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头条 > 正文

20000亿后如何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22 07:50:18 分类:头条 浏览:277 评论:0


导读: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20000亿后如何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地区生产总值跨越2万亿后,成都瞄准了3万亿的目标。站在新的起点上,成都如何继续跑出加速度?  工业是国民经济...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20000亿后如何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地区生产总值跨越2万亿后,成都瞄准了3万亿的目标。站在新的起点上,成都如何继续跑出加速度?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引擎”,工业稳则经济稳。在地区生产总值跨越2万亿台阶的过程中,成都大力拓展先进制造业,工业经济稳中向好,作为经济大盘“压舱石”作用十分明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及全力建设制造强市、产业建圈强链等相关内容。

  在向3万亿进军的过程中,培养工业经济新增长点至关重要。昨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以及专家学者。大家纷纷表示,将在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布局新赛道构建新场景培育新产业、创新驱动等方面发力,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不断强化工业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推进制造强市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12个行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这是成都工业经济2022年交出的成绩单。作为成都的“立城之本、兴市之要”,制造业充分显示了经济大盘“压舱石”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去年是稳步开局之年、今年是起步成势之年,我们将继续推动制造业增存两端发力、量质双翼齐升。”市政协委员、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王凯认为,在经济总量跨越2万亿后,成都距离先进制造的目标还有很大空间,既需要量的积累,又需要质的提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机遇与现实,成都必须锚定制造强市目标,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

  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成都将制定实施制造强市建设“1+1+6”政策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9.5%。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王凯表示,将深度推进“两化融合”“两业融合”,聚焦新赛道构建新场景培育新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信息化深度融合。通过两者数实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做强科技研发、信息技术、产业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支撑,实施成都现代都市工业发展行动计划。

  推动建圈强链

  促进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2022年,成都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和光伏电池等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工业挑大梁”“制造业扛大旗”作用进一步凸显。

  过去5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2%,总量跨过7个千亿级台阶、达2.08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形成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增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王凯表示,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要推动产业建圈强链攻坚突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在聚焦产业的同时,成都还将助力市场主体不断成长。王凯介绍,将推动企业梯度培育攻坚突破。服务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我们将抢抓‘智慧蓉城’建设历史机遇 ,助推成都工业级无人机产业建圈强链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成都携恩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刘洋表示,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成都优良的营商环境和完备的产业链条。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满怀的刘洋早已有了谋划。“顺应全市高质量发展目标,携恩科技将抢抓‘智慧蓉城’建设的历史机遇。”他表示,将大力推动无人航空数字运营与“微网实格”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健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促进产业青年高质量就业,助推成都工业级无人机产业建圈强链高质量发展,实现青年、产业与城市共成长。

  市人大代表、博世汽车部件(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文晓表示,制造业是成都市重要的产业支柱,汽车行业又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制造业的一个大集成,具有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大、消费占比高的特点,成都已经拥有千亿级汽车产业基础,更应抓住汽车产业带来的新机遇。胡文晓认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所有和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业都有很多机会,这也将成为成都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建圈强链过程中发力的方向。胡文晓特别提到了氢能产业。“成都在氢能产业有较好的先发优势,相关研究所、企业超过10家,而且是全产业链覆盖。”胡文晓分析,结合现在建设成渝氢走廊、打造中国“绿氢之都”的机遇,还有更多可能将在成都汇集。

  布局未来产业

  推动制造业实现变革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产业能够持续保持领跑的关键。过去一年,成都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城市创新指数跃升至全球第29位。成都累计17家企业科创板上市,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万家。抢抓创新布局未来产业,也成了代表、委员讨论“如何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这个话题时聚焦的一个重点。

  科伦药业是国内最大的输液生产企业,产销量多年在行业中首屈一指。2022年,成都科伦药业旗下科伦博泰刷新了成都创新药“出海”的金额纪录。公司是如何实现从输液龙头企业转向创新药生产企业,并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呢?“创新是生物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人大代表、科伦药业新都工厂总经理助理杨琴告诉记者,市场认可的背后,更需企业不断汇集各类创新资源要素。自2013年以来,科伦药业已累计投入百亿元研发创新资金,获得专利超过4000项。杨琴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型工业化内涵和逻辑深刻调整,在此之下,更需要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加快推动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专/家/访/谈

  成都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唐艳(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金沙智库特约研究员)

  绿色低碳是创新增长的源泉。成都围绕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以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为着力点,提高自然资本在发展中的比重,培育创新经济增长点,体现公园城市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特点。

  一是以场景营造提质生态资源利用,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构建生态产品价格核算和评级体系,建立健全“分类核算、分类应用”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探索构建“绿道银行”和“生态账户”。创新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模式和路径,打造生态及价值实现产业生态圈;二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发展循环高效型绿色产业;三是促进化石能源消耗转向低碳清洁能源利用,让低碳产业作为经济创新增长的源泉。推进以碳金融方法促进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及装备产业绿色化,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低碳运输等绿色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新材料制造、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低碳建筑等低碳清洁产业,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展低碳型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合同能源管理、能源与排放核算服务、碳排放权交易咨询等能力;四是以改善市民关心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为核心,顺势发展环境治理相关产业。拓展数智环境系统的应用,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推进环境治理、环境监测、环境审批与服务等数字化建设,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化产业体系。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泰山 蔡宇 吴喆 陈仕印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