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27 22:04:45 分类:军事 浏览:326 评论:0
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其实是短时间的一个大逆转,主要是西方发生工业革命而在生产力方面超越了中国,有学者描述的很好“当中国有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使用木犁。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在使用铁犁”。在很短的时间内西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中国却没有,因此在落后于西方。很多人研究欧洲为什么发生工业革命,尤其是为什么发生在英国,以当时角度看,英国却有很多条件,但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却发现英国18实际中叶发生的工业革命的经济,农业,工业条件,中国早在13世纪就有了。这意味着中国在13.14世纪是,就已经处在工业革命的边缘,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接下来几个世纪也没有进入工业革命的大门,知道19世纪鸦片战争,中国突然发现了已落后于世界,并深受其害。由此我联想到两个问题。1.中国为什么在13.14世纪以前可以领先世界。2.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类似的工业革命。
对于1的解释(部分借鉴李约瑟的观点)首先中国有很好的自然条件,由此造成耕地生产力水平高于西方。人生存成本低,人口繁衍也迅速,相反,欧洲的气候条件却不适于作物生长,土地承载力有限,所以中国历史上人口一直多余西方。
在这古代的科学是一种经验科学,技术穿心来自于以手工业者和农民的进言行尝试错误。比如一个农民本来用传统的方法去种地,但是一天他因为偷懒而是用别的方法之后,发现这种方法比原来的方法效率更高,由此被别人所借鉴整理,从而引起技术更替,这种方式在中国其实很普遍。比如,中医经络的发现。一些中草药和偏方的运用。在现在也可以找到影子,比如中科大的校长朱经武是搞超导的,他在实验室做很多高温超导特性不同材料的组合,以期待能发现一种比较好的材料,这种方法也和农民的发现方式一样。
又由于中国人口多,出现那种偶尔发现新技术的农民也就相对多。发明新东西的概率就大,但是得技术来自于技术积累,燃气年后一代代的延续下去,所以人口多,发生技术改进的机会就大,这成为中国的一种优势。其实以前大多数文明古国也这样,比如古埃及,古印度都是建立在人口稠密,自然条件好的河流旁,这才为技术的进步奠定基础。从而造就伟大文明。
但是中国到了12世纪以后,这种所谓的技术进步却逐渐停止,个人认为中国当时生产力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而当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再想突破,已经很难了。拿打奖作比喻,一等奖有一个,代表更加先进的技术。 二等奖100个,代表现有的技术。任何一张彩票中二等奖的几率是一等奖的100倍,由此可知技术变迁之难。再加上中国当时的情况,改朝换代,这种进步发生的几率就更渺茫了。
对于2 所周知,研究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意义重大。而科学革命对于工业革命有两个方面的贡献。1是用实验作为技术检测试验的手段。2.就是利用数学来辅助表示和应用。当到了15.16世纪以后,用实验的来试错的方法得到普及,更加重要的是,当用实验来发明新技术的方法在遭遇到技术瓶颈时,可以通过加大基础研究来突破,这也是诺奖为什么多颁发给很多高基础理论研究的人的原因之一。其次,在西方最初只是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的人偶尔的用数学模型来表达规律时,发现这种表达更加准确,也更易传播,同时用实验可以很好的把正确的解释和错误的解释分开,由此造成了西方的工业革命。
、但发现并用上述方法的人只在少数,为什么西方人可以,而东方人不行呢?其实中国人并非缺少这方面的素质,而是中国历来的官僚体制,从这一点,个人比较倾向于李约瑟的解释。如果再具体一点的话,那就是中国的科举制度使人没有积极性去学习数学和实验,从而导致在数学和实验方面的人力投资不足。科学革命就无法产生。古代中国通过科举来选拔,而制定的教科书确是四书五经,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又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是圣贤书”,这种状况下,任何有聪明才智的人都会对科举趋之若鹜,为他的物质回报所吸引。聪明人不一定有好奇心,但是有好奇心却一定是聪明宁的人。人的行为总是受激励机制所影响,当然做官名利双收,并且光宗耀祖,对人来说当然回报率高。而对于科举制度,即使他有心研究,也不会有多少时间,更何况四书五经的字数有N十多万,光是每天背,也要十年寒窗,当然比现在辛苦很多。而西方不同,西方的贵族是世袭制,爸爸是贵族,儿子就是贵族,所以尽管西方有好奇心的人比中国少,但是有兴趣投入实验和数学的反而比中国要多,从而导致科学革命。
说到底科举这制度也算是一种先进的文官选拔制度,一个在特定的技术和物质条件下显得优越的制度,也可能成为社会的阻碍。而西方却没有这个,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吧说到这,我还联想到天涯里有几位仁兄把中国出现这个状况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我既不否定,也不敢肯定,姑且一笑了之吧。
从近代史来看,成熟的西方文明体系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当时西方几个老牌帝国通过两次工业革命迅速奠定了国家发展的基础,随后海外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又很快让他们成为了发达国家。
