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军事 > 正文

中国连夜宣布一重大消息 (突然,中国连夜宣布)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11 10:45:18 分类:军事 浏览:252 评论:0


导读:中国连夜宣布一重大消息中国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包括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首飞成功、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成功、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

中国连夜宣布一重大消息

中国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包括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首飞成功、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成功、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田文一号火星探测任务、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开通,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建设启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

2021年4⽉29⽇,中国空间站天和核⼼舱成功发射升空。随后,它先后与天⾈⼆号和三号货运飞船、神⾈⼗⼆号和⼗三号载⼈飞船对接,共计6名航天员先后⼊驻,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进⼊空间站时代。

2021年10⽉14⽇,我国成功发射⾸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类这唯⼀可以依靠的宝贵恒星——太阳。    

中国航天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

2021年10月17日,航天发射次数一年内“首次突破40次”。 2021年执行了55次发射任务,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1年12月13日,“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中国航天”在其中  。

中国航天最新成就

2021年,中国航天又迎来了突飞猛进的一年,在载人航天、火星探测与月球探测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这一年以来中国航天取得的十大成就吧。

1、天上有“宫阙”: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升空。随后,它先后与天舟二号和三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和十三号载人飞船对接,共计6名航天员先后入驻,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按照预定计划,天宫空间站还会在2022年迎来两个实验舱和数次天舟/神舟对接任务,从而完成全部建设。

遥想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方才正式起步。29年的不懈探索,让“长征”、“神舟”、“天舟”和“天宫”等一系列浪漫的名字逐渐变成现实。如今,中国终于要拥有自己的“天上宫阙”,“天神”航天员们自由天地往返,让中华文明古老的飞天神话从梦想照进现实!

2、天上有“神仙”:空间站应用达到新高度

建设空间站是人类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里程碑事件,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巅峰之作。它能促进航天、甚至很多相关制造业的发展,是任何一个航天大国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天宫空间站,不仅工程意义显著,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相比较此前载人航天任务主要为实现技术的逐个突破,天宫空间站则到了技术投资“大丰收”的阶段,更强调科学探索与实际应用价值,打造我国探入宇宙的“太空实验室”。因此,天宫运行第一年也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和科学应用事业的突飞猛进。

例如,天宫空间站的航天员们已经实现了四次高难度的出舱行走,每次持续时间6-8小时,远长于2008年神舟七号实现的20分钟出舱行走突破。并且王亚平也迈出了中国女性进入太空的“第一步”。目前,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正驻留太空,他们预计工作约六个月时间,必将打破中国航天员最长滞空纪录。

此外,空间站还实现了快速交会对接、径向对接等多项技术突破,大大增强了相关技术性能。在具体应用方面,空间站的科学实验类型和数量也将远超此前所有任务的总和。在航天科普方面,天地互动的“太空课堂”也在数以亿计的学生脑中埋下了航天的种子。

3、祝融号“下凡”:中国火神踏上火星

2021年5月15日,在经历了296天的太空之旅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及其着陆组合体,成功地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中国航天史无前例的重大突破:天问一号,成为中国首颗人造火星卫星;祝融号,成为中国首个火星巡视器(火星车)。祝融,源于中国古老神话中“火神”的名称,成功踏上了火星!

目前祝融号已经超出了预定的三个月工作时间,仍在火星正常工作。它已经行驶了超过1400米,每一步都是中国航天在火星探测史上的新纪录。祝融号也在源源不断向地球发送揭示火星奥秘的各类科研数据,还成为了国际科研合作的典范,与欧空局火星快车任务进行在轨通信中继测试,实现了中欧在火星的“太空握手”。

4、羲和号升空,中国进入探日时代

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人类这唯一可以依靠的宝贵恒星——太阳,深入了解它的磁场起源和演化、高能粒子的加速和传播等重要物理过程,让我国正式迈入探日时代。

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神之母的名字,用这个如此特殊的名称形容一个探求太阳起源的卫星可谓浪漫无比。除此之外,另一太阳神话的主角“夸父”也在酝酿之中,它将是个24小时面对太阳的太阳天文台,为我们揭示太阳的一举一动。

