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15 00:50:14 分类:头条 浏览:200 评论:0
来源 人物
2021年底,华为和赛力斯联合推出AITO问界,一个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在那之前,这条赛道已经足够拥挤,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早早占位,一众传统车企奋起追击,小米、百度等大厂的名字,也与造车绑定在一起。
人们好奇的是:几次三番强调‘不造整车’的华为,为何会在此时入场?为什么选择名不见经传的赛力斯当合作伙伴?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在如此灼热的竞争态势下,市场留给一个新品牌发育壮大的时间还有多少?要知道,和弱肉强食的自然界一样,骤然卷起的风口也奉行优胜劣汰的法则。
但华为对此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华为要么不进入,一旦进入一个领域,就要成为这个领域的王者。
文|辛野
编辑|新言
图|受访者提供(除特殊标记外)
一座没有攀登过的山
车队在山脚停了下来。余承东目睹了令他惊心的一幕:一头死去的牦牛倒在河边,几十只秃鹫扑棱着大翅膀,上下翻飞、啄食。第一次见到活的秃鹫,他颇有些好奇,赶忙走近几步,拿出手机咔嚓几下,记录下这个画面。
这一幕发生在覆盖着雪被的贡嘎群山之间,山间云雾缭绕。自然界的弱肉强食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只是鲜少以如此赤裸的面目暴露在人类面前。
没有时间耽搁太久。车队继续向前,一路朝山上奔袭而去。2022年8月的一个周末,余承东置身于山峰高耸、地势崎岖的川西,驾驶问界旗下的三款汽车,和烂路、陡坡、高原反应正面对抗。严苛环境下,车辆在动力、续航等方面的优势和弊病,都会暴露得更彻底。
2021年底,华为和赛力斯联合推出AITO问界,一个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在那之前,这条赛道已经足够拥挤,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早早占位,一众传统车企奋起追击,小米、百度等大厂的名字,也与造车绑定在一起。
人们好奇的是:几次三番强调‘不造整车’的华为,为何会在此时入场?为什么选择名不见经传的赛力斯当合作伙伴?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在如此灼热的竞争态势下,市场留给一个新品牌发育壮大的时间还有多少?要知道,和弱肉强食的自然界一样,骤然卷起的风口也奉行优胜劣汰的法则。
比起不少先行者,问界推出新产品的节奏鼓点密集。第一款车问界M5,在2021年底的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亮相;半年后,第二款车M7,和第三款车M5 EV也相继面世。
AITO问界M5
作为华为终端BG CEO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CEO,余承东倾注了不少心血。在外,他在发布会现场和社交平台化身销售,第一次如此频繁地为汽车摇旗呐喊,问界M5设计‘对标百万级豪车’、销量‘第一年突破30万’的言论,揽获不少关注。
在内,他带着华为一帮此前几乎没干过汽车业务的人,与重庆赛力斯的造车团队合兵一处,共同攀登一座彼此都没征服过的高山。
海拔不断攀升,从2000多,到3000多,后来突破了4000米。氧气越来越稀薄,坐在副驾的张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高原反应,止不住地头晕。但他的神经一刻也不敢放松。作为问界M7的工程师,张扬要接住驾驶员余承东不断抛来的问题。
倒车的时候,从前进挡D挡要先拨到空挡N挡,再到倒车的R挡,怎么这么繁琐?张扬告诉他拨杆侧边有一个按钮,按住就可以直接从D挡到R挡,余承东忍不住批评‘按钮还不够醒目,有些用户可能不知道’。
