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15 08:15:23 分类:军事 浏览:249 评论:0
斯大林格勒城内的激烈巷战
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双方展开巷战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德军对伏尔加河东岸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军还是从那里得到了不断的补给和支持。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军指挥官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德军把这种看不到敌人的城市防御战称为“鼠战”(德语:Rattenkrieg),甚至开玩笑说“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
在城中的制高点,一座名为马马耶夫冈的小山丘上,发生了最为残酷的战斗。两方军队不断地交替占领这片高地。苏军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内牺牲了1万名士兵。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个星期的苦战,德军不得不从这个仓库撤走。在城中的另一个部分,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窗口安设了机枪,还将地下室的隔墙打通以便通讯。这座顽强的堡垒后来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
由于德军无法看到战斗结束的迹象,便开始调遣包括600毫米迫击炮等重装甲部队开入城内。然而在伏尔加格东岸的苏联火炮部队将德军置于其炮火笼罩之下。而城中的红军防御部队仍然利用废墟进行战斗。由于城内布满了高达数米的瓦砾堆和废弃建筑,德国的坦克部队毫无用武之地,而且即使坦克能够前进,也会遭遇在楼顶的苏军反坦克武器。
此外,苏联的狙击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废墟作为掩体,给德军造成了极大伤亡。最为成功的一名狙击手Zikan到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了224个敌人。而日后成为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狙击手也创造毙敌149人的纪录。
对于斯大林和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苏军指挥部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并且调动了全国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两方部队的指挥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德军的指挥官保卢斯得了眼部肌肉痉挛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见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着湿疹的病痛,以至于不得不将自己双手完全包扎起来。
经过3个月血腥的战斗,德军终于在11月份缓慢地推进到了伏尔加河岸,并且占领了整座城市的80%地区,将留守的苏联军队分割成两个狭长的口袋状。此外,伏尔加河开始结冰,导致苏联不能再通过船运送补给品给城中守军。尽管如此,马马耶夫高地附近的战斗和北部城区的工厂地带的战斗依然非常激烈。其中, 红色十月工厂、 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的战斗为全世界所知晓。当苏联士兵与德军进行枪战的同时,工厂内的工人就在侧旁修复损坏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时候甚至就直接在战场上修理武器。坦克由工厂的工人志愿兵驾驶。这些坦克往往直接从兵工厂的生产线上开到了战斗前线,甚至来不及涂上油漆和安装射击瞄准镜。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拿起了武器,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还握着步枪和手枪。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11月11日,德军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伏尔加河岸,但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
苏军红军反攻的“铁钳攻势”
在围城期间,协助防卫B军群侧翼的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部队都要求其指挥部增加援助。例如匈牙利第2军团(装备和训练都很落后)负责防护斯大林格勒北部200公里长的地带。这使得其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个野战排来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线。而苏军在伏尔加河南岸保留了几个攻击点,这对B军群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然而,希特勒过于关注攻城本身,拒绝了侧翼部队提出的增援要求。为此,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表示了忧虑和异议,结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将其撤职,任命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为新一任参谋总长。
9月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到了秋天,负责斯大林格勒地区总体战略的红军统帅朱可夫开始在城外的南北两侧大规模集结兵力。德军的北侧是由装备落后并且斗志不强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军队组成的。朱可夫的策略是将德军继续牵制在城内,然后通过打击德军虚弱的外侧来将德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市区。这次战略的暗号是“天王星行动”,这与针对德军中央军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由瓦图京大将(Nikolai Vatutin)指挥的主攻部队包括整整3个军团(第1近卫军团,第5坦克军团和第21军团),一共由18个步兵师,8个坦克旅,2个摩托旅,6个骑兵师和1个反坦克旅组成。在进攻的前夕,罗马尼亚部队似乎已有所察觉,不断向总部要求增援,但是遭到德军总部拒绝。负责防卫德军第6军团侧翼的罗马尼亚第3军团,由于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缺乏精良装备,仅仅在战斗发起一天之内便被苏军粉碎。
11月20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南部发动第二轮攻势。负责防卫该地区的罗马尼亚第4军便首当其冲遭到了攻击。主要由骑兵队组成的罗马尼亚人迅速被歼灭。此后苏军迅速向西推进,并于2日后在卡拉赫城区会合,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约25万德国、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的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陷入了这个包围圈中,同时也包括城中尚在战斗的数万苏军士兵。德军第六集团军只有约5万人的部队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苏军投入开发的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绰号[斯大林的管风琴],外观是集束多炮管彷佛管风琴),卡秋莎火箭炮可以在一部机动车辆上同时发射多达48枚的火箭弹,这种武器在摧毁敌军的坦克方面有着近乎完美的表现。
