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1-07 18:45:19 分类:科技 浏览:185 评论:0
2、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2020年1月11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使用,它被中国人亲切地称为“中国天眼”。1994年,在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的倡议下正式立项,历时22年建成。
“中国天眼”是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球面宽度为500米,一举刷新了阿雷西博天文台保持的350米纪录。据国际专家评估,“中国天眼”的综合性能是阿雷西博的10倍,甚至还能搜寻到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外星人信号。
“中国天眼”在研究射电天文学、大气科学、雷达天文学等方面有十分积极的意义。2020年12月,曾经全球最大的阿雷西博天文台一夜之间坍塌,全球有能力将测控区间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的天文台,只剩下“中国天眼”了。
3、世界首座高铁跨海大桥——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
一直以来,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一些海外专家团队搞不定的工程项目,在中国工程师的坚持不懈下一一实现,惊艳了全球,比如赫赫有名的港珠澳大桥。而今年,中国又为世界桥梁领域添了一里程碑式工程——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
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是全球第一座高铁跨海大桥,它全长20.3公里,主跨400米,目前已经完成了封顶作业。另外,它的设计行车时速达350公里,刷新了世界桥梁最高记录。
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预计2022年正式通车,中国这个基建大神,又要惊艳全球了!
4、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
2020年6月21日,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制的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样车,在上海同济大学磁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标志着中国初步掌握了超高速列车的设计能力。
项目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高铁的最高设计时速为350公里,民航飞机一般在800-900公里,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可以填补它们两者之间的这段速度空白区间,提供更加灵活的出行方案。
高速磁浮在时效性、舒适性、性价比方面优势明显,市场潜力不容小觑。
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通
1994年,北斗项目正式启动,一开始打算和欧洲的伽利略合作,不料对方收了钱却封锁技术。孙家栋等院士一拍桌子,这口气不能忍,我们自己做!前后花了26年的时间,北斗人研发芯片开发系统,打造出全球最精确的导航系统。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第5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中国人迎来属于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截至今年7月,全球已有137个国家和地区与北斗系统签下了合作协议。
北斗导航系统精确度可以达到20cm以内,远超美国的GPS。值得一提的是,北斗系统自带短报文通信功能,极端条件下手机无法使用,可以利用该功能与外界取得联系,这也是GPS不具备的。
6、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模拟千万核心并行运算
超级计算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国都把它视为国之重器。历史上我国曾长期扮演陪跑的角色,没有任何话语权。为了补齐这一短板,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才自主研发,神威·太湖之光就是最典型的一台中国创造的超级计算机。
神威·太湖之光由40个运算机柜和8个网络机柜组成,它的运算能力高达每秒12.54京,曾连续4年斩获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第一,在国际舞台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2020年7月,中国科大在“神威·太湖之光”上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借助当代最先进的计算方法和世界顶级高性能计算平台,大体系、长时间的高精度第一性原理材料模拟已成为现实。
7、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研发完成
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提升,各国开始寻求用清洁能源代替传统发电。相比之下,核电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转化率优势明显。不过,安全问题一直是核电绕不开的技术焦点,而中国率先攻克了这一难题。
2020年9月28日,中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宣布,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完成研发,接下来将进入商用环节。据悉,“国和一号” 采用“非能动”安全设计理念,单机功率达到150万千瓦,代表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核电水平。
“国和一号”预计每小时可以为电网提供150万度电,一年算下来单台机组可以满足220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减少碳排放900万吨。
8、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研制
传统计算机使用二进制,也就是0和1,在运算一些极其复杂的科研项目时效率特别低。因此,量子计算机应运而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它是高进制的处理器,通过控制光量子提高运算速度。
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传来一个好消息,中国自研的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问世,刷新全球量子计算的速度记录。在此之前,这项记录一直被谷歌的“悬铃木”保持。
以经典的计算玻色采样问题为例,处理100亿个样本,九章只需要10小时,而谷歌“悬铃木”需要20天。
9、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
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在成都正式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核聚变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
什么是核聚变?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小质量原子聚合成一个大质量原子,并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这也是太阳的工作原理。理论上只要实现可操控的核聚变反应,就可以模拟出一个“人造太阳”。
当然了,这个技术门槛相当高,需要满足三点:一是温度超过一亿摄氏度;二是密度足够高;三是等离子体在有限的空间里被约束足够长时间。而我国自主设计的新一代托卡马克装置同时满足了三点要求,因此它的首次放电,意味着中国人离“人造太阳”不远了。
10、嫦娥五号成功采样月球样本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它肩负着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月表取样返回。在此之前,全球只有美国和前苏联做到了。
12月2日,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表采样和封装,成为全球第三个攻克这项技术的国家。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闪耀在月球表面的那一刻,无数国人热泪盈眶,这一刻等太久了。
2、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2020年1月11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使用,它被中国人亲切地称为“中国天眼”。1994年,在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的倡议下正式立项,历时22年建成。
“中国天眼”是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球面宽度为500米,一举刷新了阿雷西博天文台保持的350米纪录。据国际专家评估,“中国天眼”的综合性能是阿雷西博的10倍,甚至还能搜寻到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外星人信号。
“中国天眼”在研究射电天文学、大气科学、雷达天文学等方面有十分积极的意义。2020年12月,曾经全球最大的阿雷西博天文台一夜之间坍塌,全球有能力将测控区间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的天文台,只剩下“中国天眼”了。
3、世界首座高铁跨海大桥——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
一直以来,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一些海外专家团队搞不定的工程项目,在中国工程师的坚持不懈下一一实现,惊艳了全球,比如赫赫有名的港珠澳大桥。而今年,中国又为世界桥梁领域添了一里程碑式工程——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
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是全球第一座高铁跨海大桥,它全长20.3公里,主跨400米,目前已经完成了封顶作业。另外,它的设计行车时速达350公里,刷新了世界桥梁最高记录。
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预计2022年正式通车,中国这个基建大神,又要惊艳全球了!