这样的巅峰时期一直持续到二战之后,整个世界格局开始进行大洗牌。毕竟巅峰之后总是要走下坡路的,所以欧洲各国的霸主地位都开始逐渐没落,发展和崛起的重心开始往亚洲地区转移。
欧美国家当时非常看好印度,英国殖民统治印度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给印度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工业底子,所有人都觉得印度就是下一个崛起的超级大国。
然而历史的发展进程超乎所有人的意料,印度的停滞不前让西方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成为超级大国的,是两百多年前就被拿破仑誉为沉睡的雄狮的中国。
中国如今已经是世界上综合国力第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体,许多经济学家都预言中国的经济体量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长短的事情。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已经是板上钉钉。美国智库表示:中国正试图成为一个全能的国家。
也就是这样快速崛起的中国,给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心理,他们开始打压和围堵中国,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阻碍中国前进的步伐,防止中国成为一个全能的国家。
一个全能的国家将是很难被战胜的,中国的未来到底会有多强,才会导致如今的欧美国家如此“忧心忡忡”呢?
一、中国究竟想要变成一个如何强大的国家?
首先我们不应该受到西方言论的影响,而是从中国本身出发。西方国家一直认为一个强大的亚洲国家会挑战现有的世界秩序,但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自然不是,成为世界第一的强国,从来都不是中国在做的事情,也根本就不符合中国如今的基本国情和根本利益。
中国权威官方媒体也曾经对此作出过回应,中国如今的崛起都是在世界现有的体系内崛起,中国并不想挑战现有的体系,只想要参与现有的体系,并对这个体系有所建设。
这已经很好地表达了中国的态度,而我们纵观中国如今整体的发展,也可以看出来,中国只想要变得强大起来,根本无心去争世界第一的宝座,中国所有的发展都是基于符合自身根本利益的情况。
中国本身的发展需求,离不开中国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首先得明白中国自身的目标是什么,想要变得多强,才能够知道未来的中国到底有多强。
所谓的“两个一百年”,分别是在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要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基础是:在第一阶段的时候2021年的GDP和人均GDP都要比2010年翻一倍。
第二阶段就是21世纪中叶左右,实现整个中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我们跟以资本主义为主的西方国家有本质上的区别,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会让我们拥有不同的思想,并且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作出不同的抉择。
当然这跟我们的民族历史分不开关系,从鸦片战争开始,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我们的目标是发展经济,国家和人民富强。一直到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小康,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就是我们的国家追求,我们的民族夙愿,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如果说想弄明白未来的中国会有多强大,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中国正在不断努力奋斗,试图成为一个经济持续增长,且兼具社会公平正义,并且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国家。
在历史上,这样的国家还没有出现过。曾经的苏维埃联盟也有此梦想,只不过最后失败了,但中国不会走苏维埃的老路,中国有信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这个目标的国家。
二、中国的“一带一路”
作为国家级的顶层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变强之路上不得不提的一个点。未来的中国有多强,离不开“一带一路”路”的建设能够达到的程度。
“一带一路”的目标是集结各国,打造出一个经济融合和政治融合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
目前为止,中国在“一带一路”中,已经承包的工程项目早就超过了3千个,更是直接与全世界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超过200份合作文件,再来看看其中涉及到直接投资的国家,在2015年就已经有49个国家,其中合同金额178亿美元,执行金额121亿美元。
“一带一路”不只是中国想要加强双边合作的程度,其中涉及到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会直接推动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实现共赢才是如今国际社会的主题,单边主义可不是。
“一带一路”会在很大程度上快速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并且让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提升。