在这次川西之行前的6月,余承东就曾开着问界M5,从重庆虎峰山呼啸而下。山路颠簸,一个下坡接着一个上坡,原先的设计决定了驾驶员需要先踩刹车,再换到加速踏板。他觉得太累了,问为什么不能设计成单踏板模式,松开踏板后车子回收能量的同时,也完成了减速。
工程师们的逻辑链条飞速转动,提出增加一个功能,让车主根据自己的驾驶习惯设置能量回收的强度。这个提议被否了,‘对于用户来说还是太麻烦’,余承东希望问界的车可以基于坡度大小自动调整强度。两个月后再次试驾,他特地体验了改进后的效果,这回满意了。
华为站出来说‘帮助车企造好车’时,外界不乏对余承东‘不懂车’的质疑。但问界工程师们的实际感受是,从卡宴到迈巴赫,老余什么样的豪车都开过,多年下来已经训练出一套对豪华的感受系统。要做一款面向高端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他就是天然的产品经理。
此次川西之行,除了问界的车,还有传统豪华品牌的燃油车和新能源同级竞品同行。越往高处走,燃油车的‘高原反应’越暴露无遗——氧气稀薄,燃油燃烧不充分,供给车子的动力打了折扣,发动机发出一阵阵啸叫声,一副气喘吁吁的样子。
在一段倾角达到30度的陡峭坡路,余承东换了同行的一辆竞品车,吐槽脱口而出:怎么这么软?因为底盘调校偏舒适,那辆车爬坡时摇摇晃晃,显得动力不足。张扬听完,为自家产品捏了一把汗。
靠近终点鱼子西星空基地的一段路出了名的难走。狭窄的路面上,布满粗砺的石子儿,旁边就是悬崖。这段路,余承东又换回问界M7。到了考验M7底盘表现的时候了,车子小心地驶过去,操控稳定,张扬松了一口气。
虽然已经是拥有二三十年驾龄的老司机,面对脚下陌生的川西之路,余承东依然显得很谨慎。做问界,对于华为来说,也是一条陌生的道路。不同的是,前面没有领路人,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自己摸索。
余承东 图源视觉中国
绝地求生
没有退路了。
9月15日就是最后的期限。那一天之后,美国政府对华为的芯片制裁正式生效,麒麟芯片将无法再生产。先是海外市场,华为面向消费者的业务迅速下滑,国内业务也面临不少挑战。
那是2020年,比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口中‘最艰难的’2019年,还要更难。
品牌、产品和渠道,在华为内部被视作手机业务的三道防线,但遭遇制裁后,只剩下一个品牌,产品受到了重创,渠道也在丢失。华为智选车业务发展与规划部部长严礼回忆,当时华为在国内几乎所有渠道伙伴的经营都遇到了困难,‘全国5000多家(授权体验)店,只有四成左右的店能挣钱’。
渠道是华为过去十年辛苦积攒下来的财富,也是终端无法抛弃的一环。消费者业务要朝前走,余承东必须保住渠道,问题是怎么保?
卖车成为一条出路。‘手机是一个“高刚海值”产品,即高频、刚需、海量、高价值,能够弥补(手机)销量缺失的,是智能电动汽车。’余承东后来如是解释华为下场的初衷。
事实上,‘不造整车’是任正非划下的红线,华为一直以来专注的是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业务,2019年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目的是‘帮助车企造好车’。
余承东曾在华为内部辗转过无线产品、消费者业务等多个战场,一次又一次突破过边界,危急关头,他再次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不仅要深入生产、设计和制造环节,帮助车企‘造好车’,还要发挥华为终端渠道优势,帮助车企‘卖好车’。
想法听上去不错,但找谁合作是个难题。2020年10月前后,严礼拿着华为的方案找意向车企谈合作,毫无意外地碰了钉子。
最先接触的那家企业,一口回绝了华为负责4P操盘(产品Product、价格Price、营销Promotion、渠道Place)的想法。原因是他们也推出了自己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坚持自己操盘,‘不可能自己的孩子给别人养’。
严礼去了第二家,对方也有相似的顾虑,并且对华为的能力提出质疑,‘你们在3C领域确实是王者,但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够卖好车?’