羲和探日,夸父追日,是中国航天对太阳研究过程中撰写的新神话。

5、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火箭发射突破纪录

2021年,中国火箭共计实现了55次发射,不仅位列世界第一,也助力人类航天突破了史上最高火箭发射纪录。其中,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次数突破400,全年实施48箭、103颗航天器,发射任务创年度新纪录。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第1枚到第100枚,用了37年;到第200枚,又用了7年;到第300枚,用了4年多;而到第400枚,仅用了2年多。在2021年的密集发射任务中,两次发射最短间隔仅4个多小时,更是实现了7天内密集实施4次任务的连战连捷。随着数量的快速提升,所发射的载荷质量和数量也在攀升,这些都是中国航天突飞猛进的最直接证明。

长征火箭的名字来自《七律·长征》一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长征并未完全结束。该诗描述了长征期间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最著名的一句是开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未来,长征依然会继续行进!

6、长七甲归来,长征火箭历史性扩容

在经历了初次发射的挫折后,长征七号甲(A)火箭终于在2021年3月11日王者归来,并在12月23日再立新功!长征七号甲火箭是在长征七号的基础上扩展而来,吸收了金牌火箭长三乙的优点,实现了三级半构型。长七甲整箭完全使用无毒安全推进剂,专注于高轨任务,它的运力、尤其是同步转移轨道运力一下增加到7吨级,填补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5.5吨~7吨之间运载能力的空白。

长七甲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理念,很容易实现批量生产和高密度发射。它还首次测试了Ka频段6M卫星数据天基测量技术,直达天链中继卫星,大幅减少了对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的依赖,也必将逐渐开启长征火箭遥测的新时代。

7、太空烽火台,“天链”链接天地

地球自转对于航天任务的遥测是个巨大的阻碍,当航天器不能被地面和海上遥测站观测到时,就会进入通信盲区。为此,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在35786千米高的赤道上空,搭建一条链接天地的信号中继通路,犹如“太空烽火台”一般,让信息交互畅通无阻进行。

“天宫课堂”顺利进行的背后是天链系列卫星保驾护航(图片来源:央视)

中国的中继卫星通信系统,其名为“天链”。经过了若干年的建设,天链一号系统终于在2021年7月6日正式收官。与此同时,天链二号系统也已经陆续发星,并在此前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升级。学生们能畅通无阻地参与“太空课堂”,航天员能在太空中使用超级“太空Wi-Fi”,长征火箭和太空飞船能自在遨游太空,这些都离不了天链在幕后的辛勤工作。

8、精彩继续,嫦娥探月实现更多历史性突破

嫦娥三号让人类时隔37年再次着陆月球,嫦娥四号让人类首次着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让人类时隔44年再次获得月球样本。而目前,更加精彩的突破仍在继续进行。

2021年,中国航天首次公开了嫦娥五号获取的1731克月壤样本,并向国内外科研工作人员发放研究。由于嫦娥五号的发射情况和控制情况几乎完美,它的轨道器部分还有大量推进剂结余,因此它开始完成各种高难度“附加题”。

在把月壤样本送回地球附近后,它于2021年3月15日13时29分穿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面,成功抵达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1点,这是中国航天首次完成这项任务!目前,它仍然在深空中旅行。

不仅如此,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仍在月球背后超期工作,为人类不断揭示这永不可见月面的奥秘(由于潮汐锁定作用,在地球上永远无法看到月球背后的绝大部分表面)。

9、重器初现,载人登月未来可期

中国现有的载人航天主要依托于长征火箭(2F、5、5B、7)、神舟飞船、天舟飞船和天宫空间站,但是它们对于未来载人登月和踏入更远的深空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已经确定未来进行载人登月,并且一系列准备已经就绪,例如新载人飞船试验船已成功试飞、新载人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已进入密集研发阶段。新型号火箭,成为载人登月的焦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火箭的核心是发动机。2021年,重型运载火箭220吨级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完成首台工程样机,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惊艳亮相,标志着该发动机关深阶段研制工作圆满完成。或许通过对比更能说明它的意义:长征五号是中国现役最强火箭,它的核心液氢液氧发动机YF-77在真空中推力约为70吨,“仅为”新型号发动机的三分之一左右。虽然新发动机推力为三倍,但研发的难度和技术复杂度可远不止三倍。

