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1-30 23:34:12 分类:军事 浏览:703 评论:0
(三)裁军与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以保持国防需求平衡的关系
国家保障能力是确定和调整军队规模的重要物质基础。军队是一个投入量大、技术密集和人员素质高的武装集团。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规模。对军队投入量的不足将直接危害国家安全,投入过大又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根据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方针,要实现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目标,国家不但要适当增加国防投入,保持军费占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而且还需要通过控制军队规模,提高军费的使用效益,加快武器装备发展和军队质量提高的步伐,使我们尽快适应打赢信息化为主导的高技术战争。
(四)裁军与适应我军现行体制、结构特殊性的关系
军队的规模除了受武器装备、军费等物质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体制、结构制约。目前,我军结构和体制不合理性是最为突出的问题,需要优先加以解决。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我军总体结构和领导指挥体制问题。这些问题一直严重制约着我军规模的合理调整。一方面,我军体制有其特殊性,结构是历史的延续,应充分考虑其对军队规模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军体制、结构目前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严重阻碍了军队规模的进一步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军实行了全面的战略重心转移,但是在编制体制上我们仍基本上沿用战时的军队体制和结构,而且机构越来越庞大。要提高我军战斗力,必须从改革现行体制和结构入手,而不单单考虑规模的缩小。
(五)裁军与适应我国周边与地理环境需要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陆地边界和海岸线漫长,需要一定规模的军队数量与之相适应。又因为我国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军队的构成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加之我国交通运输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和我军机械化水平较低,远程机动能力较低差,我军的员额和编制体制需要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更不能照搬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建军原则。
(六)裁军与保持军队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和我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规模裁军比,此次裁军20万员额面临着新的形势: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型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替代,这就为军队转业人员的安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再从裁减下来的人员成份看,他们大都在部队服役多年,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目前不再适应在军队服役。对他们的安置工作具有双重效用:一是对转业人员本人,应该给予他们优惠的安置条件,稳定他们转入地方后的工作和生活。近年来,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又一重要因素。二是优惠合理的安置对在役人员也是一种稳定剂,使他们能够安心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军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原因跟军地差距密不可分。因此,各级政府要把裁军20万当成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看成是国家行为,保持军队和社会的稳定。
(七)裁军与成本效益的关系
要打破裁军就是省钱的定向思维模式。从世界主要国家近年来裁军情况来看,裁军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但不能节省开支,而且还需要政府出更多的经费来保证裁军的顺利完成。从长远看,裁军将会相对地减少军队维持费用,但这种减少不会立竿见影,通过需要在2~3年内才会体现出来。在实施裁军的头几年里,由于被裁减人员的安置,机关、部队调整后设施的整合和完善以及部署的调整,军队的维持费还会相应地增加。从长远看,在现代条件下裁减员额会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在裁减的头几年里军队的战斗力会出现局部的下降。在调整过程中,正常的训练、战备工作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些关系仍需要磨合和理顺;通过提高质量来弥补数量的减少也需要一定时间等。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裁军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损耗和浪费。如果操作不好,军队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军队的有形资产也将受到破坏。这些都是裁军所必须面对的代价。因此,要树立成本意识,既要舍得付出必要的成本,又要尽可心少地控制这种成本,把裁军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消耗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
(八)裁军与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和防止规模反弹的关系
历史上我军进行过多次精简整编,但经常是精简后不久又膨胀起来,实有员额大大地超过编制员额。主要原因有:一是体制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干部管理政出多门,缺乏总体控制机制;二是相关法律不健全,没有统筹全局的纲领性指导文件,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至今我国还没有《军队组织法》,使裁军成为一种随机性很大的行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法律和法规制度来保证编制的权威性和合理性,使裁军成果得以巩固。从未来5~10年国家安全需要看,目前我军230万的规模仍有裁减的空间。因此,今后我军员额的裁减将是在以优化结构和理顺体制为重点的同时,相应地小幅度裁减。
(九)裁军与外交和宣传工作的关系
裁军20万是我国在新时期采取的又一项重大政治决策,在国内外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总结历次我国裁军经验,我们认为,裁军是全民族的一种国家行为,不但要在国内做好裁军20万的方方面面工作,在国际上,我们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扬我国独立自主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营造我国在国际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我国的党政军领导人可利用国际互访之机,积极在宣传我国的国防政策;我们的新闻媒体也应做出积极的反应。
