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09 18:35:16 分类:军事 浏览:320 评论:0
1.古代关于国防建设的诗句有哪些
1、《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6、《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古代关于国防建设的诗句
1、国防含义:
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恐怖分子等,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中国古代国防:
始于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而终止,其间大约经历了4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国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培养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卫国御侮的尚武精神,最终形成了多民族、大疆域的国家。
3、基本特征:
(1)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
(2)战争潜力的转化;
(3)综合国力的抗衡;
(4)质量建设的道路;
(5)威慑作用的功能;
(6)以防御为主。
4、政策理论:
夏朝至前清,古代国防理论不断发。1、国防含义:
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恐怖分子等,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中国古代国防:
始于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而终止,其间大约经历了4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国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培养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卫国御侮的尚武精神,最终形成了多民族、大疆域的国家。
3、基本特征:
(1)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
(2)战争潜力的转化;
(3)综合国力的抗衡;
(4)质量建设的道路;
(5)威慑作用的功能;
(6)以防御为主。
4、政策理论:
夏朝至前清,古代国防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较为完整的古代国防理论体系。比如 “以民为本”、“居安思危”的国防思想指导;“富国强民”、“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
5、发展阶段:
(1)逐步上升阶段:春秋至汉代
(2)鼎盛阶段:唐朝
(3)逐步下落阶段:宋代至明清晚期.
3.关于国防的古诗
清晨 七百个清晨 你自晨曦中醒来 拥抱旭日耀眼的光彩 黄昏 七百个黄昏 你在夕阳下眺望 耳边是东海千年的波涛 豪情 是青春的音符 壮志 是人生的画笔 无畏故乡的别离 亦何惧征程的远途 远途 身后有母亲的慈目 远途 前方有同胞的渴慕 堂堂七尺男儿身 巍巍万丈护国心 天也妒 天也妒 天涯征程显风流 英雄自古少年出 今日济济一堂 明日国之栋梁 两载兄弟情 一朝别离难 铁血戎马英豪胆 何惧热泪送别离 今日送君千万 明朝随君远征 自此明珠满神州 家国更添乾坤寿 一朝功成名就后 共把美酒话从头 东海波涛万年涌 厦门月圆无止休 不言戚戚别离语 却唱乘风破浪少年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有关国防的诗句
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8、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 10、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5.关于军事的古诗词
1、《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3、《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4、《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5、《和张仆射塞下曲》——唐·卢纶
【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6.关于国防的古诗
清晨 七百个清晨 你自晨曦中醒来 拥抱旭日耀眼的光彩 黄昏 七百个黄昏 你在夕阳下眺望 耳边是东海千年的波涛 豪情 是青春的音符 壮志 是人生的画笔 无畏故乡的别离 亦何惧征程的远途 远途 身后有母亲的慈目 远途 前方有同胞的渴慕 堂堂七尺男儿身 巍巍万丈护国心 天也妒 天也妒 天涯征程显风流 英雄自古少年出 今日济济一堂 明日国之栋梁 两载兄弟情 一朝别离难 铁血戎马英豪胆 何惧热泪送别离 今日送君千万 明朝随君远征 自此明珠满神州 家国更添乾坤寿 一朝功成名就后 共把美酒话从头 东海波涛万年涌 厦门月圆无止休 不言戚戚别离语 却唱乘风破浪少年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关于国防的诗歌大全
当兵
当兵不是为打仗,
当兵只是为国防。
如果外国敢侵犯,
军人寸土也不让。
筑起铁壁和铜墙,
不怕自己会伤亡。
军人为国为百姓,
国泰民安是理想。
解放军训练
解放军,在训练,
训练标准按实战。
不怕苦,不怕累,
就像猛虎下了山。
太阳见了笑开颜,
白云见了忙点赞。
要想实战少流血,
必须训练多流汗。
三军
海军陆军和空军,
三军联合守国门。
军舰飞机和坦克,
时时刻刻都严阵。
保卫祖国海陆空,
管叫敌人难入侵。
养兵千日用一时,
三军都要尽责任。
狙击手
有个军人他姓刘,
刻苦训练汗水流。
百发百中枪法好,
成了一名狙击手。
记者夸他真是牛,
他坚毅地开了口:
"只有国防强大了,
侵略者们不小瞅。"
大阅兵
和平鸽,飞天空,
天安门前大阅兵。
海陆空军都出动,
威武雄壮好队形……
要想国家永安宁,
国防强大是保证。
娃娃见了忙立正,
敬礼把手举头顶。
实现中国梦
咱中国,爱和平,
不愿世界有战争。
人口多,不霸道,
对别的国都尊重。
咱中国,爱发展,
民富国强才高兴。
国防建设现代化,
才能实现中国梦。
一、先秦时期的国防
国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萌发于原始部落斗争,并随着国家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保护私有制度的国家机器的形成,随之产生了我国最初的国防。考古发现的城子崖遗址上的夏朝城墙与西安半坡村遗址上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的壕堑,有着划时代的区别。夏代还建立了“兵出于农,计田赋以出兵车”的民军制兵役制度,从夏朝建立到秦王朝兼并六雄、统一中国所经历的近2000年漫长岁月中,国防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之间的王位争夺和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在弱肉强食的激烈战争中,国不富则无称雄之本,兵不强则无争霸之力。因此,各国都非常崇尚武备,采取不同的方法寻求富国强兵之道。这一时期的国防,呈现出独有的时代特色。其主要表现:一是修明政治,变法图强。在激烈的争雄争霸和兼并中,诸侯为避免在弱肉强食的战争中被吞并,都积极地变法图强,对内革政强兵、整修武备、扩充武力,对外拓展疆域,走变法图强的强国之路。