一圈转下来,几乎没有车企愿意接华为的话茬。他们的顾虑和担忧,后来从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的表态中可见一二。当被问及是否会和华为合作自动驾驶时,陈虹一口否认,‘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最终和华为走到一起的,是后来更名为赛力斯集团的小康股份,一家起家于微型客车的车企,最出名的车型是东风小康。董事长张兴海接受采访时对‘灵魂论’不置可否,‘我们现在不去讨论灵魂在谁手里……我认为,智能电动汽车的未来,一定是业务跨界的合作’。
余承东(左)与张兴海(右) 图源网络
不同于其他车企对合作的犹疑甚至否定,此前就和华为有零部件业务往来的赛力斯,对于进一步交流很感兴趣。张兴海毫不掩饰对华为的欣赏,‘他们对消费品、对用户的理解,可以说是车企根本就不可比的’。他认为,车企和车企合作是物理反应,但和华为的跨界牵手,是‘化学反应’。
得知华为也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任赛力斯CTO的许林专程驾驶赛力斯SF5从重庆驱车一千多公里来到深圳,在华为总部见到了余承东,许林请他试试这款车。
余承东拉来后来担任智选车业务总裁的汪严旻,以及其他业务主管,让大家都试试。结论是驾驶体验很不错,加速很快,只是外观造型、内饰设计以及智能化水平,与豪华车相比,还有一些差距。没关系,这是华为的强项。
2021年春节刚过,在华为坂田基地F区的一个办公室里,合作正式落槌敲定。这场合作,很难用强强联合来形容,彼时双方都处于某种意义上的‘绝境’。华为亟需开掘新的机会,保住渠道商与终端业务;赛力斯在新能源时代的转型更是走到了悬崖边,被寄予厚望的SF5,在2020年全年的销量仅732辆。
关于双方的结合,张兴海在网络上看到赛力斯被泼了太多冷水。‘我们跟东风造车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看好我们能成功,都是看不起。可能跟华为的合作,仍然如此。’他习惯了,创新就是要在被别人看不起、看不懂当中成长。
不只外界不看好,在华为内部,余承东对帮助赛力斯卖车这件事的笃定,也被不少人理解为‘迷之自信’,担心他在华为这么多年的英名就要终结于此了。
压力落到具体的工作里,余承东内心也很痛苦。他排解的方式是夜里一个人在外面不停地走,走到天快亮时回公司,继续上班。他是个好强的人,‘任何事情做不好,做不到第一,我过不了自己内心这一关’。
回忆起华为与赛力斯最初走在一起,严礼说,就像两个失意的人坐在码头喝闷酒,回头一看还有对方在。
‘没有别人了,我俩还有彼此。那就干吧。’一场绝地求生的冒险开始了。
图源视觉中国
Adding Intelligence to Auto
在华为和赛力斯触角相抵之前,华为和其他车企的合作早已展开。
最开始,华为只给车企提供标准化零部件,充当一级供应商的角色。后来,华为提供打包好的全栈解决方案给车企,被称作‘HI模式’,全称Huawei Inside模式。目前,华为和北汽、长安等车企的合作就是这一种。
然后,就是赛力斯和华为合作的智选模式,比HI模式更进一步。开辟智选模式的契机,据华为终端BG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介绍,是华为从过去的业务发展中得到了启示,‘过去有一些产品或者解决方案,纯内生出来,没有直接参与到和消费者的沟通中,不了解最终用户的需求……很难取得规模化的商业成功’。
换句话说,华为做智选车目的很明确——打造爆款车型。
关于一款爆款智能汽车该长什么样,每个车企的设计师都有自己的理解。到了问界这儿,‘极致、简约、纯净’成为唯一的标准。华为工业设计师向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完全抛弃复杂的装饰线条和雕花工艺。传统车企喜欢以此来展示豪华感,但从跨界的眼光来看,它们是智能汽车的累赘。
向东和团队里的大部分设计师,此前都没有做过汽车设计,但对于如何打造一款充满‘高级感’的科技产品,成功打造过华为多款旗舰爆品的他们有很精确的感知。过去做手机,设计师们要考虑屏幕、机身和按键等各个部位给用户带来的触感,到了汽车里面,用户能触及的所有部分,也都用皮质材料做了舒适柔软的覆盖。