10、多面开花,中国将走向更远深空

2021年,人类的火箭发射次数已经突破了冷战期间的最高点,这也昭示着一个全新的太空时代正式到来。这个时代机遇,可能远远超过曾经的航海时代、陆权时代和航空时代对目前世界各个强国的意义,作为曾经深受苦难而如今处于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更是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目前,中国航天还在进一步稳步向前。预计在2022年,中国航天将会继续保持高频率火箭发射。中俄也发布了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高规格联合声明,意味着双方将会携手踏上月球。嫦娥六号、七号、八号等嫦娥探月四期任务,也已经正式立项。国家航天局也正式宣布,我国将在2025年前后实施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环绕探测任务,实现近地小行星绕飞探测、附着和取样返回;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取样返回任务;此外,还将实施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任务。

可以说,这是个星辰大海的时代,中国航天人就是这一批乘风破浪的弄潮儿。他们不仅让一系列华夏神话从梦想照进现实,也在这宇宙的一隅不断缔造出新的太空神话。

2022年中国航天计划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方社交媒体账号消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22年计划安排4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将完成载人航天6次重大任务,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还将完成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首飞任务。

据悉,1月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北京召开2022年型号工作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在会上表示,2021年,全年各项型号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十四五”发展的开门红:中国空间站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天问一号”拓展了中国星际探索新边疆,宇航发射及飞行试验数量再次刷新历史纪录,计划完成率和经费到款额均创历史最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徐强在会上作型号工作报告,总结2021年型号科研生产工作,部署2022年科研生产任务。

报告指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22年计划安排4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将完成载人航天6次重大任务,包括两次货运飞船、两次神舟飞船和实验舱Ⅰ、实验舱Ⅱ发射,以及在轨交会对接、出舱活动和飞船返回任务,全面建成空间站;完成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首飞任务。

报告显示,全年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呈现四大特点:一是重大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发射飞行试验数量持续保持高位;二是型号技术攻关难度大,技术风险识别与控制要求高;三是型号批产交付压力大,科研生产转型升级任务重;四是装备体系化发展要求高,体系工作需统筹推进。

吴燕生进一步就全年型号工作提出要求,要提升中国进入空间、利用空间、探索宇宙的能力,保持住宇航发射及重大飞行试验连续成功的良好态势,推进深化改革,把成本管控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哪些亮点值得期待

运载火箭形成陆地、海上多样化的发射能力,5年来共实施207次发射;

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实施,6名航天员先后进驻,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嫦娥四号首次着陆月背巡视探测,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

天问一号实现中国航天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形成体系能力

5年来,重大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空间科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带动作用。

比如在历史演化方面,“通过对月球浅层结构的研究,对月球的演化历史,特别是在地质方面,取得了新的认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介绍,通过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分析和研究,把月球地质活动时间轴从原来大家认为的30亿年推演到20亿年,也就是说月球年轻了10亿年左右,“这些对月球的认知,包括对月球地貌的演化,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刘继忠表示,从物质能量来讲,通过前期研究,发现了新的月球深部物质类型,同时也发现迄今比较精确的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从空间环境来讲,通过几年科学研究,对月球粒子辐射剂量有了新的认知,得到了新的数值。

“我们还发现月球微磁层,对太阳风与月球相互作用建立了新模型、新机理,通过从空间对地球的观测,也对地球等离子体层的整个活动演化取得了新的认知。”刘继忠说。

基础坚实,未来可期。那么,“十四五”期间,中国航天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亮点?

据吴艳华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启动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包括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还要论证实施重型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工程,批复以后要接续实施。

“我们要推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尤其是要协同构建空间基础设施,包括通信、导航、遥感三类卫星,形成完善的空间基础设施,推广卫星应用,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为全世界服务。”吴艳华表示,下一步,将统筹规划空间科学探索,发射一批用于科学论证的卫星。同时我们要用好空间站、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这些平台,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争取有原创性的科学发现,为人类作出贡献。

划重点 “羲和号”探日成果可期

“羲和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的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在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绕、落、巡视”探测之后,“羲和号”让我国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实现了对太阳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阳探测的全覆盖,奏响了我国深空探测的“三重奏”。

经过三个多月的在轨测试和实验,“羲和号”卫星已经完成了卫星平台技术验证40多次,对太阳进行了探测成像290多次,卫星的平台及有关载荷工作稳定正常,功能和性能满足研制总要求。

