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14 02:50:19 分类:军事 浏览:290 评论:0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文杰责任编辑:乔楠楠2019-01-08 09:24
当前要着力解决战争和作战理论研究不深的问题,学习经典军事理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漫长而惨烈的战争实践,在军事领域淬生了许多经典著作。从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到《李卫公问对》;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到杜黑的《制空权》;从恩格斯、列宁的军事论著到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等,这些璀璨的经典军事论著是人类军事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当前大兴学习之风,研战知战,全面提高备战打仗能力的重要方面。
以经典军事理论破解“不战之困”。战争实践是军事理论的沃土。没有战争,如何总结战争的规律?长期相对和平环境,军事学术又怎样创新发展?这就是所谓军事理论的“不战之困”。恩格斯曾指出,“长久的和平时期兵器由于工业的发展改进了多少,作战方法就落后了多少。”可见,战争理论是成长于战争经验土壤里的果实。缺少实际战争经验这盆活水的浇灌,军事学术之花就会枯萎凋零。而人们不会也不应该为追求军事科学的发展创新而去主动发动战争。因而,提高军事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除了借鉴外军的经验,就是学习前人的经典军事理论,以及它所赖以建立的战史战例。克劳塞维茨提出:“历史中的战例可以说明一切问题,在经验科学中,它是最有说服力的。特别在军事领域中更是这样。”光辉的战例是最好的学校。他的《战争论》,就是在详尽研究了130多个战例的基础上写就的。当前,我军已许多年未打仗,破解军事理论创新的“不战之困”,不从经典军事理论和战史战例中汲取思想的营养,就无法激发创新的思想闪电。
从经典军事理论中学习战争规律。规律,即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趋向。战争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客观物质运动的形式之一。它像自然界和其他社会活动的领域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毛泽东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舍事言理”。它不像同时期的西方兵学,只是记录战争过程和将领言论,而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从一个个具体的战斗中提炼出基本的谋略思想和作战原则,诸如“全胜为上”的善战思想,“知彼知己”的智战思想,“避实击虚”的巧战思想,“攻心夺气”的心理战思想,以及“智信仁勇严”的为将之道,等等。这些带有普遍规律性的战道哲理穿越千年。同样,奠定西方军事理论基础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也揭示了一系列战争的特性和规律,尤其在历史上首次阐明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受到了包括列宁、毛泽东在内的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们的推崇。
从经典军事理论中领悟战争智慧。智慧,是人们辨别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战争有别于其他社会现象,是你死我活、充满着激烈对抗的领域,因而更需要迅速判断、不拘常理的智慧谋略和认识方法。《孙子兵法》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以正合,以奇胜”,可谓一语道破用兵真谛。在古今中外兵家驰骋的战争舞台上,有许多充满奇思妙计、让人拍案称奇的经典战例,如“围魏救赵”“孙膑减灶”“四面楚歌”“草船借箭”……其蕴含的非凡智慧,千百年来影响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军事家,并超越了军事领域,被运用到经济等其他竞争领域,成为共通的制胜妙道。马列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人民军队提供了研究和指导战争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列军事理论最重要的,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军事领域,从而为军事科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锐利的“解剖刀”,使人们看到了战争这个怪物的真实面目,看清了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诸因素的本质联系,明晰了战争起源、战争本质、战争性质、战争胜负的因素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从而在军事思想史上实现了划时代的伟大变革。时过境迁,经典军事著作当中的若干具体结论,可能丧失其现实意义,但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则具有稳定性和长远指导意义。