(三)裁军与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以保持国防需求平衡的关系
国家保障能力是确定和调整军队规模的重要物质基础。军队是一个投入量大、技术密集和人员素质高的武装集团。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规模。对军队投入量的不足将直接危害国家安全,投入过大又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根据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方针,要实现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目标,国家不但要适当增加国防投入,保持军费占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而且还需要通过控制军队规模,提高军费的使用效益,加快武器装备发展和军队质量提高的步伐,使我们尽快适应打赢信息化为主导的高技术战争。
(四)裁军与适应我军现行体制、结构特殊性的关系
军队的规模除了受武器装备、军费等物质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体制、结构制约。目前,我军结构和体制不合理性是最为突出的问题,需要优先加以解决。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我军总体结构和领导指挥体制问题。这些问题一直严重制约着我军规模的合理调整。一方面,我军体制有其特殊性,结构是历史的延续,应充分考虑其对军队规模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军体制、结构目前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严重阻碍了军队规模的进一步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军实行了全面的战略重心转移,但是在编制体制上我们仍基本上沿用战时的军队体制和结构,而且机构越来越庞大。要提高我军战斗力,必须从改革现行体制和结构入手,而不单单考虑规模的缩小。
(五)裁军与适应我国周边与地理环境需要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陆地边界和海岸线漫长,需要一定规模的军队数量与之相适应。又因为我国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军队的构成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加之我国交通运输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和我军机械化水平较低,远程机动能力较低差,我军的员额和编制体制需要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更不能照搬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建军原则。
(六)裁军与保持军队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和我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规模裁军比,此次裁军20万员额面临着新的形势: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型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替代,这就为军队转业人员的安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再从裁减下来的人员成份看,他们大都在部队服役多年,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目前不再适应在军队服役。对他们的安置工作具有双重效用:一是对转业人员本人,应该给予他们优惠的安置条件,稳定他们转入地方后的工作和生活。近年来,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又一重要因素。二是优惠合理的安置对在役人员也是一种稳定剂,使他们能够安心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军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原因跟军地差距密不可分。因此,各级政府要把裁军20万当成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看成是国家行为,保持军队和社会的稳定。
(七)裁军与成本效益的关系
要打破裁军就是省钱的定向思维模式。从世界主要国家近年来裁军情况来看,裁军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但不能节省开支,而且还需要政府出更多的经费来保证裁军的顺利完成。从长远看,裁军将会相对地减少军队维持费用,但这种减少不会立竿见影,通过需要在2~3年内才会体现出来。在实施裁军的头几年里,由于被裁减人员的安置,机关、部队调整后设施的整合和完善以及部署的调整,军队的维持费还会相应地增加。从长远看,在现代条件下裁减员额会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在裁减的头几年里军队的战斗力会出现局部的下降。在调整过程中,正常的训练、战备工作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些关系仍需要磨合和理顺;通过提高质量来弥补数量的减少也需要一定时间等。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裁军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损耗和浪费。如果操作不好,军队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军队的有形资产也将受到破坏。这些都是裁军所必须面对的代价。因此,要树立成本意识,既要舍得付出必要的成本,又要尽可心少地控制这种成本,把裁军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消耗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
(八)裁军与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和防止规模反弹的关系
历史上我军进行过多次精简整编,但经常是精简后不久又膨胀起来,实有员额大大地超过编制员额。主要原因有:一是体制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干部管理政出多门,缺乏总体控制机制;二是相关法律不健全,没有统筹全局的纲领性指导文件,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至今我国还没有《军队组织法》,使裁军成为一种随机性很大的行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法律和法规制度来保证编制的权威性和合理性,使裁军成果得以巩固。从未来5~10年国家安全需要看,目前我军230万的规模仍有裁减的空间。因此,今后我军员额的裁减将是在以优化结构和理顺体制为重点的同时,相应地小幅度裁减。
(九)裁军与外交和宣传工作的关系
裁军20万是我国在新时期采取的又一项重大政治决策,在国内外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总结历次我国裁军经验,我们认为,裁军是全民族的一种国家行为,不但要在国内做好裁军20万的方方面面工作,在国际上,我们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扬我国独立自主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营造我国在国际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我国的党政军领导人可利用国际互访之机,积极在宣传我国的国防政策;我们的新闻媒体也应做出积极的反应。
