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1-04 19:20:04 分类:头条 浏览:190 评论:0
来源:财经五月花
摘 要
本次债市调整是部分资管机构流动性风险的显性化,而背后则是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资管机构长期存在的期限错配、投资扎堆等历史问题
文|唐郡
编辑|张威 袁满
对于债券从业者而言,2022年最后两个月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岁月。
2022年11月初,决策部门先后出台政策支持房企融资,进一步优化调整疫情防控工作,此前支持债市走牛的疫情+地产两大逻辑动摇,债市出现2022年最大幅度的调整。
据华泰证券统计,从11月10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二十条”推出开始计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十年国债利率合计上行了20BP(1BP等于一个基点)。其中,信用债等银行理财产品重仓的品种损失惨重,例如AAA信用债和AA信用债收益率上行幅度均超过60BP。在此情况下,不乏债券投资经理几天亏掉全年盈利。
多位债券从业者告诉《财经》记者,本轮债市大调整中,银行理财赎回潮是其中的关键催化剂。数据显示,当前信用债市场约三分之一资金来自银行理财产品,后者是前者最大的持仓机构。2022年是资管新规正式落地第一年,理财产品基本完成净值化转型,这也意味着债券价格的波动将传导至理财产品,导致理财净值波动,而理财投资者对此难以接受纷纷赎回,由此引发了“净值下跌——赎回——抛售债券——净值进一步下跌”的负反馈循环。
“我认为这一轮债市调整是必然。”作为一名债券从业者,薛诚对此深有感触。2015年毕业后,薛诚进入银行自营部门做债券交易员,后来又在理财子公司、券商投资部门等机构担任债券投资相关职位。
薛诚对《财经》记者表示,这一次理财赎回导致的债市负反馈恰好与他的每一段履历都有关联。在他看来,本次债市调整是部分资管机构流动性风险的显性化,而背后则是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资管机构长期存在的期限错配、投资扎堆等历史问题。
以下为薛诚自述:
刚兑时代:期限错配常态化
2015年左右,我硕士毕业,在一家银行的金融市场部做自营业务的债券交易员。那个时候,银行的自营业务和理财业务基本不分家,我作为自营的债券交易员,经常会做很多理财的活儿。
那时候银行理财的逻辑很简单,比如银行发行了一只理财产品,收益率给客户5%,这个5%是预期收益。客户的钱募集进来以后,我会去配一只5%以上收益的债券。
5%的预期收益配5%以上收益的债券,看起来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但事实上这里有一个bug(故障)。我募集的钱,期限通常是3个月或者半年,长一点的1年,但我配的债,一般没有这么短期限。如果我配的是期限3年的债券,客户到期要赎回,我怎么办呢?那时候,业界基本认为债券不会违约,结果就是自营部门拿银行自己的钱,先给客户兑付。
所以才有了上面我说的那一幕,我是自营的债券交易员,但还要管理财产品的兑付。当时几乎所有银行都是这么干的,用自有资金给客户兑付,所以理财客户体验非常好。理财产品纯刚兑,等同于存款了。
如果在利率下行周期,可能没什么问题,买了之后利率继续下行,不仅赚了票面,还有资本利得,皆大欢喜。但在利率上升期,情况就不一样了。
2016年10月,特朗普上台那天,中国国债利率开始转头上升。利率上行持续了一年多,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从3%一步步抬升到5.2%。如果你持有的理财产品底层配置了这个债,那本金可能都亏掉了50%。我当时持有的大概30亿元左右的债券,从赚2亿元变成倒亏4亿元。好在那还是理财隐形刚兑的时代,都是机构自己消化了,这些事情散户都不知道。用自营的资金填上窟窿,就能以时间换空间。
净值时代:流动性风险显性化
监管部门觉察到了这种资金池化运作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2018年前后,一行两会联合推出了“资管新规”,让银行理财必须单独建账,单独核算每个理财产品,不能用自营的钱兜底。为了让权责更清晰,监管要求银行把资管部独立出来,做成理财子公司。同时,给了银行三年(2019年至2021年)的过渡期。
巧合的是,2018年“资管新规”碰上了宏观“去杠杆”,银行间市场名义利率上升,加上民营企业的债券大量违约,一批企业资金链断裂,就这么倒下了。
后来,银行、公募基金这些机构对民企信用债“一刀切”,整个市场能够投资的信用债,只剩下了城投。再后来,部分城投平台也出现了技术性违约之类的负面信息,这部分城投平台也被“一刀切”了。投资逻辑从一开始的东三省、云贵川不碰,发展到后面只买江浙沪,所以城投债的分层也极其严重。那个时候,江苏城投发行利率都在3%左右,云贵川区域有些城投债8%的利率都发不出去。
大家扎堆投江浙沪,把江苏城投债收益率买得跟国债差不多,相当于把A股大盘推到了8000点。2022年11月以来,房地产政策明显转向,加上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的预期,两大利空消息直接压垮利率已经很低的债券市场。
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背景下,债券价格一跌,理财净值跟着跌。净值一跌,散户就坐不住了,开始踩踏式赎回。理财产品赎回越多,基金经理被迫变卖资产(债券)给客户兑付,卖不出去只能打折,就形成了“债券价格下跌——理财净值下跌——客户赎回——基金经理被迫变卖资产——债券价格进一步下跌”的负反馈循环。
这个事情的本质就是,广大银行、公募对于信用风险比较警惕,但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流动性风险的考量。都是风险,流动性风险就比信用风险影响更小吗?我在公募基金的朋友,当时有一个产品一天就被赎回了三分之一。
这么一点点波动,散户就难以承受,未来理财子可能会比较难。这一波之后,客户信任出现危机。事实上,我认为资管类机构,无论银行理财还是公募基金、券商资管,天然就不适合承担流动性风险,因为谁也承担不起散户集中赎回的风险。
当然,从债市的角度来看,利率波动导致的价格波动叫利率风险,理论上可以通过国债期货等工具来对冲,但实际上很难。所有有敞口的交易,都需要写模型,设定对冲工具,把敞口降低。但模型能否覆盖所有相关因子,模型本身的质量,以及市场变化等因素都影响着对冲效果。股票市场的量化对冲工具相较债市似乎更加成熟,理论上量化投资股票不该亏钱了,但事实上呢?
短时间内,2022年年末这一轮理财赎回导致的债市负反馈循环算是企稳了,但债市运行逻辑暂时还没有变化。
(作者为《财经》记者;应受访者要求,薛诚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