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04 18:00:39 分类:军事 浏览:350 评论:0
这其中的原因还得归于地理的因素。我们通过学习历史知道,还在古希腊时代,希腊人就能利用船只远征特洛伊,发动了著名的特洛伊之战。尽管当时还不能在海上作战,船只只是运载军队的交通工具。在地中海区域,岛屿众多,而岛屿之间的距离相对都不算很远,这样,无论这些岛屿是以孤立的国家形式存在还是国家的一部分,在管理、国防、与外界交流诸多方面,航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能够实现。因此,一旦这些地方的国家拥有了能够远距离攻击敌方的武器,在海上作战成为必然,自然也就建立了海军。而在中国古代,虽然拥有很长的海岸线,但因太平洋海域的辽阔加之当时人类航海技术还很落后,所以古代中国来自海上的军事威胁不如来自陆地上的明显。还有,中国虽然有着广阔的海域,但岛屿很少,基本上是个大陆国,在管理上航海没有重要的意义。
或许在1000年前,华夏民族根本意识不到来自海上的武装力量会对华夏大地构成巨大的威胁,虽然那时偶尔也会有来自海上的零零散散的几个来访者,但都是沿海临近的几个弱小的民族,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相比,他们无足轻重,不值得忧虑,而来自西域的武装侵扰倒是值得防范。于是,我们不惜人力物力修了长城,设置无数边防兵站。但我们不会担忧海岸的安全,更不会发展海上国防事业。虽然三国时期孙吴建制了水军,但也只是在长江里耍耍威风罢了。即便是到了宋代,我们的造船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郑和能够多次下西洋了,我们也不会想到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因为我们还是不相信海上会飘来可以威胁国家安全的武装力量。
说到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中国本该是最有能力建立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的国家,尽管地中海区域诸国的航海事业早于中国,但他们没有发明出指南针这样的仪器,也不知道火药是什么玩意儿,而郑和的船队不光有能科学辨别方向的仪器,还有可以远距离杀伤对方的火炮和火铳。为什么大宋没有想过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呢?其中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金人的入侵把宋朝的国防注意力吸引到了西北部。第二,西样人的航海技术以及他们当时所处的国家历史,让他们还不能从海上对华夏大地构成威胁。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汉人的思想理念。因为,第一个原因不足以消耗宋朝的全部国防实力,还是有能力建制海军的。中国人向来教育自己的人民,居安思危,是应该想得到海上未来的危险的。但为何在处于世界上最有条件建立强大海军的时候却没有去做呢?就是因为我们的观念出了问题。
儒家认为,人类社会都是依从于“礼”而生存的,只要人人都能克己复礼,天下就太平了,人类就幸福了。实际上,儒家这是理想主义者,把人性看得都是善良的。尽管在现实社会中邪恶的存在和历史中外族的侵犯都没能让儒家改变这一宗教信仰,儒家不承认人性恶的一面。所以,儒家认为只要坚持向外族人宣传他们的思想,最终就能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克己复礼,归顺天子的统治。而天子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皇帝。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汉人从来不会去侵略外族,却是常常被外族侵犯,而且,我们也确实同化了一两个民族。然而,不是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能被儒家的礼教净化得了的。宋人当然不能看到这点,而他们看到的是台湾归顺了,虽然其他有些民族国家没有归顺,但对无论是大唐天子还是大宋天子都恭恭敬敬的,于是,中国人相信终有一天,这些民族也会像台湾那样归顺天子,俯首称臣的。所以,还有必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吗?只要有和平的、传播儒家礼教的使者就行了。
实质上,郑和的船队正是带着布道的性质出发的。
船队给世界带去中国的文明,因为他们是去布道,所以,没有想过学习西方的文明,更不会想到用武力掠夺他人的财富。或许在儒家看了,西方文明都不是正统,不值得学习,我们只要向他们宣扬正统的文明就行了,甚至于愚蠢到把自己的尖端科技毫无保留而且无偿地奉献给别人。直到西洋人用我们发明的指南针实现了远航,用我们发明的火药制成了子弹和炮弹轰开了天子的大门,才发现我们的布道彻底失败了。
这时,我们才意识到海军的重要,可是,落后于没有“正统文明”的民族国家了。
中国古代一桩堪称世界先进水准的技术,正是航海技术。
以美国学者杜普伊等人的观点,早在中国汉代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就急起直追,诸如“舵”“橹”“横隔舱”等船体设计,都是中国人的首创。同样给力的,自然还有中国古代的海军,从汉唐至宋明的年代里,中国古代海军的远征,也是常见辉煌,郑和舰队下西洋的威武,更是叫人神往。不过,也常惹来一个疑问:古代医疗条件下,大规模的海军远航,医疗卫生问题该怎么保障?
