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28 08:15:48 分类:军事 浏览:698 评论:0
1、战争形态的本质性区别
作战要素的评估。在生产要素方面,工业时代多依赖土地、劳力、原料和资本等有限的物质资源,而信息时代则转向数据、信息、图像、符号、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资源。
如果把生产要素比作战斗力要素,那么机械化战争中主要依赖于坦克、飞机、舰艇等作战平台,以及火炮、导弹、炸弹等火力杀伤武器,而信息化战争中则转向C4ISR系统、信息战装备、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平台,知识成为提高战斗力的核心和关键性要素。
2、强调不同:
信息化战争则不同,强调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强调通过震慑而达成作战目的,强调斩首为主而不再是打击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再把攻城掠地、摧毁敌人作战平台和武器装备作为战争胜负和效能高低的重要指标,关键性指标是攻心夺气,通过信息战、心理战改变敌人的认知体系,使之不战、少战或小战而胜。伊拉克战争中的巴格达之战及后期的地面作战,突显出这方面的特征。
力量标准的界定。在生产模式上,工业时代往往是把人员和机器都集中在厂房内进行大规模生产,主要是依靠人类的体能、低技能和机器的工作效率,工作人员的相互替代性较强;而信息时代则倾向于非大规模化和多样化生产,主要依靠人员的智能,相互之间难以替代,花费和投入也相应增大。
3、技术不同:
在信息流向上,信息化战争的指挥体制也有很大不同。由于所有武器装备和作战单元都实现了互联、互通、互操作,所以相互之间可以共享信息资源,实时获取或传递信息,信息难以因官阶高低而被垄断,也难以因中间层次过多过大而被阻隔,所以委托式指挥和横向一体化指挥成为典型模式。
随着扁平化、网络化体制的发展,信息化战争中部队的编成也将产生变化,主要方向是组建小型、多能、轻便、快速、可重组、能全球部署的小部队,这些部队人员不多、武器先进、火力强大、作战灵活、编组多样,便于根据不同使命任务快速重组,具有分散部署、集中战斗力的强大功能。
1、立体作战、纵深作战成为重要作战方式。
2、协同作战、联合作战发展迅速,破坏力强且消耗巨大。
机械化战争对参战人员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战场上保障人员大量增加具有高速机动能力的飞机、坦克、军舰成为作战的主要装备。
机械化战争是指主要以坦克等机械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是工业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其理论是主张陆军实行机械化和依靠机械化军队取胜的军事理论,亦称坦克制胜论。
扩展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装甲战车、自行火炮及其他机械化装备不断涌现并大量装备部队,使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步兵也大量发展为机械(摩托)化部队。海军装备了航空母舰和潜艇,成为能在水下、水面、空中进行立体作战的合成军种。
空军的发展极为迅速,许多国家陆续建立了空军联队、师、军和集团军。各主要军事强国将现代化的陆海空军及其具有高度机动力、突击力的机械化作战平台大量运用于战争,徒步步兵、骑兵和其他兵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作战方式逐步由线式作战向纵深作战发展。
在作战理论上,出现了G.杜黑的“空军制胜论”、富勒的“机械化战争论”、E.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等著名的机械化战争理论,特别是德国的“闪击战”理论,提出了以装甲部队在飞机和空降兵的协同下远程奔袭,实施高速进攻的新的作战观念,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作战的理论基础。
与之相对应的苏联“大纵深战役”理论,首次提出实施方面军、集团军战役的观点,强调以杀伤兵器同时压制敌整个防御纵深,在选定方向上突破,尔后使用机械化部队迅速扩张战果,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达成预定目的。这些理论均在战争中得到充分运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