内在的智能化才是华为的杀手锏。AITO的英文是‘Adding Intelligence to Auto’,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华为鸿蒙智能座舱在问界M5上的首发搭载。
2021年下半年,鸿蒙座舱上车提上日程。华为的宗旨是,智能座舱应该让用户产生‘用了就回不去’的感叹。
华为鸿蒙智能座舱
前期市场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车机系统的抱怨,大多集中在人机交互卡顿、不流畅上,打着智能标签,却并不智能,究其原因,大多是系统的不兼容和冗余问题。而鸿蒙操作系统开发之初,就是跨设备的设计,大到汽车、电脑、平板,小到手机、耳机,都可以装载,打通了全场景的互联能力,畅通无阻。
进入问界的车,很容易感受到华为人口中的‘magic moments’——上车之后首先通过3D人脸识别系统登录账号,座椅的高度、后视镜的角度都会自动调节到个性化的最佳模式,香氛系统自动开启,桌面也会切换到常用的应用和服务……
语音助手能在多大程度上‘懂我’,也成为评判汽车智能程度的一把标尺。接受采访时,余承东曾演示一段对话——
‘小艺,小艺。’
‘主驾你好。’
‘帮我把温度调到23度,窗户留个缝。’
‘好的,马上帮你搞定。’
简单的两个回合暗藏了不少科技含量,比如,小艺不需要询问就识别出了是主驾在发出指令,以及小艺听懂了‘窗户留个缝’这样的口语化表达。
此外,鸿蒙还给问界用户提供了业内独一无二的全场景体验,用户常用的各种电子设备不再是一个个孤岛,而是可以实现互联互通——用一个操作系统就能适配所有设备。例如,‘无缝流转’——使用华为手机的用户,可以将手机上的导航任务自动流转到车机屏幕;下车后,车载导航还将自动流转回手机,开启步行导航。除了导航之外,音乐和畅连视频通话也可以无缝流转。
最重要的是,鸿蒙操作系统迭代的节奏,都在华为掌控之中。每年一次大升级,每半年一次小升级不会缺席,因为底层的软硬件是强耦合的,但市场上别的车机系统升级,还需要迁就芯片供应商比如高通的迭代节奏。
打造爆款车型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程师们面临一个又一个抉择。每一个大胆的创新背后,都有失败的风险。问界M7选装零重力座椅就是一个例子。
想法是余承东提出来的。他从自己的使用场景出发,判断定位商务的M7用户有在车内小憩的需求。开发一把零重力座椅的想法便传递到了开发团队,结果收到了不少反对票。
反对理由很充分,从产品开发角度,怎么识别有没有人、安全带怎么系都是要解决的难点;展开座椅后侵占后排空间也是不争的事实,市场也没有成功的先例。
时间本身就很紧,要不要冒这个风险?对于团队的想法,余承东一直很尊重。但这次,他选择了坚持,哪怕团队悲观预测选装率可能会很低。他认为,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与挑战,才有可能制造爆款。
事实证明,余承东赌对了。M7上市后,零重力座椅的选装率达到了70%,用户投出了宝贵的支持票。
零重力座椅
‘整改一个月,开玩笑吧?’
一个新的汽车品牌走向市场,除了产品力,量产能力也是重要一环。而这一环,重在赛力斯。
第一次前往重庆两江地区,参观完那座4.0智慧工厂后,严礼的信心多了几分。为了生产赛力斯SF5,当时的小康集团采购了西门子的全套产线设备机器人,冲压、焊接、涂装等工艺实现了100%自动化,领先不少同行。
工厂的墙壁上贴着熟悉的标语,比如‘超级奋斗’,和华为的‘以奋斗者为本’一脉相承。严礼本以为是双方合作后才贴的,对方抹了抹上面的灰说,赛力斯很早就开始学习华为了。
赛力斯在新能源赛道全情投入,对华为智选模式和企业文化也很认可,但毕竟还是两班人马,在一起工作首先要直面的就是磨合问题。
2021年春节假期一结束,华为问界M5产品总监田野和负责对接赛力斯的客户经理郭海等9人,先行赶赴重庆。后来,汪严旻带着一行两三百人,也浩浩荡荡来到重庆驻场,双方成立了联合工作组。
郭海很快发现了沟通不畅的问题,经常讨论到某一件具体的事,找不到赛力斯方面究竟是谁对接。比如签订商务协议的时候,他发现对方之前并没有专门的商务协议小组。华为有相对成熟的一套流程和制度,为了整体匹配、提升效率,赛力斯专门成立专项工作组与华为团队进行对接,并对内部岗位和流程进行重新梳理。
