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2-28 15:10:08 分类:头条 浏览:364 评论:0
导读:不同于银行理财、基金、信托、券商资管等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保险资管机构具有非常鲜明的内在特征,这是构建差异化核心能力的逻辑起点
作者|曾北川‘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4期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资本市场及资管行业必将面临历史性转型。面对新时代的大考,保险资管机构唯有认清自身内在特征、加强差异化核心能力建设,方能在大财富管理的同台竞技中不迷失自我,找准自身定位,切实践行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保险主业的责任与使命。
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内在特征
不同于银行理财、基金、信托、券商资管等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保险资管机构具有非常鲜明的内在特征,这是构建差异化核心能力的逻辑起点。
● 以管理集团内保险资金为最终受托责任,并积极拓展第三方市场
作为保险资金管理的最主要受托方,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保险资管机构管理着保险行业72%左右的资金,规模高达17.6万亿元,且绝大部分为关联方保险公司的委托资金,其承担着来自体系内保险资金的最终受托责任,为保险集团/公司贡献稳健的投资收益。一方面,保险资管机构通过提供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支持保险端财务稳健运营,壮大资本实力,改善偿付能力。长期来看,利差收益对寿险公司的利润贡献超过40%,也使绝大部分财险公司赖以弥补承保亏损并实现盈利。同时,稳健的投资收益将为保险产品在功能设计、精算定价方面提供基础性支撑,提升保险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保险资管机构还承担着服务集团战略职能,通过投资保险相关产业及国家战略相关产业,支持集团履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天职,实现战略布局和产业协同。正因如此,保险资管机构的遗传基因决定其发展规律有别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保险资管机构的发展应当首先立足于完成集团内受托使命,行有余力再服务第三方。此外,近年来保险资管行业为寻求自身市场化发展的增长点,也进入积极拓展三方业务的阶段,三方资金占比大幅上升,2022年第三季度末相较于2019年上升约10个百分点。
● 保险资金承担给付责任,负债端具有刚性成本约束
保险资金主要由保费这一负债性流入构成,在保险期限届满之前,承保保险公司所有的资产都是该公司所签发保单的备付资金,是保险端的表内资金,因此,保险资金运用必须充分考虑负债端特性。寿险产品的定价本身就隐含了既定营业费率、既定死亡率和既定利率,从而追求费差、死差、利差;财险方面除少数头部保险公司外,单纯的保费收入无法覆盖成本支出。负债端的刚性成本约束决定了险资资金运用具备最低收益的内在要求,对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因此,保险资管机构在受托管理保险资金时,更加偏好追求绝对收益,在大类资产配置上以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据主要地位。而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信托公司等其他资管机构,甚至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资管新规实施后,资管产品打破刚兑进行净值化管理,这些机构理论上不再有资金负债成本约束,如果不考虑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差异,对绝对收益的追求动机显著弱于保险资管机构。
● 保险资金对于期限匹配要求较高,同时还需满足当期收益要求
分险种来看,寿险资金具有长久期属性。近年来,随着保险端回归保障业务,重疾险和传统险的保险期间较长,部分保单期限在15年,甚至达到20年以上,寿险行业整体负债久期逐年拉长,对保险资管机构投资资产久期的要求也在持续提升。而财险资金单笔久期偏短,期限匹配要求下对资产流动性要求更高,形成资金积累后整体资产久期有所延长。因此,在大类资产配置环节,应当充分考虑保险资金对于期限匹配的不同要求,通常情况下,寿险资金久期错配的风险较为突出,导致较高的利率风险敞口。与此同时,为满足负债端给付、分红、费用支出等资金流出以及委托方当期利润的要求,投资端对于资产当期收益也有较高的要求。由此构成了保险资管区别于公募基金、银行理财、私募基金、信托的最大特点之一。此外,面对长端利率下行的大趋势,为了降低保险资金的再配置风险,保险资管机构也要积极加大对长久期资产的配置力度。
● 负债属性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决定了保险资产管理应统筹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目标
当前,保险资管机构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3.0阶段,监管机构希望引领行业进入“委受托+产品+专业子公司”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保险资金负债端刚性成本和偿付能力要求保险资金投资管理追求绝对收益;另一方面,随着大财富管理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资管新规实施以后,保险资管产品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余额从2018年的3万亿元左右扩张到2022年9月末的6.71万亿元,保险资管产品势必将与大资管市场的各类产品同台竞技。以获取“绝对收益”见长的保险资管机构若想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优势,以统筹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的经营策略,在大资管体系中构建并强化自身的固有竞争力。