放在现代海军里,医疗卫生问题,毫无疑问是重大问题。而放在古代海军里,这更是个高难度问题,特别是远离本土,进入异国他乡的海域时,气候水文病菌,随时都会威胁舰队的人员健康。比如新航路开辟的年代里,创造远航奇迹的葡萄牙达伽马船队,哪怕做好的充足保障,最后平安返回的,也只有不到一半人,大多数人,都是死于疾病的侵袭。
而放在古代中国舰队身上,应对这个恐怖难题,也有许多靠谱的办法。
1,医生要选好
从春秋战国年间起,中国历代水师出征,都要带足靠谱的医生。
在著名的郑和下西洋时代,两万多人规模的郑和船队里,配备的医生就有180多名。以《明史》里的记载,郑和舰队里每一百五十个士兵,就要配备一名医生。这是什么概念?同时代明王朝最精锐的三大营陆军里,十万人规模的出征部队,才配备有医生十四名。相比之下,郑和海军的医疗保障程度,堪称史无前例。
而当时郑和舰队的医生素质,更是空前的高。以《嘉兴府志》《江南通志》等史料记载,舰队里的医生,既有陈以诚这种来自太医院的医官,也有彭正这样享誉太平府的良医,还有匡愚这样出身常熟匡家名门的子弟。180个医生里,每一个拿出来,放在大明地界上,都是一等一的名医。妙手回春的优良业绩,加入舰队前,各个都有一大把。
如此强大的医疗团队,自然能叫船员们,对健康多一分信心。
2,舰船“人性化”设计管理
想要远离航海时的疾病,医疗团队固然重要,但日常生活保健更重要。中国古代舰船尤其讲究的,就是“人性化”的舰船设计。船体不能只重视航行安全,更要讲究舒适生活。
比如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就有叫后人想不到的人性化设计:整个战舰共分十三个船舱,包括货仓,食品仓与住仓,厨房里面也有淡水柜,方便储存清洁的淡水。且每一层的甲板上,都有指定的厕所。日常生活十分舒适。
这样的舒适海上生活条件,也最大限度上,杜绝了疾病的发生。
同样人性化的,还有航行一路上,船员们的饮食搭配。唐代时的海军,以当时各种笔记记载,就配备有干粮烧饼和各种蔬菜。宋朝时更进一步,宋朝海商们外出的大船,通常要储备一年的粮食,甚至还在船上饲养牲口和酿酒。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上,还发现了当时的水果壳,包括有椰子壳和荔枝壳等。那时中国船员的海上饮食,就是这么丰富。
而且,明代时出土的各类海船残骸上,也会发现同一个物件:茶碗碎片。比如山东蓬莱的明朝战船上,就要大量的茶碗碎片。这也意味着,喝茶在明代的海军里,更是十分普及。士兵的健康,自然更有保障。
郑和舰队进行这场史无前例的远航时,饮食的科学搭配,更被高度重视。郑和舰队携带有“盐酱茶酒”等各种食品。而且沿途也不停采购蔬菜水果。船上更有专门的木槽,种植鲜姜和各种蔬菜。坏血病等因缺乏维生素引起的大病,自然也就因此远离。
3,强大医疗笔记
医疗保障如此充足的郑和船队,究竟有没有遭到过疾病威胁?明朝陆采的《冶城客论》里有过记载:当时郑和船队里有士兵身患疾病,然后船队将他安置在一处岛屿上,为士兵留下了充足的淡水粮食。这个士兵在岛上生活了一年多,竟然渐渐好了起来。然后船队返航时,又载他回到了大明。
由此可见,即使如此严格的保障,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疾病依然不可避免。
但可贵的是,中国历代的航海,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医疗经验的总结。早在春秋年间吴越争霸时,当时随军的医生们,就记录下了大量的卫生防疫经验。比如治疗预防冻疮的经验技术,就来自那个年代。
而在郑和船队的随员里,很多人更是拿起了笔,写下了沿海的风土人情。也记录下了很多医疗保健的常识。《瀛涯胜览》里就记载了南洋各地发生瘟疫的时间,把九月看做东南亚地区瘟疫的高发期。
郑和船队里那些强大的医生们,更留下了强大的医疗笔记,还有各种治疗的美谈:《南洋记》《台湾府志》等史料记载,郑和舰队一路航行,沿途曾多次给当地乡民看病诊治,至今留下不少美谈。郑和舰队医生匡愚的著作《华夷胜览》,记载了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这些认真的医生们,还沿途留意各种新奇的药物,诸如乳香羚羊角黄蜡等后来的中医药材,都是郑和舰队的医生们发现,从此引进中国,至今仍是生活必备药物。
医疗保障的发展,技术的演进,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精确的记录与传承。中国古代舰队的劈波斩浪,这些有名或无名的医生们,都是无可争议的英雄。
海军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它以战船或舰艇为主线,从原始简单的古代战船,发展到多系统的现代舰艇,从个别分散的技术推演出密集综合的技术,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过程。
木质桨帆战船时代