一些日常细节也存在碰撞。最开始,双方开会时,赛力斯的员工总是不自觉地讲重庆话,虽然不是全听不懂,但理解上很容易出现偏差。华为员工此前大多在深圳和上海工作,饮食习惯偏清淡,自从驻扎到赛力斯,一天三顿都逃不过辣椒和花椒的支配。
这些碰撞,张兴海都看在眼里。他特地规定赛力斯员工,以后内外部开会只能用普通话,还请了一位粤菜大厨,在食堂专门开设了一条特殊餐线。
真正的考验还是合作造车。
如果把智能汽车赛道比作一片红海,隐藏在水面之下的暗礁,很可能给疾速前进的舰船带来危险。双方联合打造汽车的过程中,一颗螺丝就曾被当作潜在的‘暗礁’识别出来。
事情源于一辆上市前的测试车,行驶过程中发生了抛锚。故障车被拖到服务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检测,最终确认问题出在生产过程中一颗没有焊紧的螺丝上。
这则维修记录传回了工厂,工程师们脑中警铃大作,虽然看上去只是一颗螺丝出现了小故障,但背后暴露的是整个质量检测流程的问题——如果流程把控足够严,上一个工位的螺丝没有焊紧,下一个工位必须要进行详细的检测和检验,但当时显然存在不足。
质量被华为视作最重要的基石。早年华为研发体系举行过一场‘呆死料大会’,创始人任正非特地办了一个隆重的仪式,把由于工作不认真、测试不严格、盲目创新造成的大量废料,以及研发、工程技术人员因此而奔赴现场‘救火’的往返机票,包装成特殊的奖品,发给了相关产品的负责人,让他们知耻而后勇。
任正非说过,‘质量不好的产品是研发人员的耻辱,决不能为了降低成本,忽略质量,100-1=0’。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汽车制造业。螺丝故障和其它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出现后,华为和赛力斯很快下了决心,重庆两江工厂即刻停工整改,专门拿出一个月整改质量流程。
不少赛力斯员工惊呼:停工一个月,开玩笑吧?在他们的认知里,发现问题可以边做边改,停工事关重大。
‘质量提升月’启动后,每周由汪严旻和张兴海牵头,固定开一次质量例会,汇报过去一周质量流程和标准建设的进度,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下一步怎么做。在那一个多月里,工厂一台车都没生产,但一套完整细致又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案被打磨了出来。
质量管控的很大一部分在于零部件质量的管控,华为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经验派上了用场。据问界M5产品总监田野介绍,华为和赛力斯成立了联合工作组,让研发、采购、SQE(供应商质量工程师)组成‘铁三角’驻场,确保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进度、质量达标,和量产节奏保持一致。
这个配置在汽车行业并不常见。传统主机厂关注的更多是整车验证层面的问题,在零部件方面比较依赖供应商,一般对供应商来料的验证只追溯到一级供应商层面,出现问题也仅仅是事后追责。
华为在ICT领域的做法非常细致,在手机制造中,华为会对零部件的检测深入到二、三级甚至四级供应商,从源头发现和解决问题。赛力斯也借鉴了这个做法,他们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精力,深入到更深层级的供应商,甚至小康集团自身的供应商,如果良品率不达标,赛力斯也会毫不留情地换掉。
借此机会,赛力斯也迭代了自身的供应商结构,一些原本只能在行业里排二三梯队的供应商退出,宁德时代、博世等顶级供应商加入,大大拓展了未来的发展空间。虽然这样给赛力斯方面增加了不少成本,但他们也下了决心,拿出了改变的魄力。
2021年4月19日,上海车展,华为展示智能汽车全系零部件。图源视觉中国
无数个‘差不多’叠加,就成了‘差太多’
不只是赛力斯,很多人的感受是,华为用自己的一套方法,让汽车业‘卷’起来了。
2021年初接到任务时,留给华为设计团队把2D纸面方案转成3D油泥模型的时间只剩下不到一个月。在重庆工厂,向东和其他几位设计师昼夜不停地工作,搭出了问界M5的雏形。这个速度震惊了张兴海,他转向赛力斯的设计团队,‘你们以前说,这个环节需要几个月,怎么华为这么快就弄完了?’
