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头条 > 正文

各地纷纷出台鼓励预制菜政策,未来十年我们的饮食将被颠覆?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13 16:20:05 分类:头条 浏览:247 评论:0


导读:  新年伊始,各地纷纷吹响“拼经济”号角,其中预制菜产业作为疫情后爆发的新概念也进入了刺激政策的视野。上周,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志豪在珠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式上表...

  新年伊始,各地纷纷吹响“拼经济”号角,其中预制菜产业作为疫情后爆发的新概念也进入了刺激政策的视野。上周,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志豪在珠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式上表示,2023年将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推动国联、恒兴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落地,打造预制菜产业“灯塔园区”。除最早发力预制菜行业的广东,其他诸如江苏、河南、山东以及四川等地也都提出要加码预制菜发展,提升预制菜品牌影响力。不仅如此,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市场监管局2月初联合发布《关于印发〈长三角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指引〉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一体化的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指引,向着预制菜生产和监管标准的区域化统一迈出了重要一步。

  预制菜概念正在风口上。2022年以来,预制菜概念在疫情催化下受到了资本的热捧,走出了味知香等一批上市企业,多个预制菜企业也获得了亿元级投资。

  对预制菜定义不一,由此得出的产业规模也不一致。据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测算,广义口径的预制菜产业2021年的规模约为3万亿人民币,并预计未来五年以平均6%的速度继续增长;狭义口径的预制菜产业规模当前约为300亿元,年化增速约为15%。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了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2026年规模将超过万亿元。

  在去年底发布的报告中,科尔尼将广义上的预制菜定义为包括和预制菜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即上游的原材料流通、中游的食品加工,以及下游的物流配送。狭义预制菜聚焦中游加工环节,指的是经过食材加工的成品和半成品——大家经常听到的“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等概念也属于狭义预制菜的范畴。疫情期间,狭义的预制菜被更多消费者所了解。

  该报告的撰写者之一,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董事王娅欣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虽然在疫情“宅经济”的刺激下,预制菜加速走向C端消费者的“台前”;但更早之前,预制菜就已活跃于B端餐饮业的“幕后”,并且从规模上看,仍然是当前市场的核心支柱。目前,2C预制菜的消费者认知尚不充分,“风头正盛”的背后也屡屡传出预制菜创业品牌失败的消息,在后疫情时代的需求将如何变化,仍有待观望。而2B预制菜本质上是对供应链组织模式的重塑,经过多年打磨,在纯工业化量产和个性化后厨之间找到了平衡,对行业效率的提升创造了持续的价值。因此,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2B都会是预制菜行业的主流。

各地纷纷出台鼓励预制菜政策,未来十年我们的饮食将被颠覆?

  王娅欣介绍,四个因素将驱动预制菜产业的长期发展呈现积极态势。第一,经济发展。相较预制菜高度成熟的美国和日本等市场,综合人均GDP、餐厅连锁化率以及城市化率等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的预制菜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的预制菜渗透率不到20%,相较美日60%左右的渗透率还有很大空间。

  第二,成本优势。根据科尔尼测算,央厨化的集中操作可以帮助餐厅提升约10%的利润点。其中,集中采购带来的原材料成本降低、专业化分工带来的人员效率提升,以及税务票据带来的财务成本抵扣,影响最大。此外,在品质稳定性控制、集中化新品研发等方面,央厨也能发挥积极价值。

  第三,政策引导。近年来,国家积极鼓励食品安全、餐厅连锁化、农业集约化及物流现代化。除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各级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政策落地,制定预制菜产业标准、发展规划和园区建设等。与此同时,各类资本也跃跃欲试,甚至已经跑步入场。

  第四,疫情助推。短期而言,下游需求拖累了预制菜行业的增长,却加速了市场从2B端到2C端的调整。长期而言,疫情给社会带来的生活方式反思、消费行为重塑以及餐饮格局洗牌,将会持续加速预制菜的渗透。

  未来中式预制菜会不会达到美日等国60%的渗透率水平?王娅欣认为很难,因为与西式和日式料理不同,中式料理菜系繁多、工艺复杂、对口感要求高,因此,中式菜肴预制化、标准化的实践面临更多来自技术瓶颈、商业路径以及市场接受度的挑战。

  比如,由于中式料理SKU庞大,难以达成规模经济,转化为预制菜时就需要专精在某个细分菜系,或者找到一款可以服务多个菜系的爆款菜品,比如风头正盛的小酥肉。这就制约了单一企业预制菜业务的覆盖范围。又如,如何保证预制菜的口味,也是产业一直面临的难题。如何在冷冻的效率、品质和成本之间做好平衡?经过冷冻、冷藏的菜品,解冻后如何保持口感?

  不过尽管如此,至少未来十年,随着应用技术的进步和商业模式的成熟,王娅欣表示中式预制菜渗透率的不断攀升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因为,预制菜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与当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生活方式的转变息息相关。在家庭小型化和职场“内卷”的助推下,消费者对于烹调的便利性有了更高要求,方便快捷的“一人食、两人食”需求提升。

  疫情的“黑天鹅”更是助推了预制菜在2C市场快速渗透,甚至可以说让部分消费者“不得不”尝试。与此同时,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从基础的便利,升级到美味和健康;受到市场热捧的品类也从传统的方便面等,进化到了自热锅,然后是更高端的预制菜肴。

  她补充说,过去预制菜更多的消费场景发生在日常就餐,这种相对高频的基础需求让消费者在选择预制菜时,更加关注性价比。不过最近一些新的趋势开始出现——佛跳墙等高端“硬菜”开始成为预制菜新的发力点,在年夜饭、生日宴等场景大放异彩。

  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将进一步为在标准、生态和资源三个方面为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首先,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覆盖了从原辅料、生产加工到包装物流的全产业链,为企业指明了方向,也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其次,政府在预制菜相关资源的协同调度上,扮演着核心角色,有利于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生态体系。比如,广东省发布的《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中,提出“力争在3年内建成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预制菜全产业链研发平台”、“把预制菜产业人才培养纳入‘粤菜师傅’工程”等举措。

  最后,政府掌握着土地、税收、资金等“实实在在”的资源,能够为预制菜企业提供直接的帮助,也能带动金融和产业资本积极入局。比如,四川省《支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对从2021年开始销售额超过1亿元、连续两年增速在20%以上的“大单品”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广东省还联合民营资本成立了首支省级预制菜产业投资基金。

  但并非所有入局者都将满载而归。科尔尼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市场目前仍然相当分散,行业集中度非常低。2021年,核心的中游加工环节前20大企业合计的市场份额还不到20%,相比之下,美国为55-65%。因此,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将进一步整合,伴随着市场不断成熟,头部优质玩家将巩固竞争壁垒,并开展纵向的产业链延伸,以及横向的品类和地域拓展,最终市场份额将持续向头部集中,而不少中小型玩家或将逐步淡出市场。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