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07 14:20:45 分类:科技 浏览:292 评论:0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逄晓飞 青岛报道
*
4月24日是第7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6周年。4月21日上午,国家航天局召开了2022年“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在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置景拍摄的两部国产航天题材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独行月球》“致敬版”海报也随之在新闻发布会上释出,共同致敬第7个“中国航天日”。
*
《流浪地球2》“致敬版”海报
*
定档于2023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由郭帆执导,吴京、刘德华等主演,在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置景拍摄。这也是剧组继2017年《流浪地球》后,再次回到青岛东方影都拍摄。《流浪地球2》“致敬版”海报中的火箭不仅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未止步,也象征着中国航天人始终探索宇宙的梦想。
*
《独行月球》“致敬版”海报
*
同样在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拍摄完成的开心麻花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由张吃鱼执导,沈腾、马丽领衔主演。作为华语电影史上首部以月球为背景的喜剧大片《独行月球》在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启用了15座共计超4万平方米的摄影棚,全片95%的镜头涉及特效。海报中,沈腾饰演的独孤月身穿宇航服,昂首奔向浩瀚的宇宙,寓意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
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
*
据悉,青岛东方影都作为国内集聚式发展的工业化影视生产基地,坚持做好主责主业,不断提升影都科技含量,服务影视大片拍摄制作。基于东方影都打造高科技影视工业化生产基地的目标定位,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现有40个国际一流的高科技摄影棚、32个置景车间、室内外合一的水下制作中心、全流程制作的数字影音中心以及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一流的硬件设施和置景条件为剧组拍摄提供了极大便利。
*
从《长城》《环太平洋2》到《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从待上映的《超能一家人》《封神三部曲》再到2022开年拍摄的《流浪地球2》《异人之下》《731》等,越来越多的“重工业大片”落子东方影都。
*
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内的虚拟化制作平台,在满足动作捕捉、三维阵列扫描等拍摄制作基础上,推出“可视化剧本”业务,便于剧组提高前期拍摄工作效率。《流浪地球2》《独行月球》等项目均利用该平台进行了“可视化剧本”创作生产。
*
亚洲首台Titan运动控制机械臂也率先在东方影都影棚内投入使用。除此之外,LED虚拟拍摄技术在东方影都产业园也得到高效利用,《警察荣誉》等项目在拍摄期间采用了置景和LED综合运用的技术,有效降低了拍摄成本。
*
青岛东方影都,硬核科技搭起“幻影宇宙”,成就中国大片!
","force_purephv":"0","gnid":"98800ca67790a0ec0","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1000","title":"","url":"","width":"676"},{"desc":"","height":"1000","title":"","url":"","width":"714"},{"desc":"","height":"515","title":"","url":"","width":"750"}]}],"original":0,"pat":"art_src_1,fts0,sts0,op50_st","powerby":"pika","pub_time":1650614079000,"pure":"","rawurl":"","redirect":0,"rptid":"c53f2546bae4b6bb","src":"大众网","tag":[{"clk":"kfun_1:中国航天","k":"中国航天","u":""},{"clk":"kfun_1:流浪地球","k":"流浪地球","u":""}],"title":"《流浪地球2》《独行月球》致敬中国航天日 科技影都成就中国大片2021中国航天成就有哪些 - : 神舟一号,中国第一艘飞船 神舟五号,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 神舟七号,中国第一次出仓活动 神舟八号,中国第一次无人交汇对接 神舟九号,中国第一次有人交汇对接 以后将发射天舟一号,并在2022年前建设好空间站
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能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
2021年以后的航天成就有哪些? - : 2021年2 月 10 日晚,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环绕器 3000N 轨控发动机点火工作约 15 分钟,探测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 400 千米,周期约 10 个地球日,倾角约 10 的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
中国的航天成就? - :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航天+成就有哪些? - : 新观察网发表了石豪的一篇文章,详细的从中国的航天2020年的最后一个收官战说起,一直到最新的一些发射任务,对2020年的所有的航天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又重回顾了一下我们前50年的成就.Error loading player: No Flash Player, please install
中国航空航天成就有哪些? - : 中国航空航天成就一、1999年11月20日发射升空,11月21日返回,飞行1天.“神舟”一号是不载人的试验性飞船.这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首次研制型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中国航空航天成就二、2001年1...
2021年我国取得的重大航天成就有哪些? - : 中国航天事业成就有: 1、经过50多年的创业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航天事业经过发展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等几个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体系,形成了规模.2017年6月,我国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飞入...