除了几个组轮班倒地工作,设计团队把死抠细节的要求同样转移到了对车的造型要求上,以问界M5为例,整个设计团队足足做了4台油泥模型和4台验证模型,用了一万多吨油泥,800多卷胶带,这个数量,是行业惯例的数倍。
而实车评审也是余承东看得最细的环节之一。有一次模型做出来后,从上午到下午他连续看了8个小时,看完外饰看内饰,盯着每一个细节反复看。
华为人习惯于抓到问题不放松,追根究底,这是多年训练出来的宝贵能力。用余承东的话说,就是‘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他本人也是这句话最积极的践行者,智选车业务部的员工们就经常被老余‘卷’到。
头顶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等一连串title,余承东的精力被切割成一块又一块。最新的一块属于AITO,问界M5实车出来后,他立马申请了一台日常代步用,出现任何问题,马上抛到测试群里。群里还有十几位来自华为其他部门的高管,他们都是问界M5的第一批用户。
2022年1月26日这天,余承东哐哐哐地往群里扔了二十多条意见。
他发现,华为引以为傲的、支持全场景设备丝滑通信的工具‘畅连’,在问界M5上出现了‘巨多Bug’。
某天早晨,余承东与远在安徽老家的父母用车上的智慧屏通话,他听他们的声音断断续续,他们看他的图像模糊不清。余承东又给同事打电话,这一次听得倒是蛮清晰,但对方耳朵里传来嘈嘈切切的杂音,挂掉重拨才恢复。‘畅连’不畅,余承东在群里毫不客气地丢下投诉,‘各种不稳定,各种不好用’。
余承东对找Bug这件事的热衷,在Beta测试群的问题反馈数上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从问界M5开始样车测试到上市交付后的几个月里,他陆续往群里丢了200多个问题。相关责任人2小时内必须给到反馈,24小时内分析透彻并拿出明确的解决方案,然后工程师们手起刀落,将Bug一一干掉。
头一回,华为如此深度地参与到一台汽车和一个汽车品牌的设计,平地刮起了一阵旋风。
据华为测试工程师介绍,行业内的标准做法是在非销售阶段(NS,Non-saleable)生产一定数量的测试用车,由公司内部领导与员工试乘、试驾。而问界M5交付前除了高管体验,还组织了一场面向双方员工与供应商伙伴的大规模Beta测试,在保证驾驶安全的前提下,超过1000台NS阶段的样车被投入到长达几个月的深度测评中,测试里程长达数百万公里。
受邀参与测试的用户,是两家公司和重要合作伙伴广撒问卷后,筛选出来的。他们来自不同城市,从事不同行业,唯一的共同点是喜欢车、日常生活中拥有丰富的用车场景,是AITO问界的潜在用户。测试用户每个月至少要跑够1000公里,周末还有特别任务,比如跑重庆崎岖不平的山路,或进行钓鱼、露营等活动,记录样车在不同场景下的各项反馈和表现。
问界车队川西试驾
对比传统做法,问界M5的这次测试明显投入更多,粗略估算成本至少得多花几个亿。难度也更大,需要分析处理的用户反馈信息纷繁庞杂,和前者不在一个数量级。但这样做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更真实地触碰、解锁用户实际使用场景,就有更大概率提前拦截和解决重大质量和体验方面的问题。
在大家印象里,余承东不接受‘差不多’的结果,‘他觉得无数个“差不多”叠加起来,最终只能变成“差太多”’。华为要么不进入,一旦进入一个领域,就要成为这个领域的王者。
毛细血管的迭代
2021年初,华为中国区各个省部开始给核心经销商递消息:华为要开始卖车了。面积超过200平的体验店,都有机会拿到第一批卖车的门票。
截至2020年,华为在全国铺设了上万家零售体验店,在这里面转化1000家出来卖车,看上去并不困难。
程伟在华为干了近10年销售,手机、平板业务都做过,卖车却是头一遭。到了山东,程伟最先接触了渠道里的核心经销商,劝说他们改造自己的店铺来卖车。对于拥有200平以上大店的经销商来说,这个决定不难做,现成的店址、现成的铺位,只要撤掉几个柜台就能给车腾出地方。此外,能开大店也印证了经销商自身的实力和意愿,毕竟投进来的都是真金白银。
难的是磕下那些在汽车行业已经营多年的传统汽车经销商。
他们做惯了燃油车的生意,在旧时代赚得盆满钵满,懂得行业运转的基本规则。新能源汽车成为风口后,这批老板或许愿意尝试代理前景好的品牌,但对于问界这样的‘车圈新人’,却要打个问号。
有一次,程伟和他的主管以及华为负责政企关系的同事,一起去找山东一位头部汽车经销商‘拜码头’。他们带了《华为基本法》等一套管理书籍,还邀请对方去东莞松山湖的华为基地参加全国Top50经销商大会,以表诚意。好不容易说服了那位老板参会,结果到了活动当天,人家不去了——那天雷克萨斯的一位日本部长也约了他。
‘对于华为人来说,你就会有一种受挫感。在传统ICT领域,没有(经销)商会拒绝你。但到了汽车这边,别人想的是华为做得再牛又怎样?不还是新人?’