4、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
2020年6月21日,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制的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样车,在上海同济大学磁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标志着中国初步掌握了超高速列车的设计能力。
项目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高铁的最高设计时速为350公里,民航飞机一般在800-900公里,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可以填补它们两者之间的这段速度空白区间,提供更加灵活的出行方案。
高速磁浮在时效性、舒适性、性价比方面优势明显,市场潜力不容小觑。
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通
1994年,北斗项目正式启动,一开始打算和欧洲的伽利略合作,不料对方收了钱却封锁技术。孙家栋等院士一拍桌子,这口气不能忍,我们自己做!前后花了26年的时间,北斗人研发芯片开发系统,打造出全球最精确的导航系统。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第5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中国人迎来属于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截至今年7月,全球已有137个国家和地区与北斗系统签下了合作协议。
北斗导航系统精确度可以达到20cm以内,远超美国的GPS。值得一提的是,北斗系统自带短报文通信功能,极端条件下手机无法使用,可以利用该功能与外界取得联系,这也是GPS不具备的。
6、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模拟千万核心并行运算
超级计算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国都把它视为国之重器。历史上我国曾长期扮演陪跑的角色,没有任何话语权。为了补齐这一短板,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才自主研发,神威·太湖之光就是最典型的一台中国创造的超级计算机。
神威·太湖之光由40个运算机柜和8个网络机柜组成,它的运算能力高达每秒12.54京,曾连续4年斩获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第一,在国际舞台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2020年7月,中国科大在“神威·太湖之光”上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借助当代最先进的计算方法和世界顶级高性能计算平台,大体系、长时间的高精度第一性原理材料模拟已成为现实。
7、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研发完成
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提升,各国开始寻求用清洁能源代替传统发电。相比之下,核电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转化率优势明显。不过,安全问题一直是核电绕不开的技术焦点,而中国率先攻克了这一难题。
2020年9月28日,中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宣布,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完成研发,接下来将进入商用环节。据悉,“国和一号” 采用“非能动”安全设计理念,单机功率达到150万千瓦,代表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核电水平。
“国和一号”预计每小时可以为电网提供150万度电,一年算下来单台机组可以满足220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减少碳排放900万吨。
8、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研制
传统计算机使用二进制,也就是0和1,在运算一些极其复杂的科研项目时效率特别低。因此,量子计算机应运而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它是高进制的处理器,通过控制光量子提高运算速度。
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传来一个好消息,中国自研的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问世,刷新全球量子计算的速度记录。在此之前,这项记录一直被谷歌的“悬铃木”保持。
以经典的计算玻色采样问题为例,处理100亿个样本,九章只需要10小时,而谷歌“悬铃木”需要20天。
9、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
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在成都正式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核聚变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
什么是核聚变?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小质量原子聚合成一个大质量原子,并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这也是太阳的工作原理。理论上只要实现可操控的核聚变反应,就可以模拟出一个“人造太阳”。
当然了,这个技术门槛相当高,需要满足三点:一是温度超过一亿摄氏度;二是密度足够高;三是等离子体在有限的空间里被约束足够长时间。而我国自主设计的新一代托卡马克装置同时满足了三点要求,因此它的首次放电,意味着中国人离“人造太阳”不远了。
10、嫦娥五号成功采样月球样本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它肩负着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月表取样返回。在此之前,全球只有美国和前苏联做到了。
12月2日,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表采样和封装,成为全球第三个攻克这项技术的国家。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闪耀在月球表面的那一刻,无数国人热泪盈眶,这一刻等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