目前,“羲和号”卫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科学实验成果。据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介绍,一是在轨验证了新型高精度卫星平台的超高指向精度和超高稳定度技术,与传统的同等惯量卫星平台相比,这颗卫星的指向精度和稳定精度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二是在太阳科学探测方面,这是在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了太阳H-α谱线,全日面的H-α波段的光谱图像。

太阳H-α谱线是什么?“这是光子与氢原子相互作用后,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谱线,是太阳爆发时响应最强烈的一个谱线,能够直接反映爆发的特征。”赵坚介绍,以前人类对太阳的观测,H-α谱线只能在地球上进行探测,但因为受到大气扰动,这个数据是不连续、不稳定的。

“现在通过卫星在轨进行探测,就可以去掉这些不稳定因素,对太阳进行高分辨率的观测和成像,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得太阳爆发时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进而建立起太阳爆发从光球到日冕的能量积累、释放、传输的完整物理模型,对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理提供关键数据,有望获得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产出。”赵坚说。

关于我国未来的探日计划,赵坚表示,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开展相关的论证研究,将进一步了解太阳构造,确定太阳活动特征,掌握其机理和活动规律,更好地预报空间天气,造福人类。

嫦娥八号2030年前发射

目前国家已批复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这三项任务将在未来10年陆续实施。

“我们已经发射的嫦娥四号,落在了月球背面,任务已成功实施。”刘继忠表示,后续还有三次任务。嫦娥六号要到月球的高价值地区进行采样返回,后续还有新的月壤、新的样品返回地球。嫦娥七号主要是对月球极区进行科学探测,特别是对月球的水分布进行探测。嫦娥八号则将实施极区的科学探测以及为科研站后续的关键技术进行验证。

“整个探月四期,我们基本上要达到建设科研站基本型的目标,同时也是为后续我们与国际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打下基础。这些任务我们和国际同行也在密切沟通协调,将一起合作开展相关探测。”刘继忠介绍,比如,嫦娥七号任务已经和俄罗斯的“luna-26”签订了协议,共同进行探测。“按照目前整体研制进展,在2025年前后,我们将完成嫦娥六号和嫦娥七号的相关工作,同时开展嫦娥八号的研制;在2030年之前,要完成嫦娥八号发射。2030年以前,探月四期能够取得预期成果。”

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总体来说,像地球的南极站、北极站一样,未来倾向于在月球南极建成地面科考设施,在月轨、月表建设科研实验设施,开展多学科、多目标科研工作。”吴艳华介绍说。

那么,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什么?后续如何开展工作?

我国将和俄罗斯共同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我们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俄罗斯规划的相应任务,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建站之前的勘察工作。我们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设施建设。建设月球科研站就像建立一个小城镇一样,它要有能源系统,要有通信导航系统,要有远程运输系统,要有天地往返系统,还要有地面支持系统。如果考虑到远期有人常驻的目标,还要有生命保障系统。”吴艳华表示,计划2035年以后,根据各个国家、各个组织的科考任务分次到月球上做科考。

“中俄两国航天机构还要向全世界正式发布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宣言,把建设原则、参与宗旨向国际社会发布。”吴艳华透露,总的来说,在任务或者项目的各个阶段,包括建设的各种任务层级,无论是系统级、分系统级还是设备级,还是科学数据共享研究级,包括天地支持级,“我们都不设限,一块儿来建”。

突然,中国连夜宣布

昨晚,华为的花粉俱乐部里来了一场狂欢!

狂欢的主题是:华为于 6 月 2 日发布的HarmonyOS 2(鸿蒙),经过短短4个月,用户已经突破1亿!

这个好消息,是余承东在昨晚举办的华为智慧办公新品发布会上突然宣布的,HarmonyOS 2用户的指数级增长,意味着鸿蒙成为了全球最快用户破亿的移动操作系统。

一款由中国真正研发,百分百属于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意味着什么,自不待言。

而其用户的指数级增长,更是和一个人脱不开关系。

余承东是华为内部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由他担任CEO的消费者业务,是华为最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消费者业务在华为的三大主营业务(另外两大业务是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中,多年来也一直是增速最迅猛的部门。