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决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德军指挥部急于让德军在包围圈西部取得突破,然而德军空军司令戈林却声称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六集团军提供补给。一年前在迭扬斯克包围圈中的成功空运纪录使得德军将领依然幻想通过强大的空军运输力量来维持第六集团军的战斗力。然而两次空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规模的不同。第六集团军几乎相当于普通德国集团军的两倍,另外,同时被包围的还有第四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根本没有提供如此大规模部队的供给的运输能力。在克里特岛战役后,德国空军的实力一直未能得到恢复,而且其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也无法满足每天500吨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并且再次强调被围困的部队决不能投降。
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严酷的天气条件和苏军强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军的空中桥梁无法得以维系。据统计,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而且这些运输飞机还要从包围圈中运送伤病员回到后方。第六集团军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
而在另一面,苏军在不断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而且开始缩小包围圈的行动。12月份,德军第57装甲军组织的企图从南部解救被围部队的“冬季风暴行动”遭到了苏军的成功阻击。赫尔曼�6�1霍特指挥的援军,离斯大林格勒仅距廿五公里即无法再推近。苏军发动反击将其击退150~200公里。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从而为歼灭被围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俄罗斯严酷的冬季开始展现其恐怖的威力。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因此苏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部队。而包围圈中的德国人却消耗了所有取暖的燃料和医疗用品,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是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因此坚持按兵不动。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发起了又一轮攻势,代号为“木星行动”,试图突破顿河地区的意大利军防线,并攻取罗斯托夫。如果这次行动成功,德军南部集团军的余部将被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苏军虽然始终未能接近罗斯托夫,但是这次行动迫使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离。事实上,第六集团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增援。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陆军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由于苏联政府害怕过高的伤亡统计会影响民众,因此在当时拒绝提供详细的伤亡数据。这场战役是二战欧洲战场的重要战略转折点: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红军反攻
苏军形成的“铁钳攻势”在围城期间,协助防卫B军群侧翼的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部队都要求其指挥部增加援助。例如匈牙利第2军团(装备和训练都很落后)负责防护斯大林格勒北部200公里长的地带。这使得其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个野战排来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线。而苏军在伏尔加河南岸保留了几个攻击点,这对B集团军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然而,希特勒过于关注攻城本身,拒绝了侧翼部队提出的增援要求。为此,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表示了忧虑和异议,结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将其撤职,任命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为新一任参谋总长。
到了秋天,负责斯大林格勒地区总体战略的红军统帅朱可夫开始在城外的南北两侧大规模集结兵力。德军的北侧显得尤为虚弱,因为那是由装备落后并且斗志不强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军队组成的。朱可夫的策略是将德军继续牵制在城内,然后通过打击德军虚弱的外侧来将德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市区。这次战略的暗号是天皇星行动,这与针对德军中央军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由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大将(Nikolai Vatutin)指挥的主攻部队包括整整3个军团(第1近卫军团,第5坦克军团和第21军团),一共由18个步兵师,8个坦克旅,2个摩托旅,6个骑兵师和1个反坦克旅组成。在进攻的前夕,罗马尼亚部队似乎已有所察觉,不断向总部要求增援,但是遭到德军总部拒绝。负责防卫德军第6军团侧翼的罗马尼亚第3军团,由于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缺乏精良装备,仅仅在战斗发起一天之内便被苏军粉碎。
11月20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南部发动第二轮攻势。负责防卫该地区的罗马尼亚第4军团便首当其冲遭到了攻击。主要由骑兵队组成的罗马尼亚人迅速被歼灭。此后苏军迅速向西推进,并于2日后在卡拉赫城区会合,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约25万德国、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的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和雇佣兵陷入了这个包围圈中,同时也包括城中尚在战斗的数万苏军士兵。被包围的只是德军第6军团的一部分:约5万人的部队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另有名将赫尔曼·霍特领导的纳粹精锐,火炮威力强大的武装亲卫队机械化摩托军约五万人,离斯大林格勒仅廿五公里即无法再推近救援。苏军取得的成功的原因之一为所开发的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绰号“斯大林的管风琴”,外观是集束多炮管仿佛管风琴,发射时会嗡嗡作响仿佛教堂管风琴为敌军演奏葬仪哀乐),这种武器在摧毁敌军的坦克方面有着近乎完美的表现。卡秋莎火箭炮可以在一部机动车辆上同时发射多达48枚的火箭弹,这些火箭弹的落点之间只相差1米左右,因此极少有目标可以逃脱这种武器的攻击范围,德军友军巴尔干半岛集团军近30万大军几乎全无活口。
