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26 09:55:43 分类:军事 浏览:302 评论:0
日俄开战前,俄国国内曾有人狂言:“扔帽子就能把他(日本)压倒”,这群狂热的沙文主义者认为日本是个“蕞尔小邦”,根本不是“伟大的”俄罗斯的对手。
这场战争可谓是“狗咬狗,一嘴毛”,日本和俄国在中国的地盘上开撕,结果是看不起对手的俄国被日本击败。
那么,这场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日本为什么敢动看似体量巨大的俄国?又是怎么获胜的?让我们回首一观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吧!
日俄战争
纵观 历史 上大大小小的战争,原因无他,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日俄战争自然也不例外。
同为世界列强,日俄双方都想在中国东北分一杯羹,当你觉得他分的多了,你就会心里不舒服,或者你压根就不想和他一起分,矛盾就由此产生了。
虽然是一个岛国,但日本的野心不可谓不大,并且很早就显露出来了。从奴隶制国家形成开始,日本的军国主义就逐渐崛起,吞并朝鲜和中国就成了日本的梦想。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成了资本主义强国,随着国力的急剧增长,日本急不可耐的实施其“ 大陆政策 ”,以改变其岛国的各种劣势。
从1874年开始,日本先侵台湾,再攻朝鲜,得到的战果是吞并了琉球,打开了朝鲜的大门,算是完成了“大陆政策”的第一步。
然而,俄国的一个动作却让日本认为其在中国的利益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远东修筑铁路 ,这让日本产生了通过战争打败俄国的想法。
中日甲午一战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辽东半岛也由此落入了日本手里,这下俄国有些坐不住了。
俄国自古侵略成性,早已把中国东北是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眼见自己的“囊中之物”进了日本的口袋,俄国主导了一出“ 三国干涉还辽 ”。
《马关条约》签订的当日,俄国联合法德两国对日本提出交涉,要求日本势力退出辽东半岛。日本想通过与美英意三国协商来对抗,但遭到了拒绝,无奈只能妥协。
从这时起,日本和俄国的梁子就算是结下了。
“三国干涉还辽”
之后,俄国开始了在远东地区的肆意妄为,先是 修筑西伯利亚铁路,强迫中国把旅顺和大连租给他,把铁路延伸到这两个港口并向东直到鸭绿江边,又趁着清朝忙于镇压义和团,以“镇压骚乱,恢复秩序”为幌子,出兵20万侵略中国东北。
俄国对中国东北的大肆侵略显然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不利,在其他列强进行干预后,俄国明面上同意从中国东北撤兵,暗地里却搞小动作,企图以保护铁路的名义合法占领中国东北。另外,俄国扶持本国在朝鲜的势力,企图替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
对于俄国的狼子野心,日本自然看的一清二楚,这时的俄国已经成了日本最大的假想敌。
经过甲午海战后近十年的发展,日本各方面实力有了巨大提升 ,距离通过对俄国一战称霸远东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三国干涉还辽”后,列强在中国的局势被彻底打破,俄国在中国东北一家独大,实行军事独占,引起了其他列强(以英、日、美为主)的不满。
为应对此情况,日本和英国走到了一起,而美国一方面出于同情,一方面想借日本来遏制俄国在中国的势力扩张,也对日本表示支持。
至于其他列强,德国和俄国由来有复杂的矛盾,自然不会为俄作战,英日同盟,法国也不会为了俄国和英国敌对,这使俄国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世界主要列强或是支持日本,或是基本采取中立,而没有一方表示支持俄国 ,在这非常利于自己的国际局势下,日本下定了对俄发动战争的决心。