比如跟中国建立“一带一路”的合作关系的国家有一百多个,并将中国作为他们最大的合作贸易伙伴,但与美国存在这种关系的国家却只有五十多个。
这就是软实力和影响力的体现,并且在未来,这种影响只会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而越来越深。
美国智库曾经对“一带一路”作出了很多战略性的研究与解读,美国智库出的报告里认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得到的首先是一个真正的全球大国的形象,毕竟中国所承担的大国责任在“一带一路”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只是直接援助,还有帮助其他国家建设基础设施,这都是大国责任的体现。
除此之外,中国还跟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建立了多层次的发展,这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工业、教育,乃至各国的安全网络。这些在现在看来毫不起眼,甚至有些累赘。但是对于中国的未来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美国智库的报告中,将中国现今在世界的这笔财富定义为以后重新塑造欧亚两个大洲的经济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一粒“种子”。
既然种子已经播下,那么只需要静候时机,自然会有成长为参天大树的一天。如今中国的影响力已经日渐变强,并且通过“一带一路”,在世界上其他重要地区也很有可能会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是中国正在变强的最好象征。
三、中国制造2025,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全能的国家
美国智库对于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非常看好,其中一位美国专家认为中国的发展极限是不可估量的,也警惕西方国家要尽快放弃所谓的西方优越论,这是一个陈旧的观念。
中国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一个正在走向全能道路的国家,如果真如美国智库的专家给出的报告所言,那么中国走向全能之路离不开中国的国家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时国务院在2015年部署的一个战略文件,目的是让中国全面推进实施,成为一个制造强国。
没有人能否定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美国曾经用来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威胁性的方法,就是当这个国家的制造业总量达到美国制造业的70%的时候,美国就会开始将这个国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并通过各种方式打压和围堵这个国家,抑制这个国家的发展。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立国的根本,以及成为强国的根基。
一个强大的国家,它交出来的“成绩单”里,制造业的这个栏目一定是耀眼的。
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原则,是先扎扎实实打基础,再加强战略的谋划部署,这样才可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这其中包括市场本身的主导地位和政府加以引导和强化,再明确创新方向,发展关键核心技术。
最终才是利用全球的资源和市场,加强全球布局和国际方面的交流合作,让中国制造走向整个世界。
中国制造重点的十大领域里面,都是像信息技术产业、机器人产业、航天装备、海洋工程、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这样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
中国在这一方面的前瞻部署,是希望通过三个十年的计划,一直在21世纪中叶,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
如果中国的三个十年的计划成功了,那么在这些高端科技领域里面,中国就拥有了跟西方等发达国家角逐的实力,到时候就是一个实打实的全能强国了。
联合国曾经对中国的高端技术核心产业做过研究与统计,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核心技术产业里面,从业的人员基本年龄都在二十五到三十五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就是关键技术产业的核心力量,每年都有许多青年前仆后继投入到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中。
我们都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说中国的制造业整体就像这些年轻人一样,是蓬勃发展,拥有无限可能的。
西方世界一直认为西方如今的社会发展已经是现代社会的顶端以及终点,所以他们也认为中国的发展是在偏离“正确的道路”,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印度如今不就是在谨遵西方的诸多教诲,但不符合国情的策略却一直在阻碍着印度社会的整体发展。所以印度虽然拥有一个良好的工业底子,如今综合实力却已经被中国狠狠甩在了后头。
如果是以印度的例子来看,我们根本无需管西方国家如何“指指点点”,中国只需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路,自然能成为一个全能的国家。
只有人民说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