(三)裁军与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以保持国防需求平衡的关系
国家保障能力是确定和调整军队规模的重要物质基础。军队是一个投入量大、技术密集和人员素质高的武装集团。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规模。对军队投入量的不足将直接危害国家安全,投入过大又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根据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方针,要实现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目标,国家不但要适当增加国防投入,保持军费占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而且还需要通过控制军队规模,提高军费的使用效益,加快武器装备发展和军队质量提高的步伐,使我们尽快适应打赢信息化为主导的高技术战争。
(四)裁军与适应我军现行体制、结构特殊性的关系
军队的规模除了受武器装备、军费等物质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体制、结构制约。目前,我军结构和体制不合理性是最为突出的问题,需要优先加以解决。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我军总体结构和领导指挥体制问题。这些问题一直严重制约着我军规模的合理调整。一方面,我军体制有其特殊性,结构是历史的延续,应充分考虑其对军队规模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军体制、结构目前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严重阻碍了军队规模的进一步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军实行了全面的战略重心转移,但是在编制体制上我们仍基本上沿用战时的军队体制和结构,而且机构越来越庞大。要提高我军战斗力,必须从改革现行体制和结构入手,而不单单考虑规模的缩小。
(五)裁军与适应我国周边与地理环境需要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陆地边界和海岸线漫长,需要一定规模的军队数量与之相适应。又因为我国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军队的构成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加之我国交通运输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和我军机械化水平较低,远程机动能力较低差,我军的员额和编制体制需要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更不能照搬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建军原则。
(六)裁军与保持军队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和我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规模裁军比,此次裁军20万员额面临着新的形势: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型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替代,这就为军队转业人员的安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再从裁减下来的人员成份看,他们大都在部队服役多年,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目前不再适应在军队服役。对他们的安置工作具有双重效用:一是对转业人员本人,应该给予他们优惠的安置条件,稳定他们转入地方后的工作和生活。近年来,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又一重要因素。二是优惠合理的安置对在役人员也是一种稳定剂,使他们能够安心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军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原因跟军地差距密不可分。因此,各级政府要把裁军20万当成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看成是国家行为,保持军队和社会的稳定。
(七)裁军与成本效益的关系
要打破裁军就是省钱的定向思维模式。从世界主要国家近年来裁军情况来看,裁军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但不能节省开支,而且还需要政府出更多的经费来保证裁军的顺利完成。从长远看,裁军将会相对地减少军队维持费用,但这种减少不会立竿见影,通过需要在2~3年内才会体现出来。在实施裁军的头几年里,由于被裁减人员的安置,机关、部队调整后设施的整合和完善以及部署的调整,军队的维持费还会相应地增加。从长远看,在现代条件下裁减员额会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在裁减的头几年里军队的战斗力会出现局部的下降。在调整过程中,正常的训练、战备工作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些关系仍需要磨合和理顺;通过提高质量来弥补数量的减少也需要一定时间等。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裁军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损耗和浪费。如果操作不好,军队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军队的有形资产也将受到破坏。这些都是裁军所必须面对的代价。因此,要树立成本意识,既要舍得付出必要的成本,又要尽可心少地控制这种成本,把裁军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消耗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
(八)裁军与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和防止规模反弹的关系
历史上我军进行过多次精简整编,但经常是精简后不久又膨胀起来,实有员额大大地超过编制员额。主要原因有:一是体制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干部管理政出多门,缺乏总体控制机制;二是相关法律不健全,没有统筹全局的纲领性指导文件,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至今我国还没有《军队组织法》,使裁军成为一种随机性很大的行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法律和法规制度来保证编制的权威性和合理性,使裁军成果得以巩固。从未来5~10年国家安全需要看,目前我军230万的规模仍有裁减的空间。因此,今后我军员额的裁减将是在以优化结构和理顺体制为重点的同时,相应地小幅度裁减。
(九)裁军与外交和宣传工作的关系
裁军20万是我国在新时期采取的又一项重大政治决策,在国内外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总结历次我国裁军经验,我们认为,裁军是全民族的一种国家行为,不但要在国内做好裁军20万的方方面面工作,在国际上,我们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扬我国独立自主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营造我国在国际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我国的党政军领导人可利用国际互访之机,积极在宣传我国的国防政策;我们的新闻媒体也应做出积极的反应。
原来的七大军区2016年改成现在的五大战区,而五大战区总兵力200万部队!