其中,著名的晋文公的晋革朝纲,“天下莫强”;齐桓公的齐桓变法,称霸东方;秦孝公的孝公变法,称雄西域;楚悼王也任用吴起变法。尤其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奖励耕织。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功地废除了旧贵族政治特权,使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始皇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改革军制,演兵习武。主要体现为随着战争范围的扩大,骑兵和舟师相继问世。战国时期,各国的军队已由过去单一的车兵,发展成为拥有车兵、步兵、骑兵、舟师的多兵种军队,并实行了“官分文武,将帅有兵”的军事系统独立的国防领导体制,使得将帅和各级军事机构有其权责,有更多的精力去管理军队、研究战事和指挥作战。三是重视教战,国人尚武。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非常重视对民众的国防教育,将提倡和培养国人的习武、尚武精神看成是国家强大和征战制胜的首要条件。国家设立学校,并通过学校教学的形式,从小灌输尚武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民众进行国防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视军事训练,其内容有六德、六行、六艺等课程,从而使得以射、御为内容的军事训练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地位,成为评判男性贵族与“国人”能力大小的尺度,也成为国君选拔人才的标准。以武为业、以武为荣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风气。藏兵于田、寓兵于民、兵民合一、耕战相兼是春秋战国时期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方略,也是对全民进行尚武精神教育的有效措施。与此相应,在实现社会丰富多彩的战争实践中,春秋战国时期成了我国古代兵学繁荣和鼎盛的黄金时期。如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孙膑兵法》等兵书,确立了我国古代兵法的基本思想,为后世的兵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成为驰名古今中外的兵学圣典。
二、秦汉以来的对外扩展和明清边疆的治理
秦汉以来的历代统治者要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对外扩展疆域、巩固国防的活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此后的国防,才真正担负起巩固和发展统一政权、抗击外族入侵的双重任务。为巩固国防,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①建立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军事制度,统帅全国军队。②筑路通邮,建立全国性的交通、通讯网络。③置烽燧,及时掌握边防军情,指挥调动军队。④公元前215年派遣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镇守北部边疆,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夺回了河套一带广大地区。⑤征调50万民工,大规模修筑长城,建起了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1万余里的防护屏障“万里长城”,创造了世界军事工程史上的奇迹,为国家的统一、国防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⑥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军南征统一了珠江流域的越族,并设置了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等四郡,并迁移北方农民与越人杂居,共同建设和保卫边疆。秦始皇不仅重视巩固和扩展陆地疆域,而且对海疆巩固发展也非常重视。公元前215年,他到过渤海北岸的碣石,5年后他又沿着山东半岛航行一周,在会稽岭和琅牙山立下了“功名会稽岭,骋望琅牙台”的石碑。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秦朝的疆域东至海,南到象郡(今广西崇左),西至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县),北到长城一带,秦以后中国的版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向外发展的。
刘邦夺取政权建立汉朝后,为安定社会、恢复生产,一方面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暂时维护边疆和平;另一方面,在国内执行休养生息政策,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空前繁荣景象。到汉武帝时,汉朝的国力已较富强。至此,武帝便集中全国的力量开始了消除边患的大反击。他先后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实现最终征服匈奴的战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两次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促成联合西域各族,断了匈奴左右臂,使之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公元前51年,匈奴被迫降汉,成为西汉属国。同时,汉王朝还在公元前110年出兵开发西南,平息南方战乱,使当时云、贵、川等许多部落归顺入汉。
汉亡后,中国历史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300年的分裂,直至隋文帝于公元589年灭南朝的陈,中国又重新获得统一。在混乱中起家的隋文帝深知富国强兵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改革措施,如修仓储粮、备战备荒、修固长城、开凿运河,还于公元610年派陈棱、张镇同率兵万余人到琉球(今台湾)驻扎。对屡犯西北及中原的突厥,隋文帝采取政治离间和军事攻势相结合的战略,最终使之俯首称臣,安定了北疆。隋朝极盛时期,全国有郡190个,县1255,户810万。疆界西到且未(今属新疆),北至五原(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南至于大海,东西9300里,南北14815里,国势繁荣强盛。后来,因隋炀帝荒淫残暴,也使文帝时期积累起来的财富荡然殆尽,隋最终走向灭亡。亲眼目睹隋末农民起义风暴的唐太宗“以隋为戒”,在隋之旧制上革故鼎新,制定了使国家繁荣强盛的方略,尤其是革新政治、发展经济、强化国防、抚内睦邻的治国之策,使社会经济、文化、科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功地实现了“中国既安,四夷向服”的战略防御构想。唐朝在统治中国的300多年中,其版图进一步扩展,东到大海,西达威海,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是我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疆域广大的时代。