余承东的厉害远不止这些,今年开年以来,余承东被紧密的换了两次岗。

4月9日,余承东被任命华为云CEO,据内部消息,任正非给他下派的任务是,协调华为云与消费者业务的资源,厘清华为云的架构。

要知道,在2020年底的华为云业务汇报会上,任正非就着重强调了云协同作为华为未来发展重点的关键性。

结果,不到两个月,身兼重任的余承东便基本完成了资源整合。

事了拂衣去,5月18日,在华为新一轮人事变动中,从华为云功成身退的余承东,转而领了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 CEO这一新的任命,同时保持原消费者BG CEO职务不变。

此次,余承东官宣HarmonyOS 2(鸿蒙)的出色成绩,不仅再次让人感叹,任正非的慧眼识人和余承东的勇猛。

余承东,1969年出生于安徽六安一个贫困县的农村家庭。

在凭力气吃饭的乡村 社会 ,狭隘的小农意识往往占据上风,更何况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饱受饥饿和贫穷侵扰的乡里人,普遍认为书读得太多是没有大用处的。

因此, 尽管余承东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却挡不住村里人的闲言碎语“不要读了,耽误时间还浪费钱”。 但余承东的父母,或许还是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沉默着让余承东继续读下去。

其实,村里人的“多管闲事”不是没有道理。受困于农业户口,余承东没法念重点高中,而县城的那所普通高中,从没走出过一位大学生。

即便如此,寒门出身的余承东还是“玩儿了命”似的学习,心比天高的他一边固执的发奋苦读,一边也艰难地屏蔽、抵抗着村人们的揶揄嘲讽。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逼得处境艰难的余承东早早成熟。

因为个子不高,少年时,他就是个懂得用玩儿命来震慑对手的狠人。“没人敢跟我带领的小孩儿打架,我个子不高,是玩儿命的那种,打得满脸是血也要继续打。”

另一边,“玩儿命”似的学习,终于出了结果,他以全县理工科第一的成绩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 成为县城那所普通高中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

一个新鲜而广阔的世界展现在余承东面前,他却没有预料中的那样感到满足。

正如多年后,余承东在华为无线部门喊出的那句“眼界决定境界,定位决定地位”,决心不会止步于此的他,再一次被“玩儿命”的劲头激着往上走。

余承东发着狠、咬着牙成了清华园里的一名研究生。

攻读学位期间,导师明确对他说:你这种唯我独尊的性格不适合入世、进企业,你就在大学里好好教书,做做学问也就可以了。

或许清华园的山水太过温和,而这个乡下孩子王的凌厉之气又太难磨平。

无论是当初“玩儿命”似的学习,还是“玩儿命”似的打架,余承东从不会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

事实证明,当初村里爱管闲事的邻居们已寂静无声,因为余承东所接触的世界已远远超出他们的认知;而他往后在商场驰骋的战果,也给当初奉劝自己的导师结结实实“上了一课”。

余承东是充满傲气的。

上世纪90年代,全国的南下发展潮轰轰烈烈。

研究生在读的余承东跟着“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流行口号,于1993年来到深圳做项目,期待有所建树,不想却意外进入当时200来号人的华为团队。

从为华为开发出第一代程控交换机开始,到后来主动请缨进军无线通讯业务,余承东几乎是从零开始,带着华为手机进入国内市场。

当初身在无线部门的他,坚持要做第四代分布式基站(Single RAN)。这项技术不仅突破难度高,成本也高。大规模投入一旦落空,华为将举步维艰,可一旦成了,华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将大为增强。

这是余承东第一次堵上自己和华为的未来。

而凭着那股“玩儿命”的劲,余承东为自己争取到了任正非的支持。

不出所料,余承东“玩儿”赢了。他带领的无线网络产品线研发出的分布式基站和SRAN,在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超过了欧洲友商,余承东一举帮华为在国际上奠定了无线的优势地位。

伴随着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国产手机在“小米为发烧而生”的带动下,迎来了第一波发展高潮。

彼时的华为终端部门却经营惨淡,靠着给手机贴牌勉强度日,连换三任总裁都愣没挽回终端发展的颓势。

余承东主动请缨。他一边砍掉70%低端贴牌机,一边开始自研芯片,发力中高端。

他的这些举措在当时是一个很大胆的决定。

余承东又一次将自己的职业前途和华为的未来捆绑下注。

结果,华为的营业额断崖式下跌,出货量瞬间蒸发3000万台。本就一盘散沙的手机业务部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