古代埃及、腓尼基、中国、希腊是世界造船和航海的发源地。古代埃及的造船和航海历史最为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最早的战船于公元前1200多年出现于埃及、 腓尼基和希腊,主要用桨划行,有时辅以风帆。
英国、瑞士和其邻近地区,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1万年前。远古时期的独木舟 。中国造船技术在历史上一度处于领先地位,在7000年前已能制造独木舟和船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已建造用于水战的大型战船。公元前5世纪,地中海国家已建立海上舰队,有双层和三层桨战船,首柱下端有船首冲角。古代史上著名的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146)中,罗马舰队用这种战船击溃海上强国迦太基,建立了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中国在三国时期(220~280),有高三、四层的楼船以及蒙冲、走舸、赤马等多种船型,并且已有风帆战船。南北朝时期发明车船(亦称车轮船、轮桨船),以脚踏木轮推进。公元11世纪,中国已将指南针用于舟师航海。唐、宋时期(618~1279)使用了水密隔舱、减摇舭骨,舰船建造工艺方面采用画船样设计施工、铁钉联接、桐油加麻丝捻缝技术、船渠修造、仿照船模造船、滑道下水等,木质舰船建造技术已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明代(1368~1644)已有关于造船的专著《南船记》、《龙江船厂志》;关于航海技术的专著《指南正法》、《渡海方程》,以及涉及大量战船武备的《武备志》等。在明末抗击后金的斗争中,登莱巡抚袁可立已有成建制的海军参与战斗,并取得了良好战绩。“(袁可立)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鰂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
15世纪,中国舰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适航性最好的船舶。郑和(1371 或1375~1433或1435) 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已能综合使用陆标导航、罗经指向、天文定位、计程、计时等技术, 留下了著名的《郑和航海图》。西方帆船舰队的发展,帆装和驶帆等技术的日趋完善,对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地的掠夺和开发起了推动作用。中国古代海军兵器除刀、矛、弩、矢等冷兵器外,还有专门用于水战的长钩矛、长斧、钩拒、拍竿等。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最早出现火药武器。明(单级和二级火箭雏形)等火药武器;最迟在明洪武十年(1377)中国战船开始装备金属管形火器──火铳;明代唐顺之(荆川)所辑 《武编》(1549)记载有人工操纵的水底雷等。古代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海军技术发展缓慢,使用木质桨帆战船,一直延续几千年。船上战斗人员,主要使用刀、矛、箭、戟、弩炮投掷器和早期的火器等进行交战。
机器动力钢铁战舰时代
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冶金、机械和燃料工业的发展 ,使得造船的材料、动力装置、武器装备和建造工艺发生了根本变革,为近代海军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军舰开始采用蒸汽机主动力装置。初期的蒸汽舰,以明轮推进,同时甲板上设置有可旋转的平台和滑轨,使舰炮可以转动和移动。与同级的风帆战舰相比,其机动性能和舰炮威力都大为提高。19世纪30年代,发明了螺旋桨推进器。1849年,法国建成第一艘螺旋桨推进的蒸汽战列舰拿破仑号。此后,法、英、俄等国海军都装备蒸汽舰。60年代出现鱼雷后,随即出现装备鱼雷的小型舰艇。70年代,许多国家的海军从帆船舰队向蒸汽舰队的过渡已基本完成,海军的组织体制、指挥体制进一步完善,军舰日益向增大排水量、提高机动性能、增强舰炮攻击力和加强装甲防护的方向发展,装甲舰尤其是由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组成的主力舰,成为舰队的骨干力量。20世纪初,柴油机-电动机双推进系统潜艇研制成功,使潜艇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海军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兵种--潜艇部队。