发动战争前的1903年,日本就日俄双方在远东的利益分配对俄国提出交涉,但屡次交涉没有任何进展。
1904年,日本照会俄国表示不再谈判,并断绝外交关系。两天后,日本海军 不宣而战 ,突袭俄国在中国旅顺港的舰队,日俄战争爆发。
日军炮击旅顺要塞
1.俄国国内对对日战争的看法
在对日战争问题上,俄国国内意见并不一致,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俄国最好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因为当时的俄国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他们认为 应先采取妥协,等到西伯利亚铁路通车,战略物资能得到保障,远东的堡垒修筑完善时再对日决战 。
而另一派主张对日强硬,他们对日本非常轻视,认为日本这个“蕞尔小邦”不堪一击,根本不可能是俄国的对手,“俄国需要一场小小的胜利,以便制止革命”,他们认为 战争能为当下俄国的困局寻找出路。
对于俄国备战不足的问题,沙皇尼古拉二世心知肚明,但他却觉得“让步总是引起新的让步”,认为推迟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采取强硬的态度。
沙皇主张对日强硬,俄国国内因此掀起了战争热潮,到处叫嚣着“流血牺牲,保卫祖国”的声音,虽然俄国的战争准备进展非常缓慢。
2.日军积极攻取,俄军散漫自负
1904年2月6日,日军舰队开赴黄海,袭击停在 旅顺 和仁川的俄舰。
对于日俄谈判破裂的消息,俄军总督早已知晓,但没有命远东的俄军采取任何应变之策,在被袭击的前几个小时,俄军还完全处于麻痹状态,其舰队参谋还说:“战争打不起来”。
战争打响后,为了防止日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俄国加速向远东增兵,而日本最先制定的战争策略就是先夺取制海权,尽快登陆辽东半岛和朝鲜,速战速决歼灭辽东的俄军。
日军侦查骑兵
被日军袭击后,俄军新上任的太平洋分舰队司令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但不幸在海上被日军所设的鱼雷炸死,后上任的俄军司令不再采取积极措施,日军在辽东半岛登陆。
为保住旅顺,沙皇政府继续派兵增援,增援部队在途中与日军遭遇而一败涂地,之后旅顺的俄军节节败退,直至龟缩在堡垒不出。俄军败退之快,连日军都没有想到
战争变成了日军的攻坚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日军决定放弃强攻,改为长久围困。
在攻占旅顺的同时,日军对 辽阳 、 沙河 的俄军发起进攻。
3.俄军指挥官指挥不利
由于俄军准备不足和指挥不利,日军最后用约10天的时间和较重的伤亡击退了俄军,进入辽阳。 辽阳会战结束时,俄军的大部分预备队始终没有投入战斗 。
两军在沙河交战时,日落间谍在俄军军官的尸体上搜出了俄军的进攻计划,俄军丧失主动性,但日军也没占到太大便宜,双方各自撤回阵地,沙河之战成了一场持久的阵地防御战。
日本意识到,时间过的越久,俄军的增援部队就会源源不断的赶来,这对自己很不利,因此 日军做出调整,临阵换将 ,更擅长运用炮兵的将领上场,一天内就攻克了西线制高点203高地,这也基本决定了旅顺战局的胜败。
随着 被俄军称为旅顺俄军防御“灵魂”的康德拉钦科将军被日军击毙 ,俄国很快签订了投降文书。
战争结束时,俄军损失了4.4万余人,而日军损失6万余人,俄军还剩余3万名多官兵。
日俄战争的根本决定因素在哪里?在于 制海权 ,这也是日本如此重视攻占旅顺的原因, 只要旅顺的俄国军舰还在,就可以切断日军补给,而俄军一旦从旅顺败退,其海上补给也将被切断 ,进而直接影响战争局势。
俄国在战争初期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沙皇也派其波罗的海舰队前往远东增援,但舰队从欧洲开到远东何其难,俄军舰队需从波罗的海南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继而北上才能到达远东,走过了半个地球的距离,路上严重消耗了精力。
俄军舰队到达远东时,日军舰队指挥官根据事前的对策,先放对方通过,很快就把俄国舰队击溃在 对马海峡 。