但程伟也明白,对于一个新的闯入者来说,得先证明自己。
2022年3月开始交付,是一个重要节点,看到问界新车真的可以卖出去,给了观望中的经销商们非常大的信心。交付数据出来后,程伟的电话开始频繁响起,不少都是咨询投资建店的老板,但到了那个时候,入局的门槛已经提高了不少。
程伟最初觉得店越多越好,一门心思扑在开新店上。推行了小半年后,他发现店可以开,但背后的经销商要汇聚,换句话说,一个经销商开多个体验店是被鼓励的,但如果是一商一店,不管是华为管理渠道的成本,还是经销商运营店铺的成本,都陡然提升。另外,市场秩序也容易陷入混乱。
‘最初我们没啥经验,包括商圈和商圈之间的物理距离,都没考虑太多。后来发现两个店离得太近,背后又是两个老板,销售线索分下来,很容易出现两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如今开店的距离已经拉到了3公里甚至5公里以上,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店面有序运行。
北京蓝色港湾,华为问界汽车体验店 图源视觉中国
另外,华为也加强了对经销商的管理考核,如果门店在销售数据、用户满意度和线索留存等维度的表现连续几个月没有达标,华为就会启动PIP(绩效改善计划)流程,如果还没有效果,只能选择关闭汽车业务。
成功留在系统里的,是那些真切地尝到卖车利好的老板们。
这是华为经销商独有的机遇。放眼看整个新能源终端市场,没有任何卖车经验的人,想要从零开始成为一个汽车经销商,去分这块蛋糕,几乎没有可能。但华为给了他们机会。
截至10月底,近6万辆问界汽车被交到了用户手上。这个数字远远没达到余承东的预期,他放话说要让和华为紧密合作的伙伴,先做到‘中国第一’,再做到‘世界第一’。
但作为一个新品牌,诞生不到一年,就实现了连续三个月销量破万,这已经是一份小小的奇迹。华为在汽车圈的探索远未结束,‘用智慧赋能汽车’将是一场持久战。
一些变化也随之悄然发生。华为和赛力斯的合作,为行业打造出一个绝佳的样本,最开始回绝华为的车企,又找到严礼,希望能有机会再谈谈战略合作。
这条一年多之前还很陌生的路,已经被华为和余承东趟出了最初的方向。
没有时间品尝成功的喜悦,所有人已经投入到下一款车和下下款车。他们永远在解决问题,挑战各种不可能。
在向东眼里,汽车是一个承载着向往的空间,在工作日或许是可靠的代步工具,但用户买车时也会畅想,我可以开着车带家人去山上、去海边,去任何向往的地方。
这一点小小的心思,被浪漫的设计师们藏进了问界车型的各款车身颜色命名里。无论是‘松霜绿’、‘薄雾金’还是‘拂晓粉’,灵感都来自于自然景观,每一种颜色都是一种‘向往’。
从去年到现在,无论是画草图还是搭模型,向东做了不少静态的工作,大部分时候,设计的内容好像和过去没有本质区别。真正震撼他的,是发布会前夕布置展台,问界M5的轮毂真正转动起来的那一刻。
‘像一股电流注入,汽车有了自己的生命。’上一次向东体会到这种感觉,还是模型手机的屏幕,变亮的那一瞬间。