余承东“玩儿”得这么疯,华为终端的元老们早就恨得咬牙切齿。“倒余运动”沸沸扬扬的起来了,最后还是任正非说“不支持余承东的工作就是不支持我”压住了众怒,这才为华为手机的新生,扫清了路障。

余承东果然不负厚望,带着消费者业务从无到有,并且做成了华为的营收支柱。

余承东第三次拿自己的前途和华为的未来下注,是强上海思K3V2那次。

这款处理器出来遭到万人耻笑,导致当时的旗舰D系列直接被腰折。但余承东没有气馁,固执的研发麒麟芯片,结果华为Mate7一炮而红,余承东在华为也从此扬眉吐气。

回头来看,余承东在华为的三次“玩儿命”式下注,下手极其准确而果断,执行力也够强悍。

敢“玩儿命”的或许只是一介莽夫;敢“玩儿命”还总能“玩儿”赢的,必然有野心、远见、胆识、专业的加持。

余承东这个华为增长引擎的“方向盘”,当之无愧。

余承东“玩儿命”似的干劲,往往让人眉头一皱,陷入沉思;他的另一个特质,却几乎引来业内的群嘲,那就是“吹牛”的本事。

尽管饱受诟病,余承东还是笑称,自己只是“只是不谦虚”,不认可他的人更觉得他又在吹牛。

余承东的“吹牛” 历史 ,不可谓不壮观:

他多次在媒体面前叫板过同行,大言不惭说三星没有竞争力,指责联想缺乏技术和创新,嘲笑小米会很快会消失,而华为将成为领军者。

2012年的华为在终端市场还没有多少话语权,余承东刚接手的华为终端弱小也不赚钱,几乎一起步就要摔倒。

或许正因为举步维艰,面对着外部竞争和内部同辈压力,余承东反而剑走偏锋,“大放厥词”起来。

“华为手机三年之内成为世界领先手机终端产商”、“销售目标会一年翻三倍”、“三年超过苹果,五年超过三星”……

最著名的,还要数他关于终端调整的七大预想,引发了现象级的集体群嘲。

经此一事, “余大嘴” 的名号,不胫而走。

牛皮吹得这么大,不是给自己闹洋相吗?

别忘了余承东是怎么样一路拼过来的。

他借助舆论造势,运作出了堪称范本级的营销效果。

一是借助舆论造势做免费宣传,让华为手机一下子家喻户晓;

二是向任正非立下军令状,毕竟有魄力给他这样疯的领导并不多见;

三是利用 娱乐 媒体巩固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

其实那段时间,余承东的每一步,都是刀尖上的舞蹈与博弈。

那些嘲笑余承东瞎吹牛的人,才是真正的愚笨。

余承东心里,明得跟镜子一样 “靠情怀不能解决问题,靠营销吹牛也不能当饭吃,要靠扎扎实实的实力说话。”

在余承东的带领下,华为手机2018年全年销量2亿台,正式超越苹果,成为全球销量第二大厂商。2020年,华为又以21.4%的市场占有率超越占有率19.1%的三星,问鼎全球手机销量榜榜首。

当初遭受群嘲的七大终端调整的预想,几乎都已实现。

要不是美国接连而来的封杀,余承东的第7个目标也将在2020年4月登顶后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他是一个完全发散性思维的人,跳跃性很强。往往会提出乍看很荒谬的东西,这时所有人的第一反应是绝对不可能。”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揭锦锦说。

将这些同样高精尖人才眼里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余大嘴”凭着出色的成绩变身“余诚实”,正说明了他的强悍与他人的难以企及。

玩命战斗,敢于挑战

华为的成功,被无数企业争相模仿,但却总不见出现另一个华为。

而在华为发展壮大的 历史 上,余承东作为华为的老人,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余承东今年52岁了,本是知天命的年纪,他却不信命,相信人定胜天。

纵使累累战果早就够他躺在自己的功勋薄上喝一壶,但我相信余承东几乎永远也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从小时候“玩儿命”学习,豁出命去打架保护自己开始,到三次将自己的前途和华为的未来捆绑下注,余承东根本不认得“投降”二字,无论是向命运还是向人生。

“玩儿命战斗,敢于挑战” 余承东或许早已为自己喊出了一生的座右铭。

作者:李迎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