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决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德军指挥部急于让德军在包围圈西部取得突破,然而德军空军司令戈林却声称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6军团提供补给。一年前在迭扬斯克包围圈中的成功空运纪录使得德军将领依然幻想通过强大的空军运输力量来维持第6军团的战斗力。然而两次空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规模的不同。第6军团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军队编成单位,几乎相当于普通德国军团的两倍。另外,同时被包围的还有第4装甲军团的一部分。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根本没有提供如此大规模部队的供给的运输能力。在克里特岛战役后,德国空军的实力一直未能得到恢复,而且其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也无法满足两个军团每天500吨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并且再次强调被围困的部队决不能投降。
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严酷的天气条件和苏军强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军的空中桥梁无法得以维系。据统计,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而且这些运输飞机还要从包围圈中运送伤病员回到后方。第6军团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
而在另一面,苏军在不断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而且开始了积极缩小包围圈的行动。12月份,德军部队组织的企图从南部解救被围部队的冬季风暴行动遭到了苏军的成功阻击。俄罗斯严酷的冬季开始展现其恐怖的威力。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因此苏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部队。而包围圈中的德国人却消耗了所有取暖的燃料和医疗用品,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发起了又一轮攻势,代号为土星行动,试图突破顿河地区的意大利军防线,并攻取罗斯托夫。如果这次行动成功,德军南方集团军的余部将被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德军建立了一种流动性防御体系,使得少数单位的部队就可以防御住各个城镇。苏军始终未能接近罗斯托夫,但是这次行动迫使曼施坦因将A集团军滞留在高加索地区,并且与斯大林格勒相隔250公里以上。事实上,第6军团已经完全失去了增援。但是这一消息并没有透露给城中的士兵。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是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因此坚持按兵不动。
[编辑] 苏联获胜
被过滤广告
德国陆军元帅保卢斯“第6军团无线电台即将关闭!俄军已经攻占!打垮布尔什维克万岁,天佑德意志!”1943年2月1日,被包围的第6军团,向柏林发出最后感动德国人的著名电报,从此断讯并投降。
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Pitomni机场和古姆拉克机场(Gumrak)的陷落意味着德军的空中运输和伤员撤退行动的彻底结束。德军的食物和弹药都极度匮乏。尽管如此,德军仍然顽强抵抗,因为他们相信苏联人会处死投降的军人。相反,苏联人也被包围圈中的德军庞大的数量感到惊讶,因此继续加强包围圈的巩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巷战,不过这次被逼到绝路的是德国人。
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的称号。鉴于以往从来没有如此级别的德国将领被生擒,希特勒也希望保卢斯能够战斗到底或自杀殉国。但是,当苏军攻入德军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司令部时,保卢斯选择了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其余德军宣布投降。91000名极度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被俘获。让苏军大为惊喜并同时让德军极为失望的是,战俘中包括22名将军。希特勒对这位新陆军元帅极为失望,并公开说“保卢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荣的殿堂,但是他还是选择了退却。”
投降的91000名战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还,并回到了故土。由于大多数士兵本身已经营养不良,缺乏医治,加上红军将他们发配到苏联各地的战俘营中进行强制劳动,使得大多数人死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十几位高级军官被带往莫斯科,用作苏联的政治宣传工具。包括保卢斯在内的军官们发表了反希特勒宣言,并向德军部队大肆宣传。瓦尔特·冯·塞德利茨·库尔茨巴赫将军甚至提出从德军战俘中组建一支反希特勒军队,但是苏联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直到1955年,这些高级战俘才被遣送回国。
尽管在战役结束前数星期,德国的官方媒体已经停止报导相关的有利消息,但德国民众还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了解到在斯大林格勒发生的悲剧。这并不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是这次失败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战略意义上,都是其他战役不可比拟的。2月18日,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柏林发表了著名的Sportpalast 演说,鼓动德国国民接受总体战的理念,即利用全国的一切资源和力量来战斗到底。
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币,2000年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的精锐之师第6军团的全部和第4装甲军团部分。许多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60万人,其中包括:30万德国军队,15万罗马尼亚军队,7万意大利军队,5万匈牙利军队和5万左右的苏联投降部队。德军伤亡人数中阵亡和俘获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总数达到约30万人。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而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为“英雄城”。60年代,苏联在城外的山丘马马耶夫岗,树起了巨大的“俄罗斯母亲”纪念碑。塑像中就包括当时战斗时被炸毁的废墟。大谷物仓库和巴甫洛夫大楼等见证了非常激烈的战斗的场所,至今仍接待后人的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