新时代对保险资管行业的新要求
一是政治性: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要求将保险资金长期性和稳定性的优势充分转化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能,进一步提升政治性建设,切实履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责任与担当。这就要求保险资金运用,一方面,要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实安全发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美丽中国建设;另一方面,要围绕“两重一新”,聚焦区域协调发展,聚焦乡村振兴,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
二是人民性:向全社会输出资产管理服务。随着大财富管理时代的到来,社会长期资金开展专业资产管理的需求日益提升,而以管理保险资金为主的保险资管机构作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的核心管理者,理应当仁不让地发挥自身长期资金管理优势,向全社会输出资产管理服务,提升正外部性。这就要求保险资管机构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助力共同富裕,在满足保险主业资产管理需求的同时,积极开展三方业务,让更大范围的投资者享受到保险资管机构提供的专业资产管理服务,为优化升级全社会财富管理水平贡献自身力量。
三是专业性:打造应对行业转型发展的专业化投资能力。目前,全球经济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传统强固收属性的地产、基建、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和资金需求正逐步下行,而强权益属性的知识密集型、创新密集型新型企业方兴未艾,社会融资结构也将相应地从债权时代逐步走向股权时代。《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管理规定》的出台,也彰显了监管对保险资金开展股权、另类产品等多元化投资,提升社会直接融资比重的鼓励和支持。在此背景下,保险资管机构的投资领域、投资渠道将面临深刻转型。
差异化核心能力建设的手段与路径
一是履行使命担当,提高服务实体经济与保险主业的政治性。为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保险资管机构应充分统筹服务国家战略和服务保险主业发展,用精准适配的金融产品和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把服务国家战略落到实处。一方面,应当坚持源头管理,建立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在制度和机制方面着力研究和解决服务国家战略方面投资板块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应当坚持守正创新,以产品为抓手,以研究为驱动,丰富服务国家实体经济的方式与手段,持续推动参与基础设施公募REITs、特殊机会投资等领域创新发展,发挥保险资金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稳定作用。比如,人保资产围绕集团“六大战略服务”制定投资指引等制度,制定各品种投资部门的细化方案,并重点聚焦双碳、科创、高端制造等领域,加大行业策略研究力度,把握相关领域投资机会。截至2022年10月末,人保资产服务国家战略投资规模达9439.14亿元,较年初提升12.4%,为服务实体经济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二是发挥保险资金独特优势,做好大类资产配置,夯实获取长期稳定收益的专业性。面对泛资管时代各类资管机构的同台角逐,提升专业能力是保险资管机构建设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找准定位专业化发展是得以脱颖而出的关键。一方面,要做好大类资产配置,谨防错配风险。保险资金体量巨大、久期较长,需要兼顾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大类资产配置是保险资金投资的重要一环,应当根据不同的保险资金风险偏好和约束,合理分配不同资产类别的配置比例,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同时,通过深化资产负债联动,匹配资金流入流出与资产投资期限,尽量规避久期大规模错配带来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稳住固收投资基本盘,获取稳定收益。保险资管投资配置一直以固收类资产为主,其决定着投资收益率的中枢,提高固收投资能力、发挥固收“压舱石”作用是保险资管优化收益水平的必然要求。
三是统筹权益投资能力和项目投资能力建设,强化迎接低利率时代挑战的紧迫性。结合海外发达国家的经验,长期来看,我国将很可能进入低利率时代,传统固收类资产的收益率中枢也将随之下移,从而倒逼保险资金运用模式的深刻变革。一方面,权益类资产是保险资金运用的“关键少数”,决定着投资收益率的超额水平和波动性水平。但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不确定性升温,权益市场波动加剧,部分市场估值降至底部区域,通过权益市场获取相对收益的难度大幅增加;与此同时,IFRS9新会计准则实施在即,投资收益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被显著放大,进一步推升了对投资稳健性的要求。为此,人保资产对标公募基金,强化“理念、平台、机制、团队”建设,聚焦提升策略研究和行业配置能力,设立股票投研条线“赋能改革特区”开展深度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融资结构深刻调整并叠加监管趋严,优质非标资产稀缺,保险资管机构必须要提升主动化项目投资管理能力、挖掘优质标的能力,以弥补非标欠配缺口。