英国海军装备无畏级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以后,海军发展进入巨舰大炮主义时代。英、美、法、日、意、德等海军强国之间,展开以发展主力舰为中心的海军军备竞赛。美国人A.T.马汉提出的海权论理论,适应了这种海洋战略的需要,为海军大国所推崇。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主要参战国海军共拥有主力舰150余艘,装备鱼雷的小型舰艇成为具有可以击毁大型战舰的轻型海军兵力。20~30年代,海军有了第一批航空母舰和舰载航空兵,岸基航空兵也得到发展,海军航空兵成为争夺海洋制空权的主要兵种。至此,海军已发展成为由多兵种组成的,能在广阔海洋战场上进行立体作战和合同作战的军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由于造船焊接工艺的广泛应用、分段建造技术和机械、设备的标准化,保证了战时能快速、批量地建造舰艇。舰载机的研制和使用技术日趋成熟,在提高飞机投弹命中概率的基础上,又解决了鱼雷攻击的技术,其攻击效果超过重型舰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舰载航空兵、航空母舰和潜艇,有了迅速发展。交战双方主要海军国家拥有航空母舰总数,由战前的近30艘,发展到140余艘;潜艇由350艘发展到1500余艘,它们成为海军的主要突击兵力。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逐渐失去主力舰的地位。在袭击塔兰托、袭击珍珠港、中途岛海战、珊瑚海海战、菲律宾海战、大西洋之战中舰载航空兵和潜艇显示出强大的突击威力;航空母舰编队或航空母舰编队群的机动作战、潜艇战和反潜艇战成为海战的重要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海战方式。磁控管等电子元器件、微波技术、模拟计算机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出现了舰艇雷达、机电式指挥仪等新装备,形成舰炮系统,使水面舰艇攻防能力大为提高。潜艇对水面舰艇和海上交通线的严重威胁,推动了声纳和鱼雷、深水炸弹等反潜武器的发展。对海洋环境中目标所具有的磁性、水压、光电、音响、温度等特定物理场的研究,促进了潜艇、反潜舰艇、反水雷舰艇、水中武器和水中探测设备的发??的需要,发展了各型勤务舰船和登陆作战舰艇,加强了海军基地作战指挥、海岸防御、舰艇和飞机驻泊、勤务保障、装备修理等体系的建设,所需的各种技术也逐步形成许多新的分支学科。海军技术从吸收应用、派生、移植基础技术,逐渐地自主发展成为专门技术。
现状与发展趋势
自人类进入了核时代,核导弹、核鱼雷、核水雷、核深水炸弹便相继出现,潜艇、航空母舰和巡洋舰向核动力化发展;20世纪50~60年代,喷气式超音速海军飞机搭载航空母舰之后,垂直/短距起落飞机、直升机等又相继装舰,使大、中型舰艇普遍具有海空立体作战能力;潜射弹道导弹、中远程巡航导弹、反舰导弹、反潜导弹、舰空导弹、自导鱼雷、制导炮弹等一系列精确制导武器装备海军,进一步增强了现代海军的攻防作战、有限威慑和反威慑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以后,军用卫星、数据链通信、相控阵雷达、水声监视系统、超低频对潜通信、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现代海军武器装备正逐步实现电子化、自动化、系统化,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使海军技术发展成为高度综合的技术体系。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拥有海军的国家和地区有100多个,组织编制各不相同。
随着国际贸易和航运的日益扩大,海洋开发的扩展,国际海洋斗争日趋激烈。濒海国家都非常重视海军的建设和发展,不断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发展海军的新武器 、新装备 ,提高统一指挥水平和快速反应 、超视距作战能力。海军大国仍将注重核动力舰艇、舰载航空兵和具有核进攻能力的兵种及远程海空预警部队的发展,并重视协调各兵种、舰种及支援保障勤务部队的均衡发展,以增强战略袭击能力和在海洋上机动作战、夺取制海权的能力,提高濒海地区攻防作战能力和应急快速部署能力。其他濒海国家,多数将注重加强海军近海攻防作战能力,少数国家将进一步发展海军远洋作战能力。
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在海洋上作战的军种。