2、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2020年1月11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使用,它被中国人亲切地称为“中国天眼”。1994年,在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的倡议下正式立项,历时22年建成。
“中国天眼”是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球面宽度为500米,一举刷新了阿雷西博天文台保持的350米纪录。据国际专家评估,“中国天眼”的综合性能是阿雷西博的10倍,甚至还能搜寻到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外星人信号。
“中国天眼”在研究射电天文学、大气科学、雷达天文学等方面有十分积极的意义。2020年12月,曾经全球最大的阿雷西博天文台一夜之间坍塌,全球有能力将测控区间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的天文台,只剩下“中国天眼”了。
3、世界首座高铁跨海大桥——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
一直以来,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一些海外专家团队搞不定的工程项目,在中国工程师的坚持不懈下一一实现,惊艳了全球,比如赫赫有名的港珠澳大桥。而今年,中国又为世界桥梁领域添了一里程碑式工程——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
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是全球第一座高铁跨海大桥,它全长20.3公里,主跨400米,目前已经完成了封顶作业。另外,它的设计行车时速达350公里,刷新了世界桥梁最高记录。
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预计2022年正式通车,中国这个基建大神,又要惊艳全球了!
4、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
2020年6月21日,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制的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样车,在上海同济大学磁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标志着中国初步掌握了超高速列车的设计能力。
项目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高铁的最高设计时速为350公里,民航飞机一般在800-900公里,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可以填补它们两者之间的这段速度空白区间,提供更加灵活的出行方案。
高速磁浮在时效性、舒适性、性价比方面优势明显,市场潜力不容小觑。
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通
1994年,北斗项目正式启动,一开始打算和欧洲的伽利略合作,不料对方收了钱却封锁技术。孙家栋等院士一拍桌子,这口气不能忍,我们自己做!前后花了26年的时间,北斗人研发芯片开发系统,打造出全球最精确的导航系统。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第5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中国人迎来属于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截至今年7月,全球已有137个国家和地区与北斗系统签下了合作协议。
北斗导航系统精确度可以达到20cm以内,远超美国的GPS。值得一提的是,北斗系统自带短报文通信功能,极端条件下手机无法使用,可以利用该功能与外界取得联系,这也是GPS不具备的。
6、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模拟千万核心并行运算
超级计算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国都把它视为国之重器。历史上我国曾长期扮演陪跑的角色,没有任何话语权。为了补齐这一短板,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才自主研发,神威·太湖之光就是最典型的一台中国创造的超级计算机。
神威·太湖之光由40个运算机柜和8个网络机柜组成,它的运算能力高达每秒12.54京,曾连续4年斩获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第一,在国际舞台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2020年7月,中国科大在“神威·太湖之光”上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借助当代最先进的计算方法和世界顶级高性能计算平台,大体系、长时间的高精度第一性原理材料模拟已成为现实。
7、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研发完成
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提升,各国开始寻求用清洁能源代替传统发电。相比之下,核电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转化率优势明显。不过,安全问题一直是核电绕不开的技术焦点,而中国率先攻克了这一难题。
2020年9月28日,中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宣布,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完成研发,接下来将进入商用环节。据悉,“国和一号” 采用“非能动”安全设计理念,单机功率达到150万千瓦,代表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核电水平。
“国和一号”预计每小时可以为电网提供150万度电,一年算下来单台机组可以满足220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减少碳排放900万吨。
8、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研制
传统计算机使用二进制,也就是0和1,在运算一些极其复杂的科研项目时效率特别低。因此,量子计算机应运而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它是高进制的处理器,通过控制光量子提高运算速度。
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传来一个好消息,中国自研的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问世,刷新全球量子计算的速度记录。在此之前,这项记录一直被谷歌的“悬铃木”保持。
以经典的计算玻色采样问题为例,处理100亿个样本,九章只需要10小时,而谷歌“悬铃木”需要20天。
9、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
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在成都正式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核聚变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
什么是核聚变?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小质量原子聚合成一个大质量原子,并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这也是太阳的工作原理。理论上只要实现可操控的核聚变反应,就可以模拟出一个“人造太阳”。
当然了,这个技术门槛相当高,需要满足三点:一是温度超过一亿摄氏度;二是密度足够高;三是等离子体在有限的空间里被约束足够长时间。而我国自主设计的新一代托卡马克装置同时满足了三点要求,因此它的首次放电,意味着中国人离“人造太阳”不远了。
10、嫦娥五号成功采样月球样本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它肩负着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月表取样返回。在此之前,全球只有美国和前苏联做到了。
12月2日,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表采样和封装,成为全球第三个攻克这项技术的国家。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闪耀在月球表面的那一刻,无数国人热泪盈眶,这一刻等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