四是建立富有竞争力的市场拓展能力,输出资产管理服务能力,彰显保险资管的人民性。由于我国保险资管机构在起步期以服务体系内保险资金为主,诸多资管子公司被保险集团/公司视为内设部门进行管理,从而导致其独立性较弱。而随着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加深,产品化以及三方业务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保险资管行业未来将不仅是集团内受托资产的管理者,也将是集团利润的贡献者,更是向全社会输出专业资产管理能力的重要服务提供者。服务更多社会大众的三方资产管理业务、公募业务将是保险资管机构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发挥已有的安全稳定、惠民利国品牌形象优势,构建差异化的品牌形象,提供“投融资+综合金融”的一体化服务,强化覆盖全资产类别的管理创新,加强偏权益型和公募业务的产品创新,开展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创新,深化全面支持保险主业的模式创新。比如,人保资产结合集团“六大战略服务”创设投资框架,聚焦两新一重、“双碳”、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等三大领域,形成货柜式产品体系,构建橙红、绿青、深蓝产品线,为客户提供具有中长期价值投资的产品;创设了“保资投”系列产品,以政府、法人、个人客户的投融资需求为牵引构建产品解决方案,充分发掘客户需求。三方业务实现历史性突破,2020~2021年复合增长率23.59%,显著高于2018~2019年的9.88%。
构建差异化核心能力的关键支撑点
一是强化战略牵引。保险资管机构构建卓越核心能力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借助完善的战略管理体系,强化战略牵引作用。一方面,保险资管机构应结合国家战略、保险集团战略和自身实际,开展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可行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另一方面,保险资管机构可以借鉴国内中大型保险公司已广泛使用的经营企划方法,探索构建具有鲜明保险资管特色的企划工具,建立闭环过程管理机制,压实主体责任,确保战略目标落实。比如,人保资产充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结合人保集团“卓越保险战略”,挖掘自身发展新动能,制定了“赋能工程”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将战略目标、行业对标、预算目标、高质量发展相统一,创建“四标合一”企划管理工具,并据此构建覆盖“战略规划—企划方案—资源配置—管理保障—跟踪督导—评估完善”的全方位闭环式战略管理体系,确保战略项目顺利落地实施。截至2022年10月,人保资产管理规模站上1.46万亿元的新高度,2020~2021年复合增速达13.26%。
二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化改革。保险资管机构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建立一支实力雄厚、专业互补、勇于拼搏的高素质团队是提升业绩的根本保障。这就需要优化脱胎于保险主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借鉴公募基金等市场化机构经验,在晋升、人才管理、薪酬结构、激励约束等方面开展市场化改革,实行干部队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重视内部人才储备与培养,打通专业条线的晋升通道,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建设。比如,人保资产构建了以司员管理为核心的晋升机制,建立晋档、晋级、晋职“三重”职业发展通道,优秀者晋职,次优者晋级,达标者晋档,让每位员工在体系中找到发展方位;在薪酬结构上,构建前台部门低固高浮高弹性、中后台部门高固低浮低弹性的差异化薪酬结构体系;在奖金分配方面采取“贡献为本,收益分享”的赛马机制,部门奖金注重人员素质,突出效能,个人奖金注重多劳多得。
三是建设新一代量化风控体系。风险是投资的边界,对于负债和偿付能力严格约束的保险资管机构,借助科技赋能,建设新一代量化风控系统是大势所趋。新一代量化风控系统,将在深入开展数据治理、构建面向投研的数据中台基础上,实现风控体系与信息系统深度融合,风控系统与业务场景紧密结合,风控条线与纪委监察条线闭环联动,将风险合规管理贯彻到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人保资产近三年来通过推进数据通用化、程序标准化、策略模型化、操作流程化,优化投研核心业务系统并形成经验沉淀;同时开展建章立制、绘制风险地图、差异化授权、廉洁机制建立等工作,以公司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加快向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主动风险管理转型升级,实现从“人防”到“机防”的转变。
四是营造创新氛围。营造创新氛围是支撑保险资管机构卓越核心能力建设的关键一环,既要构建成人达己的创新文化,也要根据保险资管机构业务实际,建立“上下互动、交叉运行、夯实管理、内外融合”的创新生态圈。近三年来,人保资产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构建“四纵五横三阶段”创新推动矩阵式体系,有效改善了以往员工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投资业绩和经营业绩大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