现代海军通常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兵和海军陆战队等兵种及专业兵组成。
主要装备是作战舰艇、辅助舰船和飞机,配备有战略导弹、战术导弹、火炮、水中武器、战斗车辆等。具有在水面、水下、空中及对岸上实施攻防作战的能力;有的还具有实施战略袭击的能力。可独立地或与其他军种协同执行海洋机动作战。海军通常着特定的制式服装,使用特殊的旗帜、徽章等标志。
海军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它以战船或舰艇为主线,从原始简单的古代战船,发展到多系统的现代舰艇,从个别分散的技术推演出密集综合的技术,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过程。
在木质桨帆战船时代,古代埃及、腓尼基、中国、希腊是世界造船和航海的发源地。古代埃及的造船和航海历史最为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最早的战船于公元前1200多年出现于埃及、腓尼基和希腊,主要用桨划行,有时辅以风帆。
中国造船技术在历史上一度处于领先地位,在7000年前已能制造独木舟和船桨,春秋战国时期已建造用于水战的大型战船。公元前5世纪,地中海国家已建立海上舰队,有双层和三层桨战船,首柱下端有船首冲角。古代史上著名的布匿战争中,罗马舰队用这种战船击溃海上强国迦太基,建立了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
中国在三国时期,有高三、四层的“楼船”以及“蒙冲”、“走舸”、“赤马”等多种船型,并且已有风帆战船。南北朝时期发明车船,以脚踏木轮推进。公元11世纪,中国已将指南针用于舟师航海。唐、宋时期使用了水密隔舱、减摇舭骨,舰船建造工艺方面采用画“船样”设计施工、铁钉连接、桐油加麻丝捻缝技术、船渠修造、仿照船模造船、滑道下水等,木质舰船建造技术已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明代已有关于造船的专著《南船记》、《龙江船厂志》;关于航海技术的专著《指南正法》、《渡海方程》,以及涉及大量战船武备的《武备志》等。
15世纪,中国舰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适航性最好的船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7下西洋,已能综合使用陆标导航、罗经指向、天文定位、计程、计时等技术,著名的《郑和航海图》即产生于那时。西方帆船舰队的发展,帆装和驶帆等技术的日趋完善,对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地的掠夺和开发起了推动作用。中国古代海军兵器除刀、矛、弩、矢等冷兵器外,还有专门用于水战的长钩矛、长斧、钩拒、拍竿等。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最早出现火药武器。明代的《武备志》记载有战船使用的“火龙出水”等火药武器;最迟在明洪武10年,中国战船开始装备金属管形火器——火铳;明代唐顺之所辑《武编》记载有人工操纵的“水底雷”等。古代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海军技术发展缓慢,使用木质桨帆战船,一直延续几千年。船上战斗人员,主要使用刀、矛、箭、戟、弩A投掷器和早期的火器等进行交战。
在机器动力钢铁战舰时代,由于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冶金、机械和燃料工业的发展,使得造船的材料、动力装置、武器装备和建造工艺发生了根本变革,为近代海军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军舰开始采用蒸汽机主动力装置。初期的蒸汽舰,以明轮推进,同时甲板上设置有可旋转的平台和滑轨,使舰炮可以转动和移动。与同级的风帆战舰相比,其机动性能和舰炮威力都大为提高。
19世纪30年代,发明了螺旋桨推进器。1849年,法国建成第一艘螺旋桨推进的蒸汽战列舰“拿破仑”号。此后,法、英、俄等国海军都装备蒸汽舰。60年代出现鱼雷后,随即出现装备鱼雷的小型舰艇。70年代,许多国家的海军从帆船舰队向蒸汽舰队的过渡已基本完成,海军的组织体制、指挥体制进一步完善,军舰日益向增大排水量、提高机动性能、增强舰炮攻击力和加强装甲防护的方向发展,装甲舰尤其是由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组成的主力舰,成为舰队的骨干力量。