一、东部战区,战区机关驻南京,陆军机关驻福州
东部战区:与原南京军区辖区相同,下辖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和安徽6省市,战区司令部驻地为南京,东部战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南京军区原有第1集团军、第12集团军、第31集团军,还有炮兵第9旅,加上战区内的东海舰队、空军、火箭军等;东部战区下辖领导和指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上海等6个省市的所属武装力量。东部战区(内设机构):东部战区联合参谋部、东部战区政治工作部、东部战区联勤保障部,东部战区(军种指挥机构):东部战区陆军(驻福州)、东部战区海军东海舰队(驻宁波)、东部战区空军,
二、南部战区、战区机关驻广州,陆军机关驻南宁
南部战区下辖领导和指挥广东、广西、海南、云南、湖南、贵州等6个省市以及香港、澳门的所属武装力量。南部战区(内设机构):南部战区联合参谋部、南部战区政治工作部、南部战区联勤保障部。南部战区(军种指挥机构):南部战区陆军(驻南宁)、南部战区海军南海舰队(驻湛江)、南部战区空军。南部战区(派驻机构):南部战区纪委、南部战区军事法院、南部战区军事检察院、南部战区军事审计局。南部战区(所辖部队):陆军第14集团军、陆军第41集团军、陆军第42集团军、驻香港部队、驻澳门部队、海南南海舰队航空兵、海军潜艇第2基地。南部战区:包括原广州军区和原成都军区的云、贵两省,战区司令部驻广州,南部战区是继东部战区后,第二重要战区,首要国防任务是南海领土;珠三角、港澳地区;战时封锁南海;协助处理台湾问题;
三、西部战区,战区机关驻成都,记录均机关驻兰州
西部战区下辖领导和指挥四川、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重庆等7个省市的所属武装力量。西部战区(内设机构):西部战区联合参谋部、西部战区政治工作部、西部战区联勤保障部。西部战区:由原成都军区(剔除云、贵两省)、兰州军区合并而成,战区司令部驻地为兰州,西部战区边临印度,该地区原驻军是第13(重庆)、21、47集团军;
四、北部战区,战区机关驻沈阳,陆军机关驻济南
北部战区下辖领导和指挥辽宁、山东、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5个省的所属武装力量。北部战区:辖区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省市(即原沈阳军区辖区加内蒙古),战区司令部驻地为阳,北部战区拥有第16集团军、第26集团军(原驻防地潍坊,属济南军区)、第39集团军、第40集团军,以及拥有3个导弹旅的二炮51基地;
五、中部战区,战区机关驻北京,陆军机关驻石家庄
中部战区:辖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战区司令部驻地为北京,中部战区领导和指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北和北京、天津的所属武装力量,原驻军有第27、38、65、20、54集团军,加上北海舰队。主要任务是拱卫首都、策应四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