对马海战失败后,俄军再无一丝获胜的可能。
俄军增援舰队行驶路线
日俄战争,体量巨大的俄国败给小小的日本,原音不外乎三点:
1. 地理上 ,俄国腹地东欧距离远东战场过远,海上补给很难到位,而日本本土距离战场很近,这使俄国很难控制制海权,日军的补给显然比俄军容易的多。
2. 指挥能力差距 ,远东的俄军思维懒散,谈判失败后不采取任何应变策略,认为“打不起来”,被日本夺得了战争先机。除此,俄军的指挥不足在后续的争夺中也有所体现,而日军指挥官的指挥能力显然要比对方强得多。
3. 心理上 ,俄国藐视对手,骄兵必败。远东地区一直是俄国的次要战场,而俄军总参谋部却一直没有制定对日作战的统一计划。
俄国的陆军大臣还认为“一个俄国兵可以对付三个日本兵,我们只需要14天就能在满洲集结40万大军,这已经是我们击败日本所需兵力的三倍了,与其说这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是一场军事散步更合适。”
也算给了俄国一个惨重的教训,失败后的沙皇政府迅速被国内革命力量推翻了。
最后,日俄战争的 历史 对我们中国有什么教训呢?我想大概就是“ 自强不息 ”四个字了。绝不能让清朝这段他国在我们的土地上作威作福,而主人却以两国“均系友邦”为由保持“中立”的 历史 在中国的国土上重演了。
纵观日俄之战,日本取胜的原因:
第一是敏锐的战略洞察力。俄国屯兵中国东北不肯撤军,立刻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警觉,尤其是当日本政府察觉到俄国有控制朝鲜半岛的企图时,立刻向俄方提出外交交涉。交涉决裂以后,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解决。并采取先发制人的进攻手段。
第二,积极争取外交的有利地位。突出的行动就是日英同盟的建立。当年,在老大帝国的面前,日本还只是个后进生,能否取得大英帝国的支持,对于日本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经过不懈的努力,1903年,日英同盟成立。事实证明,英国这个同盟伙伴选择之正确,无疑使得日本如虎添翼;而法国,虽然也是欧洲老牌强国,但是在国际政治中,法国从来就是十分短视并且不堪担当大任的国家,见风使舵加上惟利是图的性格,在日俄战争中也有所体现。不过这一次,法国的见风使舵倒是在无形之中帮了日本的忙。
第三,有一批具有牺牲和献身精神的军队指挥官。在这场战争中,他们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陆军的乃木希典大将和海军联合舰队总司令东乡平八郎,都是卓越的指挥官。尤其是东乡平八郎,率领联合舰队迎击俄国大名鼎鼎的波罗的海舰队时,冒着巨大风险,在敌旗舰射程之内,竟然毫不犹豫地来了个“ 舰前大回头”,为的是摆出能占据绝对优势的“ 丁字战形”,为此,东乡乘坐的旗舰“三笠号”被敌方击中40多发炮弹。但是这个阵形,配合后来变换的“ Z字战形”,为联合舰队取得绝对胜利奠定了战术基础。从海战结果来看,老大帝国的庞大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加上远东舰队),在两天之内被日本的联合舰队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日本舰艇被击沉3艘,阵亡117人,伤583人;俄国被击沉16艘,自沉5艘,被俘6艘;阵亡约5000人,伤约6100人。两相对照,让人不胜唏嘘。
日本军队将领之优秀,还在于他们不但有“武略”,同时也具有“ 文韬”。拿东乡平八郎来说,他同时还是一个深谙国际法的专家,这也使得他在发起对敌攻击时,对战争总体走向和结局有更加宏观的预见和决策。
这场战争,使得日本在朝鲜的殖民利益得以保全,更重要的是,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承认,成为日本加入帝国主义列强的起点。如果说这场战争给日本带来了负面影响的话,那就是,这个巨大的胜利,给了日本人一些超出实际能力的幻想,这个幻想直接导致了40年以后通往珍珠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