20世纪初,柴油机—电动机双推进系统潜艇研制成功,使潜艇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海军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兵种——潜艇部队。英国海军装备“无畏”级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以后,海军发展进入“巨舰大炮主义”时代。英、美、法、日、意、德等海军强国之间,展开以发展主力舰为中心的海军军备竞赛。美国人A·T·马汉提出的海权论理论,适应了这种海洋战略的需要,为海军大国所推崇。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主要参战国海军共拥有主力舰150余艘,装备鱼雷的小型舰艇成为具有可以击毁大型战舰的轻型海军兵力。20~30年代,海军有了第一批航空母舰和舰载航空兵,岸基航空兵也得到发展,海军航空兵成为争夺海洋制空权的主要兵种。至此,海军已发展成为由多兵种组成的,能在广阔海洋战场上进行立体作战和合同作战的军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造船焊接工艺的广泛应用、分段建造技术和机械、设备的标准化,保证了战时能快速、批量地建造舰艇。舰载机的研制和使用技术日趋成熟,在提高飞机投弹命中概率的基础上,又解决了鱼雷攻击的技术,其攻击效果超过重型舰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舰载航空兵、航空母舰和潜艇,有了迅速发展。交战双方主要海军国家拥有航空母舰总数,由战前的近30艘,发展到140余艘;潜艇由350艘发展到1500余艘,它们成为海军的主要突击兵力。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逐渐失去主力舰的地位。
在袭击塔兰托、袭击珍珠港、中途岛海战、珊瑚海海战、菲律宾海战、大西洋之战中舰载航空兵和潜艇显示出强大的突击威力;航空母舰编队或航空母舰编队群的机动作战、潜艇战和反潜艇战成为海战的重要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海战方式。磁控管等电子元器件、微波技术、模拟计算机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出现了舰艇雷达、机电式指挥仪等新装备,形成舰炮系统,使水面舰艇攻防能力大为提高。潜艇对水面舰艇和海上交通线的严重威胁,推动了声呐和鱼雷、深水炸弹等反潜武器的发展。对海洋环境中目标所具有的磁性、水压、光电、音响、温度等特定物理场的研究,促进了潜艇、反潜舰艇、反水雷舰艇、水中武器和水中探测设备的发展。
由于海上作战规模扩大,海空协同和登陆作战的需要,发展了各型勤务舰船和登陆作战舰艇,加强了海军基地作战指挥、海岸防御、舰艇和飞机驻泊、勤务保障、装备修理等体系的建设,所需的各种技术也逐步形成许多新的分支学科。海军技术从吸收应用、派生、移植基础技术,逐渐地自主发展成为专门技术。
自人类进入了核时代,核导弹、核鱼雷、核水雷、核深水炸弹便相继出现,潜艇、航空母舰和巡洋舰向核动力化发展;20世纪50~60年代,喷气式超音速海军飞机搭载航空母舰之后,垂直/短距起落飞机、直升机等又相继装舰,使大、中型舰艇普遍具有海空立体作战能力;潜射弹道导弹、中远程巡航导弹、反舰导弹、反潜导弹、舰空导弹、自导鱼雷、制导炮弹等一系列精确制导武器装备海军,进一步增强了现代海军的攻防作战、有限威慑和反威慑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以后,军用卫星、数据链通信、相控阵雷达、水声监视系统、超低频对潜通信、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现代海军武器装备正逐步实现电子化、自动化、系统化,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使海军技术发展成为高度综合的技术体系。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拥有海军的国家和地区有100多个,组织编制各不相同。
随着国际贸易和航运的日益扩大,海洋开发的扩展,国际海洋斗争日趋激烈。濒海国家都非常重视海军的建设和发展,不断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发展海军的新武器、新装备,提高统一指挥水平和快速反应、超视距作战能力。海军大国仍将注重核动力舰艇、舰载航空兵和具有核进攻能力的兵种及远程海空预警部队的发展,并重视协调各兵种、舰种及支援保障勤务部队的均衡发展,以增强战略袭击能力和在海洋上机动作战、夺取制海权的能力,提高濒海地区攻防作战能力和应急快速部署能力。其他濒海国家,多数将注重加强海军近海攻防作战能力,少数国家将进一步发展海军远洋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