28万,三者相加即占被歼灭总数的2/3。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代表正义,拥有国民党所不可抗拒的道义力量。正是因为代表着正义,解放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而在淮海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不但要抗击60万人民解放军,还要抗击500多万民工以及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于是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其在淮海战役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2.蒋刚愎自用,指挥无能。

蒋介石是一个大独裁者,集党政军权于一身。由于多年的领袖地位,他把自己看作是主宰一切的上帝,不相信任何人,自以为一贯正确,除了亲信和特务的报告外,其他的情报一概不信,这种狂妄专横,刚愎自用的态度,使他在指挥作战上错误连连。在淮海战役期间,当一些高级将领指出国民党战略态势头重脚轻,需要调整时,他坚持认为统帅部没有错,所以失利只是有人不肯好好打。 结果使前线将领,只知迎合他的旨意,而不根据实际需要办事。在淮海战役期间,这种现象更是经常发生。例如,黄百韬兵团提出立足蒙城,联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再展开进攻,但蒋却一意孤行要占宿县,致使黄维兵团掉进了刘伯承的口袋阵。又如,杜聿明集团撤出徐州时曾指出“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蒋也同意了,但蒋却于12月3日又逼令杜集团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导致杜聿明集团被围歼。在国共双方战略决战中作为最高领导的蒋介石刚愎自用,主观武断,朝令夕改,指挥无能,国民党军不失败是不可能的。

3.联合体式的军队没有战略协同。

国民党军队本身是一个各种军队成分的联合体,除了蒋介石系统外,还有一些诸如桂系、西北军及地方实力派,在战争中不肯配合,见死不救,相互拆台的事时有发生。在淮海战役期间,这种各自为政,互不配合的现象比比皆是,作为国民党最高领导的蒋介石也无可奈何。蒋本想调白崇禧、傅作义部队增援淮海战场遭到拒绝,更为严重的是白崇禧一再阻止蒋系的宋希濂部开赴徐蚌战场。在黄伯韬兵团被围时,奉命增援的邱清泉部一遭解放军阻击就停止不前,蒋虽一再下令,邱部却拒不前行,原来东进要路过商丘,邱清泉认为商邱就是“伤邱”,出兵东进,与主帅不利!李延年兵团在奉命救援杜聿明部时,一见有解放军阻击就跑回蚌埠。 自古军队作战要求战略协同,胜则举杯相庆,败则出死力相救。国民党军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尽管淮海战役事关全局,但将领们只知保护自己的部队和性命,这样的军队焉有不败之理?

4.缺乏良好的后方保障。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方保障历来是军事行动绝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如果只有作战行动的计划和组织,而没有正确的周密的后方部署和良好的后勤保障,战略计划是不充分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淮海战役期间,国共双方兵力之集中,战区之辽阔,战役时间之长,消耗的物资数量之大都是空前的,能否保障和如何保障前线的需要,直接关系决战的胜负。在淮海战役前,蒋介石对此也作了一些部署,要刘峙把部队沿津浦路两侧集结,保持徐州通向南京的陆上运输线,从浦口运粮食到徐州。他向部下许诺,这次会战补给线不长,空运也容易,弹药粮草方面一定可以保证供给。但是他的准备既不充足,也不周密,当陆上交通线切断后,各个集团就陷入无后方作战,又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一切补给全赖空投,而国民党的空中运输力远远解决不了庞大部队的需要,他的保证落空了。解放军抓住了国民党军的这个弱点,实行围困战,加重了国民党军的灾难,加速了国民党军的瓦解。 战役期间解放军的一个炊事员,用一担肉包子俘虏了国民党一连官兵,这也不能不说战争史上的奇观。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见,由于国民党政治腐败,军事无能,其在淮海战役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从一定意义来说,国民党及其军队是“自己打败了自己”。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