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1-18 04:00:05 分类:头条 浏览:208 评论:0
未来科学城加紧建设“两谷一园”、培育医药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回天地区社区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聚焦昌平区,对昌平区下一步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日前,北京市人大代表、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支现伟做客北京青年报直播间,畅谈昌平高质量发展新方向,以及要将昌平建设成为以科学城、大学城、生态城为核心的现代化一流新城的目标。
推进世界领先科学城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科学城加紧建设“两谷一园”。支现伟介绍,过去一年,在未来科学城的支撑下,昌平区经济稳步回升,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00亿元、增长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增长10%、全市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6%、全市排名第二,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3%、全市排名第三,充分体现了创新引领昌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未来昌平将如何打造科学城?支现伟表示,一是要推进世界领先科学城为重点,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重点强化未来科学城东西区联动,生命谷聚焦扩容,坚持软硬环境“双提升”,依托G6、G7高速周边区域构建生命谷创新走廊,打造创新药策源地,释放医药健康产业核爆效应。能源谷聚焦提质,坚持内外引入“双搞活”,加快推动中国移动、国药集团器械总部、航天科技等央企项目,持续提升央企三率。
二是要以系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今年,昌平区提出,要构建“3+2+1”产业结构,其中“3”就是做大做强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三个优势主导产业,“2”就是积极培育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两个现代服务产业,“1”就是推进文旅农融合产业发展。下一步,昌平区将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上,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群。
三是以推动研发经济破题为关键,促进区域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支现伟表示,今年,昌平区将实施中关村昌平园“1+2”改革发展提升方案,构建对国际科技创新前沿高度敏感、反应迅速、敢闯敢投的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产业化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企业与在京高校院所共建产教融合基地、特色研究院、交叉学科实验室,加快培育高精尖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昌平区内入驻了41所高校,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如何将这些高校资源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支现伟表示,昌平区将进一步健全校城融合机制,把校城融合从沙河高教园扩展到昌平全域,从科教融合、产城融合、校地融合这“三个融合”发力,促进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在加快科教融合方面,昌平区将强化高校与科研院所、创新企业交流合作,搭建矿大与中石油等三个协同创新实验室,建设信息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人才交叉培养,探索“企业出题、高校破题、政府助题”模式,将高校资源聚集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制胜优势。
在做实产城融合方面,昌平区将“一校一策”挖掘科研成果,提速清华科学城、北大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空天未来产业科技园等项目建设,搭建矿大、北航、华电、信息科大等创新孵化载体,实施10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深化校地融合方面,昌平区正在制定校城融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将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人才兴昌战略、社会治理创新、名校名园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五大工程”,统筹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持续推动生态城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建设公园城市。昌平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厚重的人文生态、活跃的创新生态、协调的城市生态。支现伟表示,新的一年,昌平区将围绕打造“四个生态”,持续推动生态城建设。
自然生态方面,昌平区聚焦打造国家森林城市和公园城市,加快建设温榆河公园二期、奥北森林公园二期等项目;人文生态方面,推动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居庸关长城博物馆等项目落地,举办全球明文化论坛,激活“文化+”产业创新引擎。
创新生态方面,昌平区动态升级“1+1+N”创新政策体系,擦亮“金牌店小二”品牌,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城市生态方面,加快联通“九横十二纵”主干路网,推动地铁17号线这条南北互联大动脉开通运行,加快建设霍营、新龙泽等微中心。释放回天地区治理成效,实现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南部场馆、首开LONG街等24个项目投用,促进职住平衡、产城融合。
扎实促进共同富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努力提供更高水平、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务,在保障改善民生、推进共同富裕上展现更大作为。支现伟介绍,昌平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5年增速保持在7%以上,2022年超过5.5万元。未来昌平区将扎实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一方面,昌平将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计划,多渠道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同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城乡劳动力就业1万人、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2000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
另一方面,昌平将大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落实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今年将投入2.1亿元资金,比“十三五”期间年均农业投入翻了一番多,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强化科技赋农水平,提升“昌平草莓”“昌平苹果”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造一批示范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制定实施农村劳动力安置用房建设利用行动计划,强化闲置农宅盘活利用,打造一批农村地区精品民宿,基本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健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文/本报记者 张月朦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