在军阀混战中起家得势的宋太祖赵匡胤,虽然陆续地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并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以文制武的措施,但远不能同汉唐盛世相比。由于政权、军权、财权的过度集中,导致军力削弱,国防危机加深,统治阶级腐化,使之成为我国占代罕见的积贫积弱的一代王朝。因而,随着金兵大举南下,北宋难免“靖康之难”,南宋只得屈居临安(今杭州)。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广大民众自发的抗金斗争风起云涌,以李纲、宗泽、岳飞、韩世忠为代表的报国壮举,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绝唱。
公元1279年元朝灭南宋,中国复归统一,结束了中国自五代以来长达300余年的几个政权分立割据状态。元王朝把“鼎新革故,务一万方”作为治国之策,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掌管全国军务,在地方设行省,并使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如云南、西藏等,统归于中央政府,还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将西沙、南沙群岛隶于湖广行省,使中国呈现出空前大统一局面。元代的疆域较之汉唐盛世更加辽阔,其领土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北至西伯利亚,西南至西藏、云南,东至大海,南至印度和印度河流域。这就是《元史》记载的“北逾肉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元朝版图。
公元1368年,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朱元璋率领红巾军灭亡元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一方面着手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推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富国裕民的政策;另一方面,继续完成统一大业,加强周边防务和对边疆的治理。例如,分别在西藏和东北地区设立乌斯藏都指挥司和奴儿干都司,并驻守军队、设置驿站,实施有效管理;用了近200年时间修筑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的北部长城;在澎湖设立巡检局,管理台湾和澎湖的军务;在漫长的海岸线设置卫所,建立水军,以抵御倭寇骚扰。这些措施有效地维护了五代以来统一的辽阔版图。
清王朝前期,因亡明势力和割据势力的存在,沙俄的东犯和西方殖民者在沿海的侵扰,清王朝重视武备,革新兵制,先后平定“三藩”,统一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并设置l府3县,隶属福建省,使长期与大陆分裂的台湾地区又重新获得了统一。1685年,清政府派军队反击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军,收复了雅克萨。1690年至1697年,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西北,打败了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有效地控制了漠北蒙古,制止了分裂,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与此同时,清政府还派兵平定了回部贵族发动的叛乱,并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清朝前期对海防也较为重视.从顺治到乾隆年间,先后建立了沿海水师,设立水师提督。总之,清朝前期建立了疆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到黑
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岛等,南至南海诸岛,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斗争
华民族历来就有着抵御外侮、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有了这种可贵的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历经劫难而不衰,我们的国家才能屡遭侵略而不亡。自秦统一中国至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近2000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从未中断过,并涌现出了抗倭名将戚继光、收复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等爱国志士,他们为国为民的壮烈事迹和献身精神,可歌可泣,流芳百世。
自古边疆多风云,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斗争大多是在边疆展开的。东南沿海是我国同世界各国进行往来的重要航道,又是反抗外敌入侵的重要战场。从元末明初到嘉靖年间,日本海盗在我国沿海地区抢劫商船,杀害沿海居民,进行武装割据。到16世纪中叶,倭寇侵略活动更加猖獗。江、浙、闽等地被杀害军民达数十万。倭寇的暴行激起了中国军民的英勇反抗。在抗倭斗争中,给倭寇以毁灭性打击的,要数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1561年4月,戚继光指挥训练有素的戚家军九战九捷,全歼进犯浙江台州地区的倭寇,被晋升为都指挥使。1542年8月,戚继光入闽剿倭,荡平集中在横屿、牛田、兴化的三大股倭寇势力。经过10多年的奋斗,基本平息了东南沿海一带前后连续约200年的倭患,使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工商业不断发展,贸易日渐繁荣。
17世纪初,荷兰殖民主义者倚仗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称霸海上,进行海盗式掠夺。从公元1604年开始,荷兰殖民主义者便不断地骚扰我东南沿海,1624年又占领了我国台湾岛。1661年4月,明未禁军提督郑成功率大军2.5万、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开始了收复台湾的壮举。经过歼灭外国之敌,攻克赤嵌城(今台南),对台实施军事包围和外交攻势,最终迫使荷兰殖民主义者缴械投降,使得被荷强占38年之久的台湾胜利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着手台湾的整顿和建设,整顿军纪,实行屯田,促进了台湾经济发展。
“开辟荆榛驱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干客,茹苦向关不忍离。”郑成功的七言绝句《复台》中慷慨激昂的诗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的爱国热情,再现了300多年前这场波澜壮阔的斗争。
清初,中国军民还进行了反击沙俄匪帮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斗争。先后击退了波雅科夫匪帮和哈巴罗夫匪帮的入侵,消灭了斯捷潘诺夫匪帮。1685年和1687年,清军两次攻占雅克萨,最终取得雅克萨战争的胜利,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中俄双方通过谈判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制止了沙俄的进一步侵略,使东北边疆获得了一个半世纪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