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10 10:20:06 分类:头条 浏览:359 评论:0
记者 | 周姝祺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OO王军被曝停职的消息引发外界诸多揣测,这被认为华为内部两主流条汽车业务模式的胜负已分。最新传出的消息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回应称,(此次)属于正常人事变动调整,(华为车业务)方向上没有变化。
据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称,王军被停职发生在今年1月,近期才流传到外界,停职原因或与其背后业务进展不顺有关。
不过,界面新闻从多个独立信源获悉,王军目前人事关系仍在车BU,向余承东汇报,其人事任免由董事会决定,而华为13名董事会成员中包括余承东。华为内部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华为在每个岗位都有调动或者任期,“不存在内部斗争”
另一位华为相关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王军是否停职不影响华为对HI模式的继续推进,内部路线没有调整。该人士强调,王军的职位变动要过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这一关,后者是HI模式的倡导者。
不过,日前一张余承东和谭本宏一同参观阿维塔新车的照片在网上爆出,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也出现在照片中,而过往常与谭本宏来往的王军没有出席这场活动。财新报道称,正是在此次活动上,徐直军提及了王军的人事变动,外界才得以知晓。
截至发稿,华为未针对这一人事变动予以置评。
余承东和谭本宏一同参观阿维塔新车
自2019正式进入汽车市场,华为一直定位在汽车供应商位置,并曾于2020年10月公开表示三年内不会造车。资料显示,华为对外汽车业务模式有三种,按照合作深入程度依次是普通零部件买卖模式、HI模式和余承东主导的智选模式。
HI模式主要向汽车公司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自动驾驶、三电系统、智能座舱等。北汽蓝谷是第一家选择HI模式的汽车公司,内部对双方合作车型极狐阿尔法S HI版寄予厚望,认为将成为北汽蓝谷新的核心增长点。
但这款车型自2021年4月开始预售,直到第二年7月才正式交付,漫长的等待周期消磨市场热情。同时,有华为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评价称,此款车型接近40万元的颇高售价也阻碍了销量。据多方机构调研显示,2022年极狐品牌累计销量仅过万,远不及此前设定的4万辆年销量目标。
遭遇相同境况的还有长安、华为和宁德时代共同推出的新能源品牌阿维塔。首款车型阿维塔11在去年底交付后,累计交付量为2000辆。另一合作伙伴广汽埃安被传双方合作项目已经中止,原计划今年底量产的AH8车型项目尚未有最新进展。
与之对比,内部存在一定竞争关系的智选模式在首个合作项目上进展顺利。赛力斯是现在唯一采用智选模式与华为合作的汽车公司,其合作产品问界系列由华为方面主导定义,车辆使用华为零部件,并且在华为渠道销售。
销量数据显示,问界品牌首款车型M5在交付后第一月完成了超3000辆的交付量,是月交付量破万最快的汽车品牌,2022年累计销量达到7.5万辆。
如果按照网上流传的华为与智选模式厂商分成比例为1:9,去年每卖出一辆26万元的问界M5,华为可抽成2.6万元,预计总收入超过20亿元。这一分成模式尚未得到华为与赛力斯的确认。
两条业务模式对比下,更多汽车公司开始倾向于智选模式,且看中了华为的渠道能力。奇瑞、江淮汽车等汽车公司开始和华为寻求更深层次合作。阿维塔科技CEO谭本宏也曾对外透露,正在与华为洽谈渠道合作方式,计划进入华为线下门店。
对于现在车BU而言,尽早实现盈利是关键。2022年余承东曾在公开发言中表示,华为汽车业务是华为唯一亏损业务,当年仅在研发上的投入就达到15亿美元。而在去年12月的一次内部计划制定中,余承东提出,华为车BU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
另外,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提到,面对持续衰退的全球经济,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以保证度过未来三年的危机。华为一定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的纲领,2023年预算要保持合理节奏,盲目扩张,盲目投资的业务要收缩或关闭。
上述华为内部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去年车BU各部门主要在业务交付和开拓,但今年已经开始背负明确的盈利指标。极狐和阿维塔的合作项目尚未给车BU带来明显的收入提振,“内部压力很大”。
为更好实现业务发展,华为车BU曾经历过多次人事变动。部门刚成立之时,王军曾任华为车BU CEO,后在2021年华为内部组织结构调整中改任为COO,并接替被免职的苏箐担任自动驾驶业务产品线总裁。这条产品线也是华为HI模式最核心的内容。
消费者BG CEO余承东则兼任车BU CEO,极大提升了在汽车业务上的话语权。上述华为相关人士透露,自此王军在车BU逐步被边缘化,存在感已经不强。
界面新闻了解到,华为曾计划将HI模式部分业务线独立,和大众成立合资公司,成为后者的一级供应商。但大众最终选择了地平线,导致两条业务线在内部共同发展,车BU人数超过了2万人。
王军此次人事变动也被多方解读为华为在为真正下场造车做准备,但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予以了否认。一方面造车作为重资产业务,投资回报周期长;另外随着汽车生产资质可能不再流通,华为能否拿到造车“牌照”也将是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