以前看古典小说的战争场面,最想不通的就是战争方式――两边排开阵势,一边出一个大将,谁把谁砍了,就是胜家。关羽张飞级这样的牛人,只要带仨瓜俩枣的残兵,也能把曹魏的十万雄兵撵得象兔子。当然,阵法也还是有的,三国演义、水浒、杨家将和说岳全传都有不少描写,但阵法成败的具体环节,依然决定于双方武将的PK。战争胜负和双方军队的数量、素质好象不相干,大军的对峙,被浓缩成了武将的角斗。这是小说的手法,事实不可能如此。
但即便古典小说式的描写里,也没多少军事将帅是真正死于砍杀的,杨业、关羽这些人都是兵败而亡。政治统帅战死的更凤毛麟角,除非在全军覆没以后。
但西方历史有很大的不同。政治统帅亲自上战场,动真格的拿刀砍人。所以,老大在战场上挂了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英格兰国王哈罗德、理查一世,玫瑰战争时双方的老大约克和萨默赛特公爵,都是真正的马革裹尸。
(一)老大出征
皇上出马,在中国古代是“御驾亲征”,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并不指望皇上有超人的武功。非举足轻重的战争,皇上不仅不需要,也不能随便出征。明朝的正德皇帝颇好厮杀,为了过瘾给自己降格封了个“威武大将军”,亲征四个月,以伤亡600多名士兵的代价打死了16名鞑靼军人,但毕竟是胜仗。可是正德皇帝却被指为不务正业、有损天威、败坏礼制,成了昏君的典型,史家更从中看到“明亡不远矣”。
但比他早300年的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却博得了完全相反的名声。理查当了10年国王,只有6个月呆在国内,剩下9年多都在国外过打仗的瘾,最后也是被箭射死。却得了“战神国王”和“狮心王”的美誉,在英国历史上代表着浪漫的骑士精神。
(二)军队构成
除了老大在战争中的角色不同以外,军队骨干的构成区别也很大。中国古代上战场的都是征来的泥腿子,很多乱世出名的战将,都是泥腿子或下层小吏出身,以军功卓著博取功名,关羽张飞袁崇焕曾国藩左宗棠都是这样,没听说世家子弟踊跃参军的。
但在欧洲,和国王这个全国最大的领主上阵砍人一样,各个封建领主、骑士往往构成了军队有生力量的核心。玫瑰战争的时候,就发生过双方普通士兵互相手下留情,贵族们血腥PK的事。有一年英法战争,处于逆境的英国国王甚至向法王提出单挑,虽然法王拒绝了(法王不傻,他可不想让决斗化解已形成的军事优势,但最后却惨败),但老大之间角斗决胜负确实成了一个选项,有理由相信这种事真正的发生过――老外这搞法才是真正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式的。
这种作战方式,有时候后果会很严重。亨利五世征服法国的时候,一时兴起把俘获来的法国贵族杀了个精光(这很违反当时的战争规则,通常的作法是交银子换人。前述狮心王理查一世被法国俘虏,就花了英格兰好几年的财政收入才换回自由),结果法国的贵族阶层差不多就这样给报销了。
(三)军政制服
这两种军政制度区别很大。欧洲的军人很专业,骑士阶层是从小训练的职业军人,打仗是他们至高的义务和荣誉;古中国没有军事贵族,泥脚子是主力。从这一点看似乎欧洲军队的职业化程度很高。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的话,结论可能正好相反。如果套用企业制度的话,古中国军队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相分离的,在政治统帅与文官制度外,有一批被称为“武将”的职业经理,类似于今天各国的军事制度。欧洲中世纪是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二合一,打起仗来是老大出头,更象黑社会火拼。所以,俺认为,显然,虽然古中国的军人可能不如欧洲职业化,但古中国的军事制度却更加专业化,中国有“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便是这种分工。
特别重要的还有两点。首先,这种分工使专制王朝最脆弱的部分、最高领导核心――皇室脱离了战争风险,不至于在一场战术性的冲突中断送王朝政治资源。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刘邦、汉武帝、曹操、李世民、朱元章这样的人在战场上被搞死了,对他们的帝国意味着什么。其次,军事统帅也避免了战死的危险,使他们能够发挥运筹帷握的特长,比如张良、诸葛亮。貌似有点像现代军队的参谋本部。
这种专业化的军事制度,可能是古中国的军力能够一直扩张到畜力时代的极限――青藏高原和沙漠的制度原因。反观西方,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整个中世纪,并没有一个超级王朝一统欧洲。
中国式的极权王朝还有个擅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即动员社会各阶层、倾全国资源组织战争。但有个严重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卷入战争的深度和广度空前大,被战争破坏的程度也空前大。史载数十年的三国混战使中国人口从两千多万锐减为七百多万;明末的战乱使四川人口“百之存二”(人口减少98%,说法不尽相同),以至需要“湖广填四川”。不仅如此,前朝的文明成果也付之一炬,古中国很多科技成果都被一代又一代人反复发明/发现,例如指南车/针,从老祖宗黄帝到东汉张衡、三国马钧、南北朝祖冲之、唐朝金公立、宋朝燕肃和吴德仁,据说都拥有发明权!洛阳开封这样的古都历经空前繁荣-空前衰败的周期,好似橡皮筋一般。
欧洲的战法由骑士阶层和贵族主刀,下等人干点步兵后勤的活,或随军作仆人打打杂给主人收收尸。这种搞法,如前所述,往往使一国的统治精英付之一炬,但社会总成本却小得多。科技、文化、法律、城市得以薪火相传,